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硬科技2:从实验室到市场(创新中国书系)
0.00     定价 ¥ 7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4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300327341
  • 作      者:
    米磊,曹慧涛,李浩,张程
  • 出 版 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4-05-01
收藏
作者简介
米磊,“硬科技”概念提出者,求是杰出青年成果转化奖、“陕西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陕西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西安市中科硬科技创新研究院院长,陕西光电子集成电路先导技术研究院执行院长,中科院西安光机所光学博士。近年来围绕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逐步研究完善硬科技理念,提出了“科技创新是未来三十年中国发展的主旋律”等系列观点。在实践上搭建了全国性培训品牌“硬科技创业营”,打造了硬科技创新创业“雨林生态”,发起了第一个聚焦硬科技的早期基金,规模已超53亿元。
展开
内容介绍
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促进现实经济发展的落脚点。长期以来,我国存在科研与经济“两张皮”的难题。面对国际局势变化及我国经济社会的深刻转型,我国亟须构建具有自己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推动实验室中长期积累起来的大量优秀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
本书首先回顾四次工业革命引发国家实力变迁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深入剖析了美国、德国、日本等科技强国各具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作者基于长期的硬科技投资实践,从思想转变、体制机制、新型研发机构、关键共性平台、金融、人才、生态几方面进行深入探讨,找到我国当前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在批判性地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合我国的可行路径。
展开
精彩书摘
在科技成果向产业化转移的“死亡谷”上
架起一座“铁索桥”

王恩哥

中国科学院院士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理事长
中国科学院原副院长
北京大学原校长

新中国的科学技术事业是在很低的起点上逐步发展起来的,经过几代人接续奋发图强,取得了诸多显著成就。在举步维艰的努力中,我们对科技创新内在规律的认知也越来越深。现在,全球科技创新演进到了一个新的变革期,既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现实挑战。站在历史发展的十字路口,我们应该系统思考中国科技创新走过的道路、找准科学和技术的“中国问题”,才能少走弯路,朝着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前进。
从开始学习物理算起,我从事物理的学习和研究至今已有40多年了。六年前,我在广东参加了一个新体制的科研机构的建设。我想把过去三四十年的科研工作经历结合近几年的应用实践体会,借此次机会跟大家讲一讲。这也是我一直在想的,即:中国能不能在科技成果向产业转化的过程中架起一座“铁索桥”,体系化地去解决科技与产业“两张皮”历史痼疾。
科技创新是一场接力赛,从基础原理研究开始,到最终形成商品,需要经历漫长的过程。大致上,可以分为科学研究突破、工程技术攻关和产业化发展三个环节,每个环节的工作任务和成果产出形态存在差异。基于这样的划分逻辑,我曾提出一种“三品论”:样品、产品、商品。我认为,传统的大学、研究所通常做的是“样品”,比如做支笔,在许多支笔中总结最好的结果,然后在国际上发一篇优秀的论文。而企业做的是“商品”,在资本和市场的加持下,不仅要解决产业链、供应链中的“卡脖子”问题,还要大规模满足市场对物美价廉的商品的需求。
那么,中间“产品”这个环节由哪类创新主体承担呢?基础研究解决的是“可不可能”的问题。高校和研究所如果把大量的笔做得都一样,是不符合他们的定位的。企业同样缺少在产品转化环节深耕的动力和人才支撑。所以,需要有一个新体制的成建制的机构来专门从事“产品”的研发。而此类机构,过去我们是缺少的。
2017年,广东省提出打造几个新体制的省级实验室。在广东省的邀请下,2018年我们发起设立了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作为新体制的研发机构,主要是做“产品”,并且瞄准“商品”目标,攻克产业化过程中的技术难关。在松山湖,我们如果觉得某支“笔”有用,就会找这支笔的研发团队,问他们愿不愿意走出学校或研究所的大门,到我们实验室这个平台上试一试。在这个平台上,我们的追求不是发文章,而是希望把100支“笔”都做得一样好,完成过程化技术攻关,使它成为产品。
在松山湖工作一段时间以后我真正体会到,为什么在中国科技成果的产业化会这么艰难。从科研到商业应用,科技成果只是其中的一环,能否转化成功是另一件事。在科技成果向产业转化的过程中,存在一个“死亡谷”。无论怎么做,这个“死亡谷”总是存在的,再好的科技成果都会由于很多因素而在中间停下来。一旦陷入“死亡谷”,无论科技成果多好,甚至达到顶峰,也未必能够保证最终实现产业化,被市场接受。
在过去的几年里,我在想这其中有没有规律。所以我一直想把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做成一个“样板工厂”,通过它来探索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规律,让科技成果减少产业化的阻力,被市场接受,让样品顺利变成商品,以此在科技成果向产业化转移的“死亡谷”上架起一座“铁索桥”。那么“铁索桥”又是什么呢?我想,“铁索桥”很可能是一种软实力,用一个新词叫作“创新策源能力”。就是在这个地方聚集各种推动创新转化的充足资源,包括以工程技术攻关为目标的新型研发机构、应用开发工程师、早期社会资本、活跃的产业集群、政府新机制、新政策导向等,将它们整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健康的有利于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环境。
其实,在这方面已经有许多探索。例如,在过去十年中,本书作者及其团队摸索出了一套很好的实践经验,在搭建科技成果转化生态中做了诸多被社会广泛认可的尝试。《硬科技2:从实验室到市场》这本书,应该说就是他们十年探索的浓缩凝练。书中对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所需要的诸多要素进行了翔实的介绍,包括体制机制、思想、金融、人才、关键共性技术平台、新型研发机构等。不同的技术领域,对于成果转化的要素需求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本书中所介绍的诸多实例,大都是科技成果产业化中值得参考的。

