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家庭教育蓝皮书.2024:中国家庭养育环境报告
0.00     定价 ¥ 9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4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00178026
  • 出 版 社 :
    中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4-03-01
收藏
编辑推荐

在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的时代,传统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模式将如何变革以适应新的需求?在智能技术不断迭代更新的未来,我们应该重新思考教育主体、教育客体与教育模式在教育工具全面智能化环境中的新角色新作用,受教育者的想象力、好奇心、创造力、同理心、怜悯心是不是比“知识”本身更重要?受教育者对教育智能化工具的理解与熟练运用是不是比单纯获取知识更重要?具有创造性思维、擅长提问、能理性运用智能设备的孩子是不是更能适应未来社会的挑战?这都是本书会探讨的问题。


展开
作者简介

主编
马国川,学者,资深媒体人,《财经》杂志主笔,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秘书长。
张蓝心,问向教育科技创始人,问向实验室负责人。
作者
蔡丹,上海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师范大学儿童发展与家庭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中国心理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陈启山,华南师大心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获博士学位。比利时根特大学、美国佛罗里达大学访问学者。
童连,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上海市“浦江计划”人才,日本筑波大学医学博士,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者。
朱廷劭,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
管延军,北京大学心理学学士及硕士,香港中文大学心理学博士,宁波诺丁汉大学商学院管理学教授。
陈斌斌,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心理学系教授、系主任,上海心理学会教育心理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习科学研究分会理事。
孙云晓,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家庭教育首席专家,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副会长、教育部家庭教育指导专委会副主任。
杨雄,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原所长,上海市儿童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李一诺,一土教育联合创始人。
出品机构
问向实验室WX Labs,问向实验室于2014年在上海成立。汇集全球前沿专家、学者,以个体毕生发展科学为逻辑、以未来人才指标体系为依据、以开创教育科学的创新实践为使命,基于“前瞻性、科学性、应用性”的原则,围绕个体认知与学习发展规律、社会与情感发展规律、生涯与职业发展潜能等一系列核心问题,开展教育学、心理学、认知科学、脑科学、数据科学等跨学科交叉研究;研发并推广专业、科学的应用工具,帮助每个人发掘潜能、优化成长,实现丰富而多元的生命价值。凭借强大的应用研发能力,问向实验室已为近百所教育局、学校的教育决策及实践提供战略咨询,并获得百余项国家发明专利、作品登记证书及国家软件著作权认证。
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是专注于教育问题研究、致力于教育改革的教育智库。论坛2014年12月成立于北京,宗旨是“凝聚社会共识,推动教育改革”。论坛的优选特点是跨界,会聚了国内外教育理论、教育实践专家以及政治、经济、人文、社科等各界知名人士。论坛坚持理性、建议性、前瞻性和国际性的理念,形成了论坛活动、专题研讨、课题研究、出版宣传四个维度的发展战略。经多年努力,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产生了广泛而积极的影响,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已经成为国内知名的教育智库。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调查了2023年中国各类家庭的养育环境,对家长和孩子的心理健康进行了相对全面的数据收集,基于数据深度分析了家庭养育环境对孩子的心理健康、积极心理品质及日常生活行为的影响。

全书分为总报告、分报告和专题报告三个部分。总报告基于全国各地34万家长的调查数据,对中国家庭的养育环境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显示,中国家长为孩子提供了相对良好的养育环境,尤其是在成长支持、创造温暖的情感环境等方面表现突出;但是,也有部分家长在育儿时存在过于焦虑的现象。分报告基于家长、孩子及教师视角,针对家庭养育环境对孩子心理健康的不同影响进行了深度探讨。专题报告由心理学和教育学等领域的多位专家撰写,对如何改善家庭养育环境给出了具体建议。

本书为深度了解中国家庭的养育环境提供了参考,并为加强积极养育环境的建设、促进家长和孩子的心理健康提出了具体建议。


展开
精彩书摘

中国家庭养育环境调查报告(摘自主报告)

问向实验室

【摘要】加强对家庭养育环境的评估,特别是对家庭养育核心需求与极端问题的识别,是保障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一环。基于过往大量研究的成果,本报告提出了“中国家庭环境养育指数”这一评估工具,并根据其中包含的六类养育指数(温暖指数、支持指数、理性指数、安心指数、信任指数、期望指数),对中国家庭的养育环境现状,进行了一次相对全面的调研。本次调查采集了接近四十五万份有效样本,包括三十四万家长和十一万学生的相关数据。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家长为孩子的成长提供了相对良好的养育环境,尤其是在提供成长支持,创造温暖的养育环境等方面表现较为突出。但也有不少家长在养育孩子时存在过分焦虑或干涉的现象,需要进一步的关注。同时,分析结果也表明了积极的家庭养育环境会对孩子的心理品质与日常行为都产生正面影响,进一步展示了营造良好环境的重要性。基于本次调查的分析结果,本报告提出以下建议:加强家庭养育环境评估机制建设,以科学化方式加深大众对养育环境的理解;基于中国家庭的特点,开展数据化驱动的家庭教育;构建科普体系,填补家庭教育的科普缺口;促进家校社合作,全面支持家长育儿;将家庭养育环境的观察,纳入学生心理健康的预警体系中。

