山东临淄徐家村东墓地M347发掘简报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中国人民大学考古文博系
摘要:徐家村东墓地位于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稷下街道。2023年4~9月,为了配合基础设施建设,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中国人民大学对徐家村东墓地进行了发掘。共发掘387座墓葬,其中的M347具有西汉时期鲁北齐地的特点,既有战国齐国传统的延续,出土的青铜带饰体现出了北方文化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徐家村东 墓地 西汉
一、墓地概况
徐家村东墓地位于淄博市临淄区稷下街道办事处,西侧紧邻遄台路的蓝溪臻园小区,东至天齐路,北至太公路,南至临淄大道(图一)。2023年4~9月,为了配合基础设施建设,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中国人民大学对徐家村东墓地开展了考古发掘工作。本次发掘积石墓、土坑竖穴、砖室墓等多类型墓葬,共计387座,出土陶器、铜器、漆器等各类器物1000余件。墓地包含战国、两汉和魏晋等多个时期的墓葬。现选取M347作为典型墓葬简报如下。
图一 墓地位置示意图
二、墓葬形制
M347位于徐家村东墓地发掘区北部高地中部偏东,东北部紧邻M359(图二)。发掘前墓口部分被损坏,现墓室未经盗扰,破坏较轻,随葬品保存好。
图二 M347位置示意图
M347为长方形土坑竖穴积石墓。墓口距地表深约95厘米,口大底略小,平底。墓口南北长300厘米,东西宽140厘米,方向12°。墓底长286厘米,宽130厘米;墓底距墓口深870厘米。
墓内填土为黄褐色花土,土质较软,结构较密。填土之下为河卵石填充层,厚度160厘米。木质单棺,棺已腐烂,仅余板灰。棺位于墓室中部偏北,南北长238厘米,宽82厘米。棺内有人骨1具,头向北,面向不详,仰身直肢。人骨保存情况差,粉质化。
墓室西壁北端有壁龛,长100厘米,高50厘米,进深40厘米。壁龛内放置陶罐1件,紧邻陶罐放置漆盒1具(仅剩漆皮未提取),漆盒内放置兽骨,兽骨种类推测为禽类和家猪。墓室棺内中部偏东出土漆盒1具,内含残断的铜镜和铁刀各1件。紧邻漆盒北部发现海贝21枚。人骨盆骨处发现铜带钩残件1件,墓底中部偏南盆骨右侧出土长方形铜带饰1件。此外,在墓室外积石层中采集铁锸1件(图三)。
图三 M347平、剖面图
1.陶罐2.铜带饰3.铁刀 4.铜镜5.海贝6.铜带钩
三、出土遗物
1. 陶器
罐 1件。M347∶1,泥质灰陶。直口,外折平沿,直颈,溜肩,折腹,*大径位于中偏下部,下腹斜收,平底。肩部两竖行刻画涂朱小篆,每行2字:“王氏十子”四字。口径20厘米,*大腹径42厘米,底径12厘米,高40厘米(图四,1;图版一,1)。
2. 铜器
铜带饰 1件。M347∶2,长方形板状,正面浮雕熊、虎噬马图案,熊位于画面*左侧,三指爪,呈蹲坐状,嘴部作噬咬马后肢;虎位于画面中间,紧靠熊,亦为三指爪,两爪置于马躯干之上,嘴部作噬咬马;马位于画面*右侧,*向下低垂,四肢弯*,后肢向上翻转,作挣扎状。图案上有金箔残余,带饰背部有织物残留。长12厘米,宽6厘米,厚0.4厘米(图四,2;图版一,2、3)。
铜镜 1件。M347∶4,镜体薄,蟾蜍形纽,有四乳丁,均匀叠压于圈带上,四周饰柿蒂纹。残径13厘米,厚0.1厘米(图版一,4)。