2024年4月
展开
目录
引言 构建科技与产业的双向循环
第一章 揭秘科技创新的底层规律
第一节 人类社会发展的三大系统
第二节 科技创新的全景剖析
第三节 科学强最终要落脚在产业强
第四节 跨越科技成果转化的“谷海”
第二章 他山之石:成功的创新经验
第一节 美国:领先世界的颠覆性创新
第二节 德国:隐形冠军之国
第三节 中国的出路:构建完善的科技创新闭环体系
第三章 认清现状:中国科技成果转化的困局
第一节 科技端供给质量不高
第二节 企业承接能力不够
第三节 科技成果转化体系缺失
第四章 解放思想:科技成果转化的源头行动
第一节 解放思想为何对中国发展至关重要?
第二节 科技成果转化需要有为政府
第三节 科技成果要从实验室走向货架
第四节 资本要以创造价值为纲
第五节 科技创新也是大众事业
第五章 打造契合成果转化内在规律的体制机制
第一节 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面临的困难与束缚
第二节 西方科技成果转化的“举国之力”
第三节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革新
第六章 新型研发机构:走向现实生产力的核心引擎
第一节 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平台
第二节 科技创新领航旗舰:德国弗劳恩霍夫协会
第三节 释放研究机构的创新活力:日本AIST
第四节 平行创业先锋:美国Flagship Pioneering
第五节 孕育高技术产业的摇篮:中国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
第六节 科技改革试验田:中国江苏产业技术研究院
第七章 关键共性技术平台:科技成果转化的决胜秘诀
第一节 解锁“卡脖子”技术的关键密钥
第二节 世界最先进的半导体创新平台:比利时微电子研究中心
第三节 英国先进制造中心运营典范:谢菲尔德大学先进制造中心
第四节 关键共性技术平台成为区域产业育成摇篮: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所
第五节 光电芯片关键共性技术平台探路者:陕西光电子先导院
第八章 金融是科技成果走向现实生产力的催化剂
第一节 金融创新加速产业变革
第二节 中国金融创新应紧跟经济演进需求
第三节 科技与金融的对立与统一
第四节 金融支持科技的路径选择
第九章 科技成果转化的人才密码
第一节 突围的关键在于“人”
第二节 大国重器,硬科技帅才
第三节 那些引领企业向上“捅破天”的人
第四节 投资人看懂你的项目了吗?
第五节 寻找缺失的大国工匠
第六节 技术市场的“摆渡人”
第十章 筑造科技创新雨林生态
第一节 科技雨林生态的创新要素
第二节 全球创新中心:美国硅谷
第三节 创新的高速公路:波士顿128公路
第四节 “仅次于硅谷的创业圣地”:以色列特拉维夫
第五节 全球产城一体化的模板:新加坡纬壹科技城
第十一章 国内科技成果转化实践样板
第一节 西安光机所“西光模式”
第二节 西工大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
第三节 比亚迪技术转化应用模式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