【关键词】养育风格 养育环境 家庭教育 心理健康 亲子关系


一、引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明确规定,改善中国家庭的养育环境,需要家庭负责、国家支持、社会协同。家庭是塑造一个人性格、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的最重要场所。父母的教导、关爱和家庭氛围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身心健康、学习成绩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教育部等十三部门于2023年发布《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强调了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责任,要树立科学育儿观念,切实履行家庭教育职责。国家和社会也为家庭教育提供了相应的指导、支持和服务,并在《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21—2025年)》中把构建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确立为今后一个时期家庭教育发展的根本目标,推动“十四五”时期家庭教育高质量发展。教育部等印发的《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要求,相关部门应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组织办好家庭教育指导平台,推动社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建设,引导家长关注孩子心理健康,树立科学养育观念。这些政策致力于激励家长参与、增进家庭与学校的合作、协同国家与社会,从而全面改善中国家庭的养育环境,助力孩子健康成长。


1.家庭养育环境对孩子的影响

人的一生中会接触到许多潜在的环境(如学校、工作场所),然而最具有影响力的还是家庭养育环境(Biglan,2015;Sanders,2012)。家庭养育环境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亲子关系、家庭环境、教育方式等因素的综合体现。它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性格形成和价值观塑造具有深远的影响(Sarsour et al.,2011)。大量研究结果显示,家庭养育环境对孩子的认知发展、社交能力、行为发展和心理发展有重大影响。首先,家庭养育环境对孩子的认知能力发展有较强的影响。通过鼓励孩子探索、提供学习资源、创建学习环境等方式,家长可以高效地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和学习动力,从而促进其认知能力的发展。同时,父母过度放纵的养育风格(例如前后矛盾、低参与度或懒散的养育风格),也会阻碍孩子理解自己及他人的心理状态,并对孩子的认知能力发展带来负面影响(Guajardo,Snyder&Petersen,2009)。基于孩子认知能力和学业成绩的高相关性,家长对孩子表现出的情绪关怀越多,孩子在学龄时的学业成绩就越好;相反,当家长表现出的消极情感越高,孩子的成绩就越差(Treyvaud et al.,2016)。

家庭中的社交经历,与兄弟姐妹,尤其是和父母的互动,对孩子的社交能力和人际关系建立同样具有重要意义。父母是孩子在人际关系方面的主要学习榜样,家长和孩子的沟通、表达情感和处理冲突的方式,都会为孩子的社会性发展提供重要的基础(DiTommaso et al.,2003)。积极的养育风格更有助于父母与孩子之间依恋纽带的形成,为孩子提供安全感和情感保障(deMinzi,2007),并增强孩子探索社交世界和建立人际关系的信心。研究发现,父母的积极养育风格不但可以帮助提高孩子的社交能力、社交意愿和同伴关系的质量(Gorrese&Ruggieri,2012),更可以减少青春期孩子的孤独感(Lim&Smith,2008)。

研究同样表明,家长的积极养育风格和良好的家庭环境,可以减少孩子的行为问题(Alizadeh et al.,2011)。即使在贫困或困难家庭中,温暖和高支持性的养育环境也可以显著减少孩子反社会行为的出现(Anton et al.,2015)。需要注意的是,除了提供温暖积极的环境,适度的限制和规范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也是必要的。如果父母过分宽容,孩子在青春期更容易受到社交压力的影响,出现异常的行为问题(Lorenz et al.,2020)。同时,家长的过度干涉也会导致孩子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和沟通能力,进而增加出现行为问题的概率。因此,父母需要在养育风格中找到适当的平衡点,既要提供足够的温暖和支持,也要设定适当的限制和规范。这样才能帮助孩子培养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减少行为问题的出现。

