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烽火巴黎:1939-1944二战围城纪事
0.00     定价 ¥ 11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208187849
  • 作      者:
    [英]戴维·德雷克
  • 译      者:
    李文君,王玥玄
  • 出 版 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4-05-01
收藏
编辑推荐

1940年夏,德军兵临城下,

撤退、再撤退,终于退无可退。

巴黎陷落。

法国遭受前所未有的奇耻大辱——纳粹的“卍”字旗在凯旋门迎风飘扬。

第三共和国总理、一战英雄贝当元帅怀着沉重的心情宣布“现在是止戈的时机”,

而自由法国领袖夏尔·戴高乐则高喊“法国人的反抗火焰一定不能、也不该熄灭”。

战争何时结束?怎样结束?

醉生梦死抑或挣扎求生?

妥协合作还是奋力抵抗?


展开
作者简介

戴维•德雷克,国际知名的萨特研究学者,先后执教于英国密德萨斯大学、法国巴黎第八大学,曾获法兰西共和国学术棕榈骑士勋章。他的主要研究方向为现代法国知识分子史和政治史,著有《战后法国知识分子和政治》《烽火巴黎:1939—1944二战围城纪事》等作品。


展开
内容介绍

1940年夏,在德军势不可挡的攻势下,荷兰、卢森堡不战而降。英法见大势已去,于是发动敦刻尔克大撤退。而在当时的巴黎,第三共和国总统、总理正与受人敬重的贝当元帅带领政府官员在圣母院祈祷奇迹出现,解救法国。但奇迹没有出现,德军兵临城下,政府决定撤退,巴黎陷落。

本书记录了巴黎陷落前后期间普通巴黎人的生活,展现了德军逼近巴黎时大批巴黎人弃城而去的景象,描叙了贝当政府向德国投降时法国人解脱感与厌恶感交织的心情以及法国被德国占领时期民众生活的困苦。

本书拥有大量真实生动、令人惊喜的细节。戴维•德雷克扣人心弦的故事的主角不是众所周知的英雄和战犯,而是在纳粹占领时期变幻莫测的局势中勉强求生的普通巴黎民众。


展开
精彩书摘

序幕 通向战争之路

1938年9月30日,勒布尔热(Le Bourget)机场勒布尔热机场到巴黎的公路边聚满人群:所有人都在迎接自慕尼黑归来的法国总理爱德华·达拉第。在刚刚过去的慕尼黑会议上,他与英国首相内维尔·张伯伦、德国总理阿道夫·希特勒以及意大利独裁者贝尼托·墨索里尼签署了《慕尼黑协定》:向纳粹德国割让苏台德地区(捷克斯洛伐克的德语区)。人们相信或至少盼望,该协定将防止战争冲突。经过烈日下的漫长等待后,达拉第终于出现了——他直立在敞篷车里,向首都飞驰;人们随即发出欢呼,纷纷挥舞法国国旗,向总理投去鲜花。法国媒体也认为,战争已被规避。《晨报》(Le Matin)高喊着:“胜利!胜利!胜利!”《巴黎晚报》(Paris-Soir)回应道:“和平!和平!和平!”

不过,并非所有人都像夹道欢迎的市民一样欢欣鼓舞。人民阵线联合政府时期的法国前总理莱昂·布鲁姆(Léon Blum)曾私下表示,自己“像懦夫般感到宽慰”。反纳粹德国作家、文学批评家和政治难民恩斯特·埃里希·诺斯(Ernst Erich Noth),在香榭丽舍一家影院观看达拉第归来的新闻影像时,认为总理看起来“心事重重、恐慌焦虑”,似乎不相信自己会在机场和回巴黎的路上受到如此热烈的欢迎。或许,诺斯的确捕捉到某些蛛丝马迹:据报道,达拉第看到勒布尔热机场欢呼的人群后,曾低声咕哝道:“这些笨蛋!真希望他们知道自己在庆祝什么!”

在慕尼黑,达拉第与其他三国首脑共谋了捷克斯洛伐克的分裂。不同于张伯伦,达拉第不相信希特勒毫无吞并别国领土的野心;他认为,最好的结果不过是法国借此获得喘息之机。一回到巴黎的私宅,达拉第便告诉儿子,自己将马上整装待发,加入战争。

1939年3月15日,希特勒的军队再次踏入捷克斯洛伐克,占领波希米亚,并在斯洛伐克建立保护国政权。接着,希特勒将矛头指向波兰,要求将但泽纳为第三帝国(即纳粹德国)附属领地。法、英两国随即正式承诺,将捍卫波兰领土完整,抵御德国入侵。他们期望,希特勒在面对与英法同盟为敌的局面时能够停止扩张的脚步。新的僵局让国际局势更为紧张,恐慌席卷巴黎和法国其他地区:战争极有可能再次爆发。4月,法国共产主义哲学家昂利·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在信中写道:“我们正处在和平与战争间奇怪的临界地带。”

对法国因波兰卷入对德战争的担忧,勾起了人们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四年惨烈杀戮的痛苦回忆。反战情绪令和平主义在法国各阶层空前高涨。前政府官员、社会主义者马塞尔·德亚也受这种情绪影响,从左派转为极右分子。他在1939年5月一篇引发争议的文章中表示,法国人民没必要为但泽白白牺牲。

