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人歌人哭大旗前 毛泽东时代的旧体诗
0.00     定价 ¥ 46.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108056047
  • 作      者:
    [日]木山英雄
  • 出 版 社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出版日期:
    2024-05-01
收藏
作者简介

木山英雄,日本著名中国文学研究专家。1934年生于东京,1959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后任教于国立一桥大学、神奈川大学等。1996年曾出任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主任。主要著作有《文学复古与文学革命——木山英雄中国现代文学思想论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北京苦住庵记——日中战争时代的周作人》(三联书店,2008)和《人歌人哭大旗前——毛泽东时代的旧体诗》(三联书店,2016)。

 


展开
内容介绍

全书以杨宪益、黄苗子、荒芜、启功、郑超麟、李锐、杨帆、潘汉年、毛泽东、胡风、聂绀弩、舒芜、沈祖棻等十余位文人、政治家的旧体诗为研究对象。这些人大都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后的各种政治斗争中经历了人生坎坷。考虑到古典诗词抒情言志的悠久传统,现当代旧体诗与革命历史结下不解之缘,也是可以理解的。木山英雄正是从这个视角出发,以传记资料、历史回忆录证其诗的解诗法展开论述,体察诗人们的精神苦闷、心理变动,以及对革命的不懈追求与理想的幻灭,并通过这种体察来理解几十年来革命中国的历史经验教训,这是该书的一个基本特色。

本书出版之后,受到日中两国学术界的高度评价。鲁迅研究专家中岛长文认为,该书以弄潮于现代中国同时也被时代所拨弄的“诗人”之旧体诗为材料,认真追究旧体诗本身的问题以及“诗人”与时代的关系,其观察问题的视角之新颖令人惊叹。而书中所讨论的诗人虽程度有所不同,但都以一己之身承担了中国现代的思想和文化,可谓是鲁迅死后的“鲁迅们”。他们在苦难的生活中,或者偶得余生的小清闲时寄托于旧体诗的感情和思想,被木山英雄用从容不迫的笔致一首一首细致入微地做了解读,那时代和鲁迅死后的“鲁迅们”之身影得以鲜明地呈现出来。这部著作无疑是矗立在超越了战后日本鲁迅研究的新境地上的一座丰碑。


展开
精彩书摘

致中国读者

 

当接到译者赵京华君的信,说本书的中译已经过半,三联书店也决定要出版的时候,我多少有些慌张了。因为,我记得确实听他说过已着手全书的翻译,而我并没有表示反对,他则以为便是作者的正式同意了,这也并非没有道理。可是在我,于正式同意之前所需要的精神准备还没有做好呢。将此书翻译成中文,因为下面的原因,是需要认真地下决心的。我在自己的第一部中文版论文集(《文学复古与文学革命》,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的跋语中也曾记道:自己所写的东西,多是通过把读书经验语言化这样一些极平凡的方式产生的,那么其汉译则近于将解读汉文的日文又翻译成汉文了,其意义何在呢?而那本论文集所选收的本书中的两章(关于启功和李锐的),正可谓最恰当地印证了这一状况。难道不是如此吗?本书原本是经日本人之手专门为日本人而做的有关中国诗的解读,要将此翻译成中文,需要相应的理由,作者要做出同意的决定也需要相应的考虑。

