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农业现代化路径选择研究
0.00     定价 ¥ 6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15413266
  • 作      者:
    章玉丽
  • 出 版 社 :
    当代中国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4-05-01
收藏
作者简介

章玉丽,女,1976年生,黑龙江虎林人,博士。本硕就读于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14年就读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获法学博士学位。现工作于嘉应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主持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学科共建项目和辽宁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各1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参与教育部及其他省级项目多项。在《马克思主义研究》《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思想教育研究》《广西社会科学》等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历程进行了回顾,对中国共产党及其主要领导人关于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政策和思想进行梳理,总结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不同特点,并在微观层面对个案进行分析,得出中国农业现代化要走集体经济发展道路的结论,这是中国农业继续发展的出路与方向。本书从历史与逻辑的角度分析了农村集体经济作为中国农业发展方向的原因和必然性,探讨了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多种途径,论证了农村集体经济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前景。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提出与探索(节选)

以 18 世纪的英国工业革命为开端,现代化浪潮扩散到西欧、北美、东欧、东亚乃至整个世界的不同角落,几乎没有哪个国家不被这股浪潮所席卷。19 世纪中叶,中国陷入被动现代化的进程,历经洋务运动 、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等诸多挽救民族于危亡的努力,但囿于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的阶级局限性,更重要的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中国的现代化事业未能取得实质性的进展。“1949 年以前,中国的现代化没有多少建树。”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可以描述为一个超大型的农业国家在资源禀赋低下、外部环境紧张的情况下,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国要想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繁荣富强的目标,必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总结历史和现实,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创造实现现代化的条件,走出一条不同于资本主义的崭新的现代化道路。

 

第一节 实现农业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努力追求的目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百业凋敝,尤其农业生产的极度萎缩给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如何发展农业,并探寻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是新执政的中国共产党面临的重大问题。


一、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当新中国开始全面现代化建设进程的时候,世界上已经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现代化道路并存的局面: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和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这要求新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根据现实国情选择更有利于本国发展的社会制度,以便尽快实现民族复兴,中国选择了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这是中国历史和现实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一)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共同富裕

选择现代化道路的根本标准和依据是什么?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最根本的动力。如果说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意义在于废除了旧的生产关系,建立了新的生产关系,为生产力的发展创造了前提条件,那么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则是借助已经建立的新的生产关系来保护和发展生产力,来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目的。因此,究竟选择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还是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根本的依据在于选择一种更有利于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人民根本利益的道路:哪一种道路能够迅速有效地推动生产力的进步,更好地巩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果,实现中华民族的富强和伟大复兴;哪一条道路能够让绝大多数人民更好地享受现代化的成果,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两条现代化道路是本质不同的发展道路。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不仅可以使中国的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也可以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前提下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与其他社会制度相比,它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人民的根本利益,使人民最大程度地享受现代化成果,实现人民共同富裕。不能单纯地从经济学角度来思考现代化,而要从政治和历史的高度来思考现代化的目的和意义。

首先,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可以为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提供保障。

中国是带着“落后就要挨打”的惨痛教训进入现代化进程的,当时现代化的先行者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优先占有各种便利条件,留给后来者的发展时间非常短,生存空间也非常小。当面临国内外压力的时候,不仅不发展没有前途,发展太慢也违背国家利益。“现代化实质上是落后赶先进,是跟上时代步伐。”A  因此新中国带着强烈的紧迫感开始了现代化建设,希望通过高速发展摆脱落后、被动的境地,列宁说过:“要么是灭亡,要么是在经济方面也赶上并且超过先进国家……要么是灭亡,要么是开足马力奋勇前进。历史就是这样提出问题的。”B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提出与探索

