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秦巴山脉区域绿色循环发展战略研究(智慧城乡发展卷)
0.00     定价 ¥ 116.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030766922
  • 作      者:
    吴良镛,等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4-03-01
收藏
内容介绍
《秦巴山脉区域绿色循环发展战略研究.第二辑.智慧城乡发展卷》在绿色城乡空间建设战略的基础上,以绿色智慧城乡体系发展研究作为重点。《秦巴山脉区域绿色循环发展战略研究.第二辑.智慧城乡发展卷》提出四大战略:秦巴山脉地区空间区划管控战略,深化秦巴山脉区域主体功能区的空间协同研究,落实生态保护、人口疏解、产业引导;秦巴山脉流域空间统筹战略,从流域视角梳理秦巴山区空间管理单元,提出具有可操作性和示范性的秦巴山区典型区域城乡空间模式;智慧城乡建设工程引导战略,通过研究选择适合秦巴山区的工程技术手段;移民生活质量提升战略,明确秦巴山脉移民区人居环境质量的现状及生活质量评价,探究其人居生活质量提升策略及改善路径。
展开
精彩书摘

**章 秦巴山脉绿色智慧城乡发展概况
  **节 秦巴山脉地区环境特征分析
  秦巴山脉是秦岭与大巴山的合称,地貌类型多样,生态价值巨大,资源极为丰富,是我国重要的水源涵养地、生态功能区。区域内自然环境差异较大,地形起伏变化明显,人地系统复杂,人口分布、社会经济要素也呈现不同格局,具有极其典型的山地城乡空间特征。
  一、自然生态环境
  (一)自然地形
  秦巴山脉包括秦岭和大巴山两大山脉若干支脉山系,地形以山地为主,呈西高东低之势。秦岭山脉高程大多在1500m以上,西部高程一般在1500~3000m;大巴山山脉高程在1000~2500m,汉江河谷盆地高程在400~600m,南部和东部部分丘陵平原区高程低于400m。
  秦巴山脉地区总体坡度较大,坡度大于25°的区域主要位于山地高程较高的区域,面积达到84497km2,占到研究范围总面积的27.38%。其中坡度较低的区域为处于秦岭与关中平原、豫东平原交界处,四川盆地北侧与大巴山山脉交界处的丘陵地带,嘉陵江、汉江、丹江流域沿线形成的河漫滩平原及盆地区域。
  (二)水系分布
  秦巴山脉地区跨越长江、黄河、淮河三大流域,是渭河、汉江、嘉陵江、丹江、洛河等80余条河流的发源地,是我国南水北调工程的水源地,是亚洲*大的人工淡水湖——丹江口水库所在地。其中,汉江、嘉陵江流域面积占到长江总流域面积的近一半(47%),径流总量占到长江流域的15%。
  (三)地质灾害
  秦巴山脉地区整体地质灾害比较严重,地质灾害影响程度较高的地区主要位于甘肃山区、嘉陵江流域、神农架林区以及伏牛山周边区县,总数为27个,面积占比为20.48%。影响程度*低和较低的地区主要位于秦岭北麓的周至县、鄠邑区、长安区,汉中平原的城固县、洋县、西乡县、南郑区,徽成盆地的徽县,秦岭东麓的卢氏县、宜阳县、汝阳县、内乡县、南召县、叶县,四川盆地北缘的江油市、仪陇县、营山县以及襄阳城区等。
  二、社会经济发展
  (一)区域人口概况
  秦巴山脉地区分属五省一市所辖,共涉及21个设区市(自治州)、119个区县以及神农架林区。2018年,区域总人口5881万,区域内城镇人口2317万,主要分布在秦岭山区的东部、南部和中部。秦巴山脉地区人口状况如表1-1~表1-4所示。
  表1-1 秦巴山脉地区设区市(自治州)人口状况统计
  表1-2 秦巴山脉区级城市人口状况统计表
  表1-3 秦巴山脉县级城市人口状况统计表
  表1-4 秦巴山脉县级市、林区城市人口现状统计表
  秦巴山脉地区2018年城镇化水平为39.4%,远落后于我国59.58%的平均城镇化水平,处于国家发展状态较落后的地区,同样也是国家重点扶持发展的区域。另外相对于30%的城镇化水平发展拐点而言,略高出9.4个百分点,本区域已经进入了经济势头较为迅猛的快速发展阶段。由于资源优势、交通区位等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城镇化进程也不同,其中处在30%以上的有102个区县,主要分布于中部、东部,而西部由于发展落后,城镇化水平较低。
  (二)人口空间分布评价
  秦巴山脉人口密度较高的区域主要为川北、渝北、豫西、秦岭北麓及汉中盆地、安康盆地等区域,密度较低的区域主要位于陇南山区、神农架林区以及秦岭、伏牛山的高海拔区域。

展开
目录
目录
**章 秦巴山脉绿色智慧城乡发展概况1
**节 秦巴山脉地区环境特征分析1
第二节 秦巴山脉区域城乡空间建设问题8
第二章 秦巴山脉绿色智慧城乡理论借鉴与目标战略13
**节 绿色发展理论与建设实践13
第二节 智慧绿色城乡发展目标与战略25
第三章 秦巴山脉地区空间区划管控战略研究27
**节 秦巴山脉人地关系演化研究27
第二节 基于空间均衡的城乡空间区划研究33
第四章 秦巴山脉流域空间统筹战略研究42
**节 秦巴山脉基于流域视角研究的必要性42
第二节 秦巴多尺度流域等级体系构建与策略研究45
第三节 典型流域实证案例52
第五章 秦巴山脉智慧城乡建设工程引导战略研究84
**节 秦巴山脉地区生态智慧农业体系建设84
第二节 秦巴山脉地区智慧城市体系建设91
第三节 智慧城乡联动发展建设97
第六章 秦巴山脉移民生活质量提升战略研究103
**节 秦巴山脉地区移民搬迁工程特征103
第二节 研究对象选取104
第三节 典型区域调研方法105
第四节 典型移民社区调研结论106
第五节 提升优化措施109
参考文献111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