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 中国民营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概述
第1章 总论
1.1 “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的基本概念和内涵
2013年,习近平同志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大倡议。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决策部署,合作共建“一带一路”跨越不同地域、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文明国家和地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自提出以来,在国际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良好进展。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与相关国家和地区发展战略实现对接,在推动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过程中,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牵引力。在“一带一路”合作框架下,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广大发展中地区正在逐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国际产能合作的概念*早由中国提出。2014年12月,在李克强总理访问哈萨克斯坦期间,中哈两国签署了价值140亿美元的合作文件,还就180亿美元的“中哈合作框架协议”达成共识。2015年5月,《国务院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次明确了开展国际产能合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共建“一带一路”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从地理边界角度看,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涉及的范围包括狭义和广义范围。狭义的“一带一路”是指2015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简称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等文件界定的国家(如蒙古、新加坡、马来西亚、伊朗、巴基斯坦、哈萨克斯坦等国家)。广义的“一带一路”则是指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的平台,此平台具有开放性,没有显著的地理边界。
国际产能合作是伴随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而产生的。国内外学术界并没有针对“国际产能合作”做出严格的定义。Ross(2016)将国际产能合作解读为中国全球化的一种新阶段,不仅包含产品成品的出口,还包括整个产业链的转移,从而帮助东道国增强制造能力,提升工业化水平。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一带一路”课题组(2020)提出,国际产能合作是将母国产业和资金与东道国需求相结合,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以实现产业能力跨境优化配置和产业链与价值链的共赢为目的的国际产业合作。我们认为,国际产能合作的内涵可以从企业层面、产业层面和国家层面三个相互关联的维度来进行解读。企业是国际产能合作的微观主体和市场执行者,既包括大型企业(含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其他非国有企业),又包括中小企业(多数是非公有制企业)。企业根据自身的生产能力、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匹配程度进行自主决策。在产业层面,国际产能合作是指根据产品的劳动分工程度和技术复杂度,不同国家在某个产业的产业间分工、产业内分工,或者产品内分工合作的过程。从国家层面,国际产能合作通常超越了传统的、单一的国际分工模式(如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国际技术流动等),是跨越国家地理边界,包含产品分工合作、消费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的跨国合作模式。另外,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国际产能合作还应包括各合作方在技术、管理制度和标准等领域的跨国合作,这样的合作还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某个行业的国际规划话语权等软实力。
1.2 民营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从2013年提出至今,历经了从总体布局到实施落地的过程,中国和世界各国合作共建实践不断走向更广的范围、更深的层次,发展质量得到不断提高。国际产能合作已经成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抓手和建设内涵,企业已经成为“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的主体。截至2023年6月,中国已同全球152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签署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2013年到2022年,我国与共建国家的货物贸易累计规模达到19.1万亿美元,实现年均6.4%的增速,这个增速既高于同期我国外贸整体增速,也高于同期全球贸易增速;我国与共建国家的累计双向投资超过3800亿美元,其中对共建国家的直接投资超过2400亿美元,涵盖经济社会发展的多个领域。我国还与共建国家合作建设了一系列的经贸合作区,截至2022年底累计投资已经超过600亿美元。同时,共建国家也积极投资中国,共享中国的发展机遇,截至2023年10月累计对华投资超过1400亿美元,在华新设的企业接近6.7万家。共建“一带一路”在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成果。在参与“一带一路”产能合作的主体上,形成了国企、民企协同“走出去”的态势。其中,2023年民营企业500强出口总额2763.64亿美元,比上年增加309.34亿美元,增幅为12.60%,占我国出口总额的7.69%。148家500强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188家500强企业开展海外投资,海外投资项目(企业)2436项(家)。民营企业已经成为参与“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的重要力量,有着自身的特征。
1.2.1 民营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良好基础
民营企业在推动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成为推动和践行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实现共建国家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力量。
经过多年发展,中国民营企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发生了重大变化。概括说,民营经济具有“五六七八九”的特征,即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
民营企业在践行“一带一路”建设中已经具备良好的基础。在贸易合作方面,2023年中国民营企业对外贸易额已经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53.3%。同年,民营企业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进出口总额达19.47万亿元。在投资合作方面,截至2023年底,我国企业(大部分为民营企业)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达2240.9亿元人民币。从行业领域看,“走出去”民营企业所属行业多元,体现了国际化活力。从投资模式来看,民营企业利用并购等方式深入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1. 中国企业的制造与创新能力
通过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70多年来我国走过了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工业化历程。新中国成立以来,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工业生产能力稳步提升。经过7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主要产品的生产能力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实现了由短缺到充裕的巨大转变。我国建成门类齐全、*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工业经济规模跃居全球*位。我国拥有所有39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和525个小类的完整产业体系;主要经济指标迅速提升,工业增加值由1952年的119.8亿元上升至2023年的48.26万亿元。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工业增加值达到31.31万亿元,连续11年成为世界*大的制造业国家,对世界制造业贡献的比重接近30%,“十三五”时期我国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的平均增速达到了10.4%。
与此同时,我国整体创新能力稳步上升,特别是企业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我国于1991年建立科技综合统计报表制度,并于当年*次公布了研究与试验发展总量数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992~2017年,我国年均研发经费投入规模增幅达到20.3%,超过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速(现价)5.3个百分点。作为国际上通用的、反映国家科技投入水平的核心指标,我国的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研发经费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也屡创新高,2002年*次突破1%;2014年迈上2%新台阶,达到2.02%;2017年提升至2.13%,整体上已超过欧盟15国的平均水平,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2020年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总量突破2.4万亿元,达到24393.1亿元,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再创新高,投入强度继续提高;我国企业已经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2020年我国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18673.8亿元,比上年增长10.4%,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在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技术制造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4649.1亿元,投入强度为2.67%,比上年提高0.26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9130.3亿元,投入强度为2.22%,比上年提高0.15个百分点。2023年全国共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33278.2亿元,R&D经费投入强度达2.64%。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显示,中国排名从2015年的第29位跃居到2022年的第11位。高新技术产业已经成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主力军,其全要素生产效率得到了大幅度提升;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通过投资、人力资本、技术进步、消费与经济结构这些因素对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
伴随着我国整体创新能力的提升,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经济增长,中国企业已经从*初的靠资源优势和技术引进的阶段,发展到了一个靠创新引领的新阶段。同时国内涌现了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不仅有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信息通信科技集团、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等一批大型国企,还有一批诸如华为、海尔集团、阿里巴巴、吉利汽车、大华技术、比亚迪等其他所有制企业。中国企业制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为企业国际化和开展“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国内基础。
2. 民营企业壮大与能力积累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转型发展,党中央始终坚持“两个毫不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