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银幕艳史:都市文化与上海电影(1896-1937)(典藏本)
0.00     定价 ¥ 12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45823431
  • 作      者:
    张真
  • 译      者:
    沙丹,赵晓兰,高丹
  • 出 版 社 :
    上海书店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4-06-01
收藏
编辑推荐

★研究中国早期电影的先锋之作、必读经典。是首部研究20世纪早期中国电影史的著作,填补了学术界的空白,是电影爱好者和研究者的必读经典。

★打破宏大线性叙述方式,重写中国早期电影史。以“白话现代主义”重新解读早期中国电影,挖掘被遗忘、被忽视的早期电影与影人,生动全面地再现发轫时期的中国电影业,重新审视与评估早期中国电影的政治文化地位。

★这不只是一部电影史,更是一部多维度的社会文化史。书中不仅分析了电影文本、影像肌里,对电影体验、都市文化、明星现象、影迷群体、戏院建筑以及性别秩序亦有深入独到的呈现与剖析,呈现出一个丰富而立体的文化图景。

★在修订的基础上,典藏本新增两篇附录文章:研究论文《上海孤儿》和散文《飞越时间的鸟巢(诗体回忆录)》。

★精装全新设计,新增彩插,随书附赠精美藏书票。

★裴开瑞(伦敦大学国王学院教授)、王德威(哈佛大学中国文学讲座教授)、陈建华(复旦大学特聘讲座教授)、杨远婴(北京电影学院教授)、王音洁(中国美术学院电影学院副教授)等联袂推荐。


展开
作者简介

张真(作者):

生长于上海,曾就读于复旦大学新闻系,后去瑞典、日本和美国等地学习多种语言及文学和电影。1998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自1999年起在美国纽约大学艺术学院电影学系任教,2012年创始亚洲电影媒介教研计划。博士论文曾获得美国电影和媒介研究协会(SCMS)最佳论文奖。所著《银幕艳史》曾于2005年由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获得美国现代语言学会(MLA)的首部专著推荐奖。叧著有诗集《梦中楼阁》(春风文艺出版社),编著有《城市一代:世纪之交的中国电影与社会》(杜克大学出版社;中译本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DV制造中国:独立电影之后的数码主体与社会变迁》(夏威夷大学出版社),《Routledge Companion to Asian Cinemas》。新近英文专著《Women Filmmakers in Sinophone World Cinema》2023年由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出版社出版。

作为策展人,于世纪初年创办了纽约大学“Reel China双年展”,并与林肯中心的电影协会和现代艺术博物馆联合策划过中国“城市一代”和早期经典影片回顾展,以及台北国际女性影展“中国女导演”专题展映单元等。


沙丹(译者):中国电影资料馆节目策划,北京国际电影节策展人,著有《幕味:重访影史与策展实践》。


赵晓兰(译者):媒体人,北京大学文学硕士。


高丹(译者):纽约大学艺术学院电影学系博士。硅谷知名IT公司语言测试专家。


展开
内容介绍

20世纪早期的上海因其艺术与文化而充满活力。随着武侠片等通俗类型的发展、现代电影人之间的论争以及有声时代的到来,电影文化改变着都市生活。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使这一切被迫戛然而止。一直以来,世界电影史和中国现代史的这一重要章节并没有得到充分的考量。作为第一部海外学界对发生期的中国电影史进行系统研究的论著,《银幕艳史》以精妙的笔触展现了电影的重大文化意义和它在社会变迁中所产生的媒介力量。

书名来自一部展示早期电影工业的重要影片(仅存部分残片),《银幕艳史》揭示了上海早期电影的错综复杂,探讨了电影与诸如摄影、建筑、戏剧和文学等其他艺术形式之间的关系。通过对历史资料的发掘梳理,作者考察了之前被忽视或遗忘的诸多影片,重新解读了部分经典,并拓展了重要的有关白话现代和都市文化的论题,包括电影作为“新媒体”如何在20世纪早期的中国展示和建构了现代的社会机制和性别角色。

这不只是一部电影史,也无可避免地成为一部文化史。它为我们精彩地展示了传统电影研究与发生在一个历经政治巨变、重省自我的上海的一系列变革之间的交汇。


展开
精彩书摘

在这些相关的社会变迁之下,灾难前夕,作为战前上海电影工业翘楚的明星公司出品了一部 18 本长、由两部分组成的故事片,名为《银幕艳史》(1931)。留存到现在的只有第二部分的残片。几十年来它都没有得到电影史学者的重视——若非被有意地忽视。即使在郦苏元、胡菊彬的著述《中国无声电影史》(1996)中仍然没有提及这部影片。然而,这部电影却是一个经典的文本范例,浓缩地呈现了这一特殊历史时刻的结构样态。它生动地再现了发轫时期的上海电影界,同时代的作品中能与它比肩的,或许只有联华公司在同一年制作的《银汉双星》。作为 1931 年明星公司摄制的九部默片之一,《银幕艳史》的独特性在于它对电影界的诸多层面进行了直接的展示——正如其标题所示。影片以后台剧的结构形式,展现了作为技术奇景和日常幻境的明星公司。因此,它既是明星公司的自我展示,也成了 30 年代早期中国电影业的缩影。影片用纪录情节剧(docudrama)的形式讲述了一个原先当过妓女的女演员事业的兴衰,以及她纷乱的个人生活。更为重要的是,影片呈现了一段中国女性同电影工业之间的矛盾史——电影科技既给她们带来解放和改变社会地位的希望,也因对女性身体新的商品化过程而带来诱惑和危险。