第一节 实现农业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努力追求的目标 / 001

一、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 002

二、农业现代化目标的初步提出及逐步修正 / 009

第二节 毛泽东探索农业现代化道路的主要成果 / 015

一、生产力方面,注重农业机械化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 015

二、生产关系方面,引导农业经济“向着现代化和集体化的方向发展” / 020

第三节 毛泽东对农业现代化道路探索的启示 / 043

一、要正确认识并处理好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 / 044

二、通过走集体化的道路发展农业 / 044

三、正确认识农民的两个积极性 / 046

四、不能离开工业的发展来谈农业的现代化建设 / 046

五、引导农业经济向现代化和集体化的方向发展 / 047

六、给予农民看得见的物质利益 / 048


第二章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发展的“第一个飞跃”

第一节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及人民公社体制的废除 / 051

一、人民公社体制的缺陷与不足 / 051

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建立 / 055

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人民公社体制的内在承接 / 058

第二节 邓小平关于农业“第一个飞跃”的几点认识 / 069

一、“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 / 069

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问题是用实践来回答的” / 071

三、“现在还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 / 072

第三节 农业发展变化对农业体制变革提出新要求 / 075

一、家庭分散经营成为农业继续发展的桎梏 / 075

二、农村集体经济薄弱成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障碍 / 083

第四节 邓小平领导的农业“第一个飞跃”的几点启示 / 093

一、解放思想才能实事求是,否则农村的改革寸步难行 / 094

二、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与坚持党的领导相统一 / 094

三、用实践结果来回答问题,初步体现了生产力标准 / 095

四、将生产关系拉回到适应生产力的水平 / 096

 

 

第三章

适度规模经营和集体化:农业发展的“第二个飞跃”

第一节 邓小平农业现代化思想的变迁及农业“两个飞跃”的提出背景 / 098

一、邓小平对农业现代化内涵认识的深化 / 098

二、邓小平对实现农业现代化艰巨性的认识不断清晰 / 101

三、邓小平关于农业“两个飞跃”思想提出的历史背景 / 103

第二节 邓小平关于农业“第二个飞跃”思想的基本内容及“两个飞跃”思想的辩证关系 / 105

一、邓小平关于农业“第二个飞跃”思想的基本内容 / 105

二、“两个飞跃”的辩证关系 / 117

第三节 关于“两个飞跃”几对矛盾关系的辨析 / 121

一、集体化与集体经济的关系 / 121

二、适度规模经营与集体经济的关系 / 122

三、集体经济与集体经济实现形式的关系 / 123

四、适度规模经营与家庭经营的关系 / 124

五、集体经济与合作经济的关系 / 126

六、集约化与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关系 / 127

七、集体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 128

八、“第二个飞跃”与“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集体经济的关系 / 129

第四节 邓小平关于农业“第二个飞跃”思想的启示 / 132

一、不同农业发展路径下的简单对照:以安徽小岗村和河南新乡市刘庄村为例 / 132

二、邓小平关于农业“第二个飞跃”思想的启示 / 134

 

 

第四章

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最终出路

第一节 毛泽东、邓小平农业现代化思想的内在关联 / 140

一、毛泽东、邓小平农业现代化思想的内在延续 / 141

二、邓小平对毛泽东农业现代化思想的发展 / 146

三、毛泽东、邓小平对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历史贡献 / 156

第二节 集体经济是中国农业发展的出路 / 159

一、集体经济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 159

二、对土地私有化的驳斥 / 162

第三节    农村集体经济是中国农业的发展方向 / 167

一、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有助于中国梦的实现 / 167

二、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有助于捍卫农民根本利益 / 168

三、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有助于巩固农村社会主义阵地 / 170

第四节 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途径 / 171

一、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打造农村集体经济带头人 / 171

二、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现代农业的主导力量 / 174

三、发掘潜力,促进村级集体经济的起步 / 177

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推进农村工业化 / 180

五、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构建城乡一体化格局 / 183

六、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激发集体经济活力 / 186

七、加强集体主义思想教育,破除对集体经济的怀疑和偏见 / 188

 

结束语 / 190

主要参考文献 / 192

后 记 / 195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