以上说法,或许难免有玩弄形式逻辑的嫌疑,不过还是可以用来说明这本译书的特殊性格和我禁不住踌躇的原因。与此相关联,在赵君寄来的为三联书店所作“作者及内容简介”文字的结尾,有“不但有益于学术界的参考,也适合一般广大读者的阅读”一句。这里所说有益于“学术界”,我只能说不敢当,因为前不久上海复旦大学的刘志荣先生惠赠了《潜在写作1949——1976》(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这部巨作,使我得知以胡风事件中的“骨干分子”、已故贾植芳教授的弟子为中心,他们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多样性”进而从更为广阔的“历史记忆”角度,提出了“潜在写作”的概念,并围绕此概念尽可能正确的定义以及与定义相关的严密的文本批评方法等展开讨论,甚至也有尝试重新估定与我这本书内容有所重叠的旧体诗地位问题的议论。我与刘先生没见过面,大概是为了几年前由他的同学张新颖先生主持,在一本文学期刊(《当代作家评论》)上曾译载过本书中的另外两个章节(关于郑超麟、扬帆及潘汉年的)的缘故,而认为我们之间有共同的关心吧。这样,懒散怠慢的我几年来断续写就的一系列文章终于汇集成一书出版,而在此前后,对这种材料在中国本国已经从个别的关注发展到集体研究的重要题目之一部分,进而经由同门弟子之手,资料的整理也有扎实进展(陈思和主编《潜在写作文丛》,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那么,如此盛况之下,本书之前学术的初级性,也就很明显了。

其次是有关“一般读者”的问题。本来嘛,专门学术性和一般普及性的关系也并非简单的问题,何况前者的不足并不就意味着后者的有余,因而我对此亦没有自信。不过,若就我本人的写作动机而言,的确是始终有着清醒的面对“一般读者”的意识的。有关本书作者如何与那一系列特殊材料相遇,又是怎样引起兴趣并如何做出处理的,已经在书里的各章及附录和前言后记中一一作了说明,这里就不再重复了。要之,我是将原本与政治和文学之二元论无缘的旧诗传统作为绝好的一条便道,试图由此进入到与革命建国以来种种运动和事件相关的,而且我一直关注却无从看清楚的、涉及具体个人的细微部分,以重新思考其中的意义。这对我来说,乃是先于学术专业的、与同时代人之关怀直接联系在一起的工作。而这时我心目中的读者,亦主要是以下这一类人,即还不至于完全忘记自古以来就成为日本文学素养之一部分的古典汉文“训读”法(详见本书《代序》)所特有的文体和对毛泽东革命的深刻印象的,也便是如我自己一样即将走向消灭的那一代同胞。我意识到并非为以中国文学为专业的那种一般读者而进行写作,这无疑明显地左右了本书的性格。话虽如此,本书是否果真适合中国“一般读者”的阅读,也还是另一个问题。平心想来,本书中的诗人和诗友几乎已经全部去世,而我则以于当时在北京还能见到面的一部分人之直接交流为契机,用顺藤摸瓜式的办法收集材料,这一特色作为今日中国的普通读物,或者有可取之处也未可知。再者,我为了撰写本书,重新研习了一点儿中国当代史,特别是对形式内容上都十分特殊的诗及其解读,我着实费了不少脑筋。这不外是如刚才所说的那种长期满足不了的作为同时代人之关怀,因碰上再也难得的材料, 于大感兴趣之余忽视了种种学术框框而直接揣摩的结果。这种初级性,也未必不能反而产生出一种效果。不用说,从而也难免有其错误和偏颇的,但这在中国本国被盲目信从的忧虑当会少得多……

言归正传,作为实际的问题,我如今实在没有将译者的劳动归于徒劳的权力,也没有确凿的根据。于是,为了对译者翻译介绍本书于中国表示正式同意,我勉强挤出上述仅有的一点儿理由,希望能够报偿他的善意,并向绝不会“广大的”、特殊的中国读者表示我消极中的热烈期待。

 

木山英雄

2014年3月

于日中两国政府间关系极度恶化之际


展开
目录

致中国读者
代序
附记
一 狂放的丈夫气——杨宪益
二 “打油”三味——黄苗子
三 讽刺的使命——荒芜
四 生老病死的戏谑——启功
五 老托洛茨基派的狱中吟——郑超麟
六 庐山真面目——李锐
七 冤案连环记——扬帆,附潘汉年
八 《沁园春·雪》的故事——诗之毛泽东现象,附柳亚子
九 孤绝中的唱和——胡风、聂绀弩
十 斜阳红一点——沈祖棻
附录一 旧诗之缘——聂绀弩与胡风、舒芜
附录二 当代中国旧体诗词问题——以日本为角度
后记
译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