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春山可望:〈黄河文学〉生态散文作品集②
0.00     定价 ¥ 6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30688151
  • 出 版 社 :
    百花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4-06-01
收藏
编辑推荐

  《春山可望:〈黄河文学〉生态散文作品集②》通过深刻的生态主题和多元文化视角,为读者呈现了一场丰富而深刻的文学之旅。文集的语言表达流畅,情感共鸣突出。每篇散文都具备较高水平的文学性,能够让读者在每一个故事中都能感受到作者的独特魅力。这是一部令人陶醉的文学之旅,唤起读者对自然的热爱与关怀。这是一份富有诗意和深度的文学品味,旨在引导人们重新审视与大自然的和谐共生,为环保与文学的融合树立新的典范。


展开
作者简介

  《黄河文学》创刊于1992年,是一本面向全国发行的纯文学刊物。《黄河文学》的发稿有三分之一是名家约稿,三分之一来自宁夏文学的中坚力量,还有三分之一重点培养文学新人, 由此形成刊物独特的文学定位,呈现文学的蔚然之观。 


展开
内容介绍

 《春山可望:〈黄河文学〉生态散文作品集②》汇聚《黄河文学》近年来刊登的精彩生态散文,带领读者漫游于大自然的诗意世界。作者包括彭程、傅菲、杨文丰、周华诚、草白等。作品集汇聚了跨文化的生态文学佳作,通过精致的文字和深沉的情感,勾勒出大地的壮美画卷。作者们以独特的视角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将我们带入远山的怀抱,与森林、河流共鸣。从春天的萌动到山川的宏伟,将读者引入一个富有生命力的自然环境。作品集深刻反思人类与环境的互动,呼唤对大自然珍贵资源的珍视。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场自然之旅,让人在文字中感受到生态的温暖,启迪心灵。


展开
精彩书摘

绿染白芨滩

彭程

走下车来,环视周边的广袤风景,一瞬间,我竟然感到呼吸有几分不同。

这是初秋的宁夏,天空碧蓝如洗,阳光炽烈酣畅。沿着一条坑洼不平、接近原生状态的沙石道路,车子一路颠簸,在一道沙梁的背脊处停下。这里居高临下,视野开阔,景色尽在俯瞰中,一座座舒缓起伏的沙丘错落叠加,一直延展到天地相交的远方。

屏住呼吸,并不是因为初次见到沙漠。在新疆塔克拉玛干,在内蒙古阿拉善,我都目睹过黄沙漫漫、浩荡无垠,已经见怪不怪。此刻的类似撞击感的新鲜体验,正因受到一种全然陌生的东西的触动。如果说此前见到的沙漠风景都是荒凉孤寂,是大自然荒蛮力量的体现,那么眼前的画面,却分明让你感觉到人与自然之间奇妙的关联。

这里是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宁夏灵武市以东,位于毛乌素沙地的边缘。我所在的地方是保护区中的一个管理站。此刻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经过治理的沙漠景观。

身旁是一棵十分茂盛的灌木,有四五米高,枝条发散,冠幅伸展,繁密的羽状树叶间,绽放着俏丽的粉紫色花朵,颇像豌豆花。我得知它的名字叫作花棒,既耐干旱,又能适应严寒与酷热,且萌蘖力强,即便被牲畜啃得光秃秃的,也能迅速萌发出新芽,被称作“沙漠姑娘”,是名副其实的“护沙巾帼”。

旁边不远处,分布着几簇叫作柠条的植物,叶片同样窄细,是为减少水分蒸发而进化出的形态,印证了适者生存的生物学原理。它只有一米多高,但根系极为发达,扎得很深,并向四周伸展蔓延,寿命长达数十年甚至上百年,抗风固沙能力很强。它同样有个亲切的名字,“沙漠汉子”。为事物命名是一种灌注了感情的行为,从这些称呼中,能够想象人们对这些生命力顽强的固沙“功臣”的喜爱。

身边几十平方米的范围内,还有其他几种植物:沙棘、沙柳、银沙槐、骆驼刺⋯⋯我向同行者打听,并通过手机上的植物识别软件,努力辨识并记下它们的名字。蹲下身去,看到它们根部周边的细沙表面已经凝固成一层结皮。更远处,在一片舒缓起伏的沙坡上,是一大片密密麻麻的草方格,毛茸茸的,就像一张大网,牢牢地罩住了地面。讲解员介绍,每个草方格中交错种植了柠条、沙柳、花棒、沙拐枣等沙生植物。

我转身,目光缓慢地掠过视野所及的范围。就在大约两公里外,有一片沙丘吸引了我的注意。它正是典型的沙漠样貌,在阳光照射下呈现为一种单调荒凉的灰白色,寸草不生,与周边被条状或块状的绿色点缀的区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讲解员的介绍印证了我的猜想:这是特意保存下来的,是为了展现未经治理的沙漠的本来模样。这种反差,能让人更深刻地认识到变化的明显。

同行的一位年轻女子的讲述,则提供了更多具体生动的细节。她说自己小时候就住在这一带,每天早上起床,鼻孔、耳朵里都灌满了面粉一样细细的沙子。与小伙伴玩耍,一阵风裹着流沙吹来,彼此都看不见人影。那时候的沙丘也不像眼前这般固定,而是流动不居,随时被强劲的风推拉撕扯。几天不见,同一处地方就变成了另外的模样。

风沙肆虐,曾经是白芨滩的寻常状态。白芨滩是一处广袤荒滩,生长着两种耐旱植物,一种叫白刺,另一种叫芨芨草,它们正是“白芨滩”地名的由来。白芨滩紧邻的毛乌素沙地,是距宁夏首府银川最近的沙漠,离黄河最近之处也只有五公里。长期以来,毛乌素沙地不断侵蚀进逼,灾害性天气频仍,严重危害群众生活。有一首民谣,便是当年情形的生动写照:“十天一场沙,三天一场风。风吹沙子跑,抬脚不见踪。”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保护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沙漠治理工作。一九五三年,中国科学院在白芨滩成立了治沙试验站,即白芨滩自然保护区的前身——白芨滩防沙林场,拉开了宁夏东部沙漠治理的序幕。

 

…………


展开
目录

彭  程  绿染白芨滩——001

傅  菲  沙湖——008

草  白  泾河的源头—— 014

冉令香  入侵者—— 020

谈雅丽  南洞庭西洞庭—— 032

安  然  山谷里的居民们—— 043

刘群华  雪域之上—— 058

杨文丰  离家的猫头鹰—— 067

李佩红  盛大的覆盖与悲悯——077

卓  美  乌蒙草原重生记——093

李  霞  伴——101

米  兰  一个人的鸟类学—— 111

蔡  淼  大巴山:一段生活史的返场——128

齐未儿  低处的草—— 143

漆宇勤  翠微——153

沉  洲  偷窥——165

黄其龙  与野—— 178

王小忠  俯身甘南—— 192

刘德远  拜访“老神树”—— 205

吴  莉  侵入与撤离——217

黄静泉  黄猫在野—— 227

孙善文  鸟儿不生恨——240

罗张琴  流溢与绵延——248

赵连伟  早春野花开——256

周华诚  在水一方——272

白  莹  春山可望——278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