在这一广泛的指涉框架中,银幕上下虚构与纪实元素、电影世界与真实生活的交替呈现,为我们了解这部拍摄于 1931 年、带有电影工业自我指涉意味的文本提供了一个重要视角。它也引

导我们将早期中国电影史作为一个整体,继而进行探究:我们通过电影中的摄影机镜头所看到的,到底是一段什么样的历史?为什么把这种叙述称为“艳史”(艳史意味着非正统的野史、外史,通常还带有香艳的色彩)?进而,这种隐秘性的、脱离常轨的野史同官方电影史书写所认可的对于战前电影及民族文化的宏大叙述有何联系?超越了自省性的狭隘定义——通常指现代主义者对语言和主体性的理性思索——这种自我指涉的姿态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什么样的电影和现代性体验呢?

在我进一步深入到电影的文本空间之前,我想把《银幕艳史》的史学意义放置在早期电影(early cinema)和与之相关的现代性问题的框架内。在中国的语境中探讨早期电影意味着什么?多“早”——或者说多“晚”——的电影才能被称为早期中国电影?相关的界定是必要的,因为“早期电影”这一说法在西方电影体系中有着特别的指涉。“早期电影”不仅是一个时期概

念,还是一个批评范畴。自 1978 年英国布莱顿举行国际电影资料馆联盟(FIAF)年度大会以来,“早期电影”作为批评范畴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它主要指 1895—1917 年之间的电影,还包括电影和其他媒介的互文关系,以及工业生产和市场。早期电影也可以被称为“发端期电影”或“前好莱坞电影”,也就是说,它存在于所谓古典叙述电影——以及随之建立的一套父权制的观看模式——被逐渐感知和接纳,成为主流的影像叙述模式之前。这次会议和在意大利的波代诺内(Pordenone)举行的年度无声电影节(Giornate del Cinema Muto),为重新思索早期电影美学及其文化价值这一考古工程作出了重大推动——特别是在现代性的肇端,早期电影是如何帮助人们形成对时间与空间、生与死、主体与客体的崭新、激进的感知。

致力于早期电影研究的学者一致认为,在表现与再现世界、还

原生活体验方面,早期电影有着一套独特的美学方式。由此说明经典叙述电影以及它所营造的完美缝合的虚构世界,并不是电影发展的必然趋势。这种全新的电影史观强调将理论与实践、批评分析与史料搜集相结合的重要性,从而开启了除影片自身以外很多现今被忽视的研究领域。由于早期电影与电影放映的实践紧密相关,因此有必要对观众构成和观影方式进行研究,这就将它重新放置于更为宽广的文化实践当中,诸如综艺剧场、游乐场、购物街区等等。于是我们可以在现代生活更为宽广的领域中去构想这种电影体验——在街道上和戏院中、在城市和乡村,另外还有我急需补充的,在西方国家与之外的世界其他地方。简而言之,“早期电影”不仅为电影研究打开了新的领域,同时也为将电影史放置在一个跨媒介和跨学科的领域中,提供了概念和方法论上的有力武器。

最近,一些女性主义电影研究通过对性别议题的强调——诸如早期女性先驱、明星与观众所指涉的性别符码等——丰富了这种“新电影史”。1 它们不同于先前的女性主义研究,沉溺于对古典好莱坞电影中无痕迹的、缝合的、父权制的表现系统的剖析,而是开启了一种新的研究思路和方式。通过把概念和历史中的女性观众以现代消费者的身份植入电影的社会和文化历史,这一方法将女性参与电影的历史重构为一种另类的(alternative)公共领域。除了接受和消费电影之外,女性同样在电影生产部门、电影新闻业,尤其是早期的银幕表演领域扮演了积极的角色。性别,对于理解早期电影美学持续的活力(包括其直接性、互文性和开放性),以及其独特的认识论和政治学是极为重要的。


展开
目录

序:记忆之场与艳史诗行

英文版自序


导论


   上篇 白话景观

第一章 白话现代主义及其影像体现

第二章 世俗上海与大都会观众

第三章 茶馆、影戏和《劳工之爱情》

第四章 娱乐与教化:兴建一个电影王国


   下篇 竞争摩登

第五章 剧本写作、“诡术”摄影和情节剧中的因果报应

第六章 武侠电影:恣越的身体语言

第七章 摩登女郎:软硬电影之争

第八章 《夜半歌声》:声音的惊悚和历史的异象


尾声

图录


参考文献

参考影片

附录

  侯曜、格里菲斯“热”与中国早期通俗剧的文化生态

  胡蝶:电影皇后与文化偶像

  飞越时间的鸟巢(诗体回忆录)——上海篇(之一)

  上海孤儿


2012年版后记

增订本后记

2024年版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