铜带钩 1件。M347∶6,钩体粗长,钩*形状不明,圆纽。残长8.7厘米(图四,3;图版一,5)。
3. 铁器
铁刀 1件。M347∶3,窄柄,直背,单面刃。残长10厘米,柄残宽2厘米(图四,4;图版一,6)。
4. 贝饰
海贝 21枚。大小不等,背部皆磨穿成孔。M347∶5,长2.5厘米,宽2厘米,厚0.4厘米(图四,5;图版二)。
四、结语
(一)墓葬年代
墓内随葬的铜镜、陶罐等均为西汉时期常见随葬品。铜镜镜体较薄,背部较平,蟾蜍形纽,镜背部通体施纹饰,以圆涡状云雷纹为地纹,上铺有动物纹,四枚乳丁均匀叠压于圈带上,纹饰中间被一凹弧面圈带弦断,将纹饰分为相同的四组,乳突周围有柿蒂纹,与赵家徐姚墓地中西汉早中期的M26出土“四乳猴龙凤镜”形制相近a。陶罐为平沿、直口、折腹、平底,*大径位于中部稍下,与临沂金雀山西汉中期M14∶3和M33∶20陶罐形制相近b。由此推断M347的时代属西汉中期。
图四 M347出土器物
1.陶罐(M347:1)2.铜带饰(M347:2)3.铜带钩(M347:6)4.铁刀(M347:3)5.海贝(M347:5)
(二)墓葬文化因素分析
M347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内有河卵石填充,其葬具为单棺,壁龛中随葬有单件陶罐,墓底随葬有单件铜镜,棺内随葬海贝等,与临淄战国中晚期墓葬,如国家村墓地M31a、永流墓地M175和M185形制相似b;且与临淄西汉早中期墓葬,如范家村墓地M275c等形制相似。而此类以河卵石填充墓室、墓壁上掏挖壁龛、随葬陶壶或陶罐形制的墓葬,集中分布于以临淄为中心的鲁北齐地一带,于山东其他地区少见。壁龛内出土陶罐上阴刻文字与临淄地区战国墓葬,如永流墓地战国中晚期M185出土陶豆柄部所刻文字内容“子裴子里得”相近d,应是相关习俗的延续。由此这些西汉鲁北齐地的葬俗特点,是战国齐国传统葬俗的延续,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西汉中期,武帝“罢黜百家,*尊儒术”,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上层的正统思想。宣帝以降,儒家的思想和行为在社会中下层的影响力也日益增强,并在丧葬习俗中多有渗透。《太平御览》卷八百六十桓谭《新论》记载与墓祭相关的内容:“孔子,匹夫耳,而卓然名著,至其冢墓,高者牛羊鸡豚而祭之,下及酒脯寒具,致敬而去。”eM347墓室西壁北侧壁龛出土漆盒中随葬鸡和猪两类兽骨,与《新论》中记载使用“鸡”“豚”等动物作为墓祭牺牲的情况相合,且随葬动物骨骼的现象于发掘区内其他墓葬中多有出现,动物骨骼种类以禽类为主,摆放位置亦具有规律性:多以红色漆器收敛,摆放于壁龛或葬具尾箱中。由此看来,M347随葬动物的现象或为一种祭祀行为。
M347的随葬品和葬俗还反映了北方草原文化因素,这主要体现在铜带饰和海贝上。墓中出土的铜带饰正面有动物纹饰,浮雕熊、虎噬马图案,背面素面无纹饰,有两并排的“C”形穿孔。巧合的是,我们在徐州狮子山汉墓中找到了几乎相同纹样的带饰,不同的是狮子山这件带饰质地为黄金,正面浅浮雕图案亦为熊、虎噬马主题,背面无纹饰,带双桥形纽(图五)f。徐州狮子山汉墓简报推测其形象为熊,邹厚本、韦正等研究者将其解读为不知名兽。我们认为这种桃形尖耳,分指爪,作噬咬状,整体形象与匈奴墓葬如凉城崞县窑子墓地g所出土带饰上浮雕虎纹非常相似,由此推测“不知名兽”为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