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 秦巴山脉绿色智慧城乡发展概况
**节 秦巴山脉地区环境特征分析
秦巴山脉是秦岭与大巴山的合称,地貌类型多样,生态价值巨大,资源极为丰富,是我国重要的水源涵养地、生态功能区。区域内自然环境差异较大,地形起伏变化明显,人地系统复杂,人口分布、社会经济要素也呈现不同格局,具有极其典型的山地城乡空间特征。
一、自然生态环境
(一)自然地形
秦巴山脉包括秦岭和大巴山两大山脉若干支脉山系,地形以山地为主,呈西高东低之势。秦岭山脉高程大多在1500m以上,西部高程一般在1500~3000m;大巴山山脉高程在1000~2500m,汉江河谷盆地高程在400~600m,南部和东部部分丘陵平原区高程低于400m。
秦巴山脉地区总体坡度较大,坡度大于25°的区域主要位于山地高程较高的区域,面积达到84497km2,占到研究范围总面积的27.38%。其中坡度较低的区域为处于秦岭与关中平原、豫东平原交界处,四川盆地北侧与大巴山山脉交界处的丘陵地带,嘉陵江、汉江、丹江流域沿线形成的河漫滩平原及盆地区域。
(二)水系分布
秦巴山脉地区跨越长江、黄河、淮河三大流域,是渭河、汉江、嘉陵江、丹江、洛河等80余条河流的发源地,是我国南水北调工程的水源地,是亚洲*大的人工淡水湖——丹江口水库所在地。其中,汉江、嘉陵江流域面积占到长江总流域面积的近一半(47%),径流总量占到长江流域的15%。
(三)地质灾害
秦巴山脉地区整体地质灾害比较严重,地质灾害影响程度较高的地区主要位于甘肃山区、嘉陵江流域、神农架林区以及伏牛山周边区县,总数为27个,面积占比为20.48%。影响程度*低和较低的地区主要位于秦岭北麓的周至县、鄠邑区、长安区,汉中平原的城固县、洋县、西乡县、南郑区,徽成盆地的徽县,秦岭东麓的卢氏县、宜阳县、汝阳县、内乡县、南召县、叶县,四川盆地北缘的江油市、仪陇县、营山县以及襄阳城区等。
二、社会经济发展
(一)区域人口概况
秦巴山脉地区分属五省一市所辖,共涉及21个设区市(自治州)、119个区县以及神农架林区。2018年,区域总人口5881万,区域内城镇人口2317万,主要分布在秦岭山区的东部、南部和中部。秦巴山脉地区人口状况如表1-1~表1-4所示。
表1-1 秦巴山脉地区设区市(自治州)人口状况统计
表1-2 秦巴山脉区级城市人口状况统计表
表1-3 秦巴山脉县级城市人口状况统计表
表1-4 秦巴山脉县级市、林区城市人口现状统计表
秦巴山脉地区2018年城镇化水平为39.4%,远落后于我国59.58%的平均城镇化水平,处于国家发展状态较落后的地区,同样也是国家重点扶持发展的区域。另外相对于30%的城镇化水平发展拐点而言,略高出9.4个百分点,本区域已经进入了经济势头较为迅猛的快速发展阶段。由于资源优势、交通区位等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城镇化进程也不同,其中处在30%以上的有102个区县,主要分布于中部、东部,而西部由于发展落后,城镇化水平较低。
(二)人口空间分布评价
秦巴山脉人口密度较高的区域主要为川北、渝北、豫西、秦岭北麓及汉中盆地、安康盆地等区域,密度较低的区域主要位于陇南山区、神农架林区以及秦岭、伏牛山的高海拔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