夏天结束时,越来越多人相信,战争已经不远了:7月的民意调查表明,45%的受访者认为战争将在年内爆发;而3个月前,持这种观点的受访者只占37%。尽管和平主义盛行,仍有人担忧倘若英、法未能坚决抵抗希特勒,整个欧洲便会落入纳粹掌中。这份民意调查还显示,超过75%的受访者认为,一旦德国试图吞并但泽,法国就应该干预,即使需要动用武力。

与此同时,达拉第政府发出声明,他们仍将努力寻求维持欧洲和平的方式,然而,倘若希特勒入侵波兰,法国定会反击。政府高调宣称战争不会爆发,希望以此遏制希特勒;同时,他们相信或至少希望,希特勒不会愚蠢到与法国为敌。7月初,巴黎报纸刊登了马克西姆·魏刚(Maxime Weygand)将军的一则演讲。这位退役的法国最高军事将领表示:“当前,法国军力达到史无前例的强大程度。”仅仅不到两周后,巴黎人便有机会亲眼见证此言不虚。

1939年7月14日的巴士底日是法国大革命之初攻陷巴士底狱的一百五十周年纪念日,同时,它也是法国政府向世界展现军事实力的机会。据《晨报》报道,这天,两百万名观众顶着盛夏的瓢泼大雨,在香榭丽舍大道两侧观看阅兵式。当坦克部队和超过三万五千名士兵穿过这条著名街道时,人群发出阵阵欢呼声。这场精心策划的阅兵式旨在让法国人民放心:即便希特勒胆敢轻率引发战争,他们的国家也做好了充分的应对准备。

格外引人注目的是,7月14日阅兵式中有些士兵来自“固若金汤”的马其诺防线——法国防御体系皇冠上的明珠。这条庞大的防御线沿法国东北国界而建,自瑞士巴塞尔到斯特拉斯堡北部20英里处的阿格诺(Haguenau),绵延100多英里,被认为是无法穿越的。马其诺防线宽7英里,任何入侵此处的陆军必须攻破森严的铁丝网、碉堡、地雷和反坦克拒马。地下约60英尺处是隧道、营房、医院甚至电影院组成的复杂网络。这条钢铁——更准确地说,混凝土——铸成的法国长城似乎确保德国无法从陆地进犯。马其诺防线并未沿国界继续修建,因为法国将领相信,德国人不可能穿过阿登的密林和山区发动攻势。

巴士底日阅兵也告诉法国人,他们并不孤单。《新闻报》(Le Journal)的头条特别由英语写就——“热烈欢迎我们的英国盟友”。此次阅兵式的贵宾还包括英国陆军大臣莱斯利·霍尔贝-利沙(Leslie Hore-Belisha)、英国陆军总参谋长(即英军最高指挥)约翰·戈特(John Gort)将军以及英国皇家空军西里尔·纽沃尔(Cyril Newall)元帅。他们一同检阅了法国本土军队、外籍兵团和法兰西殖民帝国部队以及英国近卫步兵第一团、冷溪卫队、苏格兰近卫团、爱尔兰近卫团和威尔士近卫团。空中飞过的英国皇家空军和法国空军战机象征着英法军事联盟。与此同时,为强调这一信息,帝国影院的银幕上反复出现加里·莫利(Gary Morlay)饰演的维多利亚女王和维克托·弗朗塞恩(Victor Francen)饰演的爱德华七世——这正是电影《英法协约》。

同时,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突尼斯、塞内加尔和印度支那步兵分队提醒人们,一旦开战,法国有能力召集广袤的帝国殖民地的士兵。为证明法国与殖民帝国不可分割的关系,当晚的广播播放了帝国民众对法兰西价值观和文化的高度赞扬,其中包括阿尔萨斯人、里昂的丝绸商和铁匠、华裔安南(今越南)人和塞内加尔的伊斯兰信徒。

除了向公众证明法国军事实力和辐射全球的影响力,此次阅兵还意欲震慑驻巴黎的德国官员,希望他们向柏林发送的报告可令纳粹元首三思。

但是,希特勒似乎不想放弃入侵波兰的念头。


展开
目录

目 录

别开生面、鲜活真实的战时巴黎史 /吕一民 i

前言 001

序幕 通向战争之路 007

第一章 “假战” 023

第二章 闪电战和大出逃 039

第三章 巴黎人和德国人,德国人和巴黎人 064

第四章 德国人治下的巴黎 090

第五章 失业,配给,维希政府镇压犹太人,蒙特瓦尔 122

第六章 从街头抗议到 “元首的慷慨姿态” 145

第七章 抗议,掠夺,象征胜利的 “卍”字,犹太人围捕 169

第八章 抵抗和压迫 193

第九章 抵抗,惩罚,盟军轰炸和驱逐出境 223

第十章 党卫军揽过安全事宜,黄色星标,冬赛馆大搜捕,“替换计划” 248

第十一章 告发,消遣,剥夺 277

第十二章 劳工征召,抵抗,法国盖世太保 304

第十三章 反布尔什维克,黑市,轰炸加剧,德朗西集中营 332

第十四章 连环杀手在逃,贝当出访巴黎,乱局中的“民兵”,盟军将至 365

第十五章 巴黎解放 390

余论 426

注释 444

参考文献 530

大事年表 543

人物表 555

术语表 562

致谢 566

索引 569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