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翻译与近代日本 日本近代思想史简明入门 日本学术文库
0.00     定价 ¥ 3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100230704
  • 作      者:
    [日]丸山真男,加藤周一
  • 译      者:
    陈力卫
  • 出 版 社 :
    商务印书馆
  • 出版日期:
    2024-06-01
收藏
编辑推荐

在社会发展以及文化交流的过程中,翻译对社会和文化都有巨大影响。探究日本翻译发展史的核心问题——比如翻译的目的是什么?翻译什么?如何翻译?,可以说是从翻译的角度,对日本近代史或日本近代思想史的简明介绍。从这个意义上,《翻译与日本近代》可以说是一本关于日本近代史或日本近代思想史的简明入门书。

这也是一本真正的“大家小书”:两位日本思想界的重量人物,以对话形式进行探讨和引导,逐步深入话题,从翻译角度勾勒日本近代史轮廓,好读易懂又不失深度。


展开
作者简介

丸山真男(1914-1996),“二战”后日本最具代表性、影响力最大的政治学家和思想史学家,其研究范式被日本学界尊称为“丸山政治学”。著有《日本政治思想史研究》(1952年)、《现代政治的思想与行动》(1956-1957年)、《日本的思想》(1961年)、《忠诚与叛逆——转型期日本的精神状态》(1992年)等。

加藤周一(1919-2008),日本思想家、文明史学家、评论家、小说家,日本“国宝级”知识巨匠,被誉为当代日本“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与丸山真男并称“战后民主主义双峰”。其著作《日本文学史序说》是日本思想和文学研究的经典作品。另著有《日本文化的杂种性》《日本文化的时间与空间》《近代日本文明史的位置》等。

译者陈力卫,日本成城大学教授,专攻日语史、中日语言交流史。著有《东往东来:近代中日之间的语词概念》(2019年)、《近代知识的翻译与传播》(2019年)、《日本语史概说》(合著,2010年)、《和制汉语的形成与发展》(2001)等,译有《风土》(2006年)、《现代政治的思想与行动》(2018年)等。


展开
内容介绍

这本书可以说是一部另辟蹊径的简明日本近代史或日本近代思想史。

日本知识界的两位大家丸山真男和加藤周一,以问答形式展开对话,由翻译角度切入日本近代化进程中思想与文化的巨变,尤其着重探讨从接纳朱子学转向吸取西洋学这一变迁中,知识人通过翻译所做的贡献。

日本思想史何以那么重视获生徂徕?为何福泽谕吉的影响如此巨大?近代日本为什么要打着尊皇攘夷的口号推翻幕府?日本又是如何走向国家主义的?

全书议题深入而尖锐,讨论轻松而灵动,一问一答间,历史转折点中知识人的努力被一一道来。


展开
精彩书摘

有关时代背景

加藤:我这里将向您请教的问题归纳起来,大约有以下几点:我们先来看一下“翻译的背景”,这是个大前提,也涉及到明治初期的国际关系。在此基础上,首先才是“一般都翻译了些什么,哪些是有必要译的?”;其次是“什么样的人翻译的?”;第三才是“为何要采用翻译这种拿来主义?”。与当今的日本不同,为什么那样彻底地采用了翻译主义,这点反倒和当代的中国有些相似。

接下来就是“如何翻译”的问题。这里就比较具体,哪些概念究竟该怎样译、怎样处理?最后才是“明治时期这种翻译主义的功与过”,也就是对后来的日本文化带来了什么影响。我想就这些问题向您请教,您觉得怎么样呢?……

丸山:光是这些问题就可以写一篇大论文了。还要我再说什么呢?(笑)

