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东坡书传》的重点不在于典章制度、天文历算、礼仪习俗等的繁琐考辨以及文字词句的诠解剖析上,而是着重上古"三代之治"的思想脉络、施政得失、兴亡教训。
2.本书着重把握《东坡书传》全书主旨,是东坡倾尽心力、渴望于世有补的力作,能将他的所思所想传达于世,再次突出东坡一生"有为而作"的立言态度。
3."笺释"充分表达出东坡"明于事势而又长于议论"的特点。译文语言简洁明净,持重典雅,文白互见,颇有坡翁神韵。
4.《东坡书传笺译》是高才绝学、频出新解的古籍整理新成果。
5. 本书以清《四库全书》本为底本,参酌明末凌濛初刻本及四川大学教授曾枣庄、舒大刚先生校点本《东坡书传》,互相校阅订正。
6.中华书局编审、中国苏轼研究学会顾问刘尚荣先生作序推荐。
《东坡书传笺译》是目前国内为《东坡书传》进行整理、诠释的创新之作。它在学术思想及学术观点上的一大特点是充分揭示东坡的民本思想。从历代《尚书》学中,可以看出最能真正体现“以民为本”意识的,惟独东坡此书。纵观历来的各家《书传》可以发现,朝代愈往后,崇尚德政、仁政的观念愈加淡漠,而尊崇皇权、以帝王为中心的诠解意识愈加浓烈。忽略民众的利益、忽略民众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主体地位,以帝王为中心、以民众为被动的从属的治理对象,成为普遍的解经宗旨。这种观点与《东坡书传》形成鲜明对比,因此也成为《东坡书传笺译》一书的创新之处。
在诠解方法上,本书采取了“省略注解,着重译述”的新方式。一般解经多以注解为重点,但《尚书》的成文,原以古文字为载体,并且流传年代达数千年,是一个动态的成书过程,可谓“真伪”错杂,难于达诂。故本书省略注解,采取“以意逆志”的经解办法,以正确理解经文原意为主,以现代词语完整地表述经文原意,以便今人理解。这一“以意逆志”的读经法影响甚大,也可以说是解经方法上的一种创新。
目 录
序/刘尚荣1
前言/林冠群1
凡例1
书传卷一1
虞书1
尧典第 一2
书传卷二37
虞书37
舜典第二37
书传卷三89
虞书89
大禹谟第三89
皋陶谟第四115
书传卷四137
虞书137
益稷第五137
书传卷五16
夏书163
禹贡第一 163
书传卷六241
夏书241
甘誓第二241
五子之歌第三247
胤征第四254
书传卷七26
商书26
汤誓第一269
仲虺之诰第二274
汤诰第三282
伊训第四287
太甲上第五293
太甲中第六301
太甲下第七304
咸有一德第八309
书传卷八319
商书319
盘庚上第九319
盘庚中第十334
盘庚下第十一346
说命上第十二353
说命中第十三358
说命下第十四363
高宗肜日第十五369
西伯戡黎第十六373
微子第十七378
书传卷九38
周书387
泰誓上第一387
泰誓中第二392
泰誓下第三396
牧誓第四399
武成第五405
书传卷十417
周书417
洪范第六417
书传卷十一453
周书453
旅獒第七453
金縢第八458
大诰第九470
微子之命第十486
书传卷十二493
周书493
康诰第十一493
酒诰第十二520
书传卷十三537
周书537
梓材第十三537
召诰第十四546
洛诰第十五560
书传卷十四581
周书581
多士第十六 581
无逸第十七591
书传卷十五603
周书603
君奭第十八603
蔡仲之命第十九621
多方第二十626
书传卷十六643
周书643
立政第二十一643
周官第二十二661
君陈第二十三673
书传卷十七681
周书681
顾命第二十四681
康王之诰第二十五705
书传卷十八715
周书715
毕命第二十六715
君牙第二十七722
冏命第二十八726
书传卷十九731
周书731
吕刑第二十九731
书传卷二十761
周书761
文侯之命第三十761
费誓第三十一767
秦誓第三十二772
参考书目781
后记7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