最后,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有助于孩子建立积极的情绪管理机制,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积极的养育风格,例如高温暖、高支持和高理性的育儿方式,可以在成长过程中为孩子提供充实的情绪安全感(Cummings&Schatz,2012)。这种安全感可以促进孩子的自尊和情绪恢复能力的发展,让孩子可以更好地应对压力和逆境(Pinquart&Gerke,2019)。同时,家长的养育风格也会影响孩子面对压力和困难时的应对机制。积极的养育风格普遍强调理性解决问题、坦诚沟通和健康的情绪调节方式,这些思维方式为孩子提供了应对挑战和压力的有效工具。相反,消极的养育风格可能会导致不健康的应对策略,并加剧心理健康问题的严重性。研究表明,家长的情绪关怀和接纳,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情绪调节能力和社交能力都有积极的影响(Eisenberg et al.,1999;Morris et al.,2017),而过度控制和严厉的教养方式反而有可能会加深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Pinquart,2017)。

总体而言,父母采用积极、支持性的养育风格,构建良好的家庭养育环境,对于孩子的心理、认知、社交和行为发展都具有积极的影响,有助于孩子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降低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出现概率。因此,过往研究无不强调营造良好的家庭养育环境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2.中国家长养育现状

虽然养育风格的相关研究主要以海外家长为研究对象,但也有不少关注国内家长的研究,揭示了中国家长养育风格的独特性。具体而言,中国家长在一些养育风格方面表现出积极的特点,但同时也存在改进的空间。在家庭教育理念维度,中国父母具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底色,对儿童的“思想品德”非常重视;另一方面,父母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度也逐渐上升。从儿童观和发展观来看,父母具备较为良好的现代育儿理念和知识(霍雨佳等,2023),并在健康育儿任务情境中经常具有信心(校欣玮,2022)。但是,焦虑育儿、对子女严格管教、重视学习的传统教育观念仍是被大部分父母认可的教育观念(霍雨佳等,2023)。另外,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人呼吁对儿童加强性教育以及社会志愿活动、生活实践等方面的教育,但这些内容在当今的家庭教育中仍被忽视(霍雨佳等,2023)。

在家庭教育行为方面,2022年发布的《中国家庭科学育儿洞察白皮书》指出,家庭共育、隔代育儿、分工育儿、科学育儿的方式被越来越多家庭采用。家长养育照护能力整体较好,并且给予尊重与肯定、沟通与陪伴的行为呈上升趋势,但陪伴体验方面仍然有较大的进步空间(孔文瑞等,2023)。另外,虽然科学育儿等养育方式被越来越多家长知晓,但控制式育儿方式仍占一定比例。而且家长作为孩子的榜样,其自我行为约束力也显不足(霍雨佳等,2023)。


3.现有研究的局限性

积极的养育环境可以增强孩子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并保护他们远离各种身心问题(董书阳,梁熙,张莹,王争艳,2017)。但是关于家庭养育环境影响孩子的研究变量众多,养育环境的维度除了积极和消极的分类,还有权威、专制、放纵等分类方式,以及情感支持、学习环境、社交技能培养等,而目前的研究或报道往往只关注某一方面,导致公众对整体家庭养育环境的认识相对片面,缺乏一个可以全面了解家庭养育环境的角度。其次,过往的家庭养育环境研究中数据量相对较少或不够全面(Guajardo,Snyder&Petersen,2009;Bureau&Mageau,2014;Buckholdt,Kitzmann&Cohen,2016),无法充分反映家庭养育环境的全貌。


4.如何评估家庭养育环境

考虑到现有研究的潜在缺陷,本调查提出了一个全面评估中国家庭养育环境的工具:中国家庭养育环境指数。中国家庭养育环境指数中包含了六类核心养育指数,用于评估家长在育儿时的各种特征,包括:温暖指数、支持指数、理性指数、安心指数、信任指数、期望指数。中国家庭养育环境指数不仅包含传统的养育风格测量工具,更包含了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在育儿时的焦虑、是否给予了孩子足够的信任,力求从一个相对全面的理论基础,去评估家庭成长环境中的各种相关因素。


展开
目录

I.主报告
中国家庭养育环境调查报告(问向实验室)

II.分报告
中国学生学业压力、体育锻炼、睡眠质量与家长养育风格及其相互关系(蔡丹、李天睿、于欣华、王姮蕴)
中国学生人际关系调查报告:手机使用和家长养育风格的影响(陈启山、潘天和)
中国学生心理健康变化趋势:小学、初中和高中学生现状报告(童连)
中国学生心理健康和家庭环境:基于教师观察的调查报告(朱廷劭、韩诺)
中国家庭中夫妻养育风格一致性研究(管延军、李子芊)
中国家长养育风格比较:一孩和多孩家庭的对比研究(陈斌斌)

III.专题报告
孩子最需要“有温暖的家”:父母养育风格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孙云晓)
社会情感能力与当代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与成长发展(杨雄)
笑不出来的教育,不可能是好教育(李一诺)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