加藤:最先提出的翻译的背景,与其说是提出问题倒不如说是我有这样的看法,我先说出一个大概的思路,然后请丸山先生修改,谈谈意见……。

我的意思是,明治以前或到十八世纪末为之,日本的对外关系,虽然也有朝鲜使节团,和荷兰的长崎贸易,但大致上来说最主要的还是和中国的关系。自古以来,除了所谓的“蒙古来袭” 以外,实际上并没有来自中国的直接的军事威胁,江户时代 以前交通又非常不便,其后就开始锁国了。与朝鲜半岛的交流关系暂且不论的话,与外国的直接接触,特别是人员往来都极少。从中国来的人,在南北朝时代 或室町时代 还有一些,在江户时代就非常少。也就是说,从直接的人员交流方面来看中国是一个很遥远的国家,但是从情报的收集方面来看中国又是个十分近的国家,我想应该是这样的。

与中国不同的是,自19世纪初期以来,西洋是以直接接触的方式出现的。人家的船队靠近海岸,人也过来了。来的虽少,却是要面对面直接交涉的对手。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呢?当然那是因为大航海时代以来西方航海术发达起来,造成的结果是,只要西方人想来日本就可以抵达海岸。但是,我们对西方的信息情报却知道得很少。从日本这边来看,和中国完全不同, 西方是一个比印度还要远的地方。太遥远了!于是乎我们突然面临的是,很难知道他们那儿发生了些什么事,信息情报传来得太慢了。这样的情形,大概持续了半个世纪。人家来到海岸边了,几乎随时都可以看到对方了,尽管都到了这种状态,可是他们在想些什么,那边的国家是怎么样的,我们却完全不知道。于是就显露出知识情报完全不足的窘态。而这一点恰恰是和中国相反的。中国是信息情报虽然来得多,但人不来;西方是,人来了,却没有什么相关的信息情报。

于是,突然醒悟过来:“这可不得了,得赶快收集些情报”,连到了家门口的是什么人都不知道怎么能行,所以无论如何都想得到情报。这就像太平样战争后,战败的日本对占领国美国以及对海外的情报都急于收集的情况相似。与日本的这种敏感反应比较起来,中国则悠哉游哉,漫然处之。

 

                                     摘编自本书第1章“翻译文化的到来”


展开
目录

日文版出版说明

第1章 翻译文化的到来

1.1 有关时代背景

1.2  有利于日本的国际形势

1.3 攘夷论的急剧转变

1.4  近代军队和专家的出现

1.5 幕藩制国家和领土意识

1.6 江户时代的翻译论

1.7  开始意识到中文是门外语

1.8 用比较的角度看问题

1.9 从荻生徂徕到本居宣长

1.10 为何采用翻译主义?

1.11 翻译与激进主义

1.12 关于《译书读法》

第2章 译什么?如何译?

2.1 为何历史书翻译得最多?

2.2 注重历史是缘于日本的儒教吗?

2.3  喜欢看的史书

2.4  道德的体系化过程

2.5 从“仁”到“仁义礼智信”

2.6 逻辑用语及其用法

2.7  “个人”与“人民”

2.8  “如果”与因果论

2.9 究理较真的态度

2.10 关于新造词

2.11 译词所含的问题

2.12 是否懂得拉丁语和希腊语?

第3章 《万国公法》的翻译

3.1  江户幕府末期的畅销书

3.2 《万国公法》的英中日对照

3.3 传统用语是怎么翻译的?

3.4  法律意识的问题

3.5  有关“国体”一词

3.6  没有译出来的部分

第4章 翻译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4.1 哪些被翻译过来了?

4.2  化学为何会受人关注?

4.3 接受进化论

4.4  进化论对世界观的影响

4.5  福泽谕吉的科学观

4.6  影响知识分子的翻译书

4.7  原著质量的问题

4.8  后发国家的早熟性

4.9  明治政府对翻译的举措

4.10 文明开化——民心与政府

后记(加藤周一)

 

附篇:明治初期的翻译:为何翻译?翻译什么?如何翻译?

1  为何要翻译?

1.1    翻译的必要性

1.2    翻译的能力

2  翻译了什么?

3  如何翻译的?

3.1 对于概念的翻译

3.2 关于文章文体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