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作者厄普代克是当代美国首屈一指的文学大师,不同于一般的名画解读和评论,具有精妙的文学性,文本更为优美,分析更为独到,视角更加艺术;用艺术的语言分析艺术作品和美利坚民族的心理,从艺术作品发展的角度回顾评析美国的历史,是美术鉴赏,也是妙趣横生的美国通史,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
2..跨界阅读,既是艺术鉴赏图书,也是妙趣横生的美国通史,内容丰富、立意高超;
3.16开全彩印,近200幅艺术作品高精度呈现,参照原版排版,内文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开阔大气,是视觉与阅读的双重享受。
本书是厄普代克的三部艺术评论集(《浮光掠影》《目不转睛》《入木三分》)中的第三部,出版于2012年,共15篇评论文章。作者通过1990年代以来的二十余年观展经历,以观展者和鉴赏家的双重身份引领读者无限走进艺术大师的作品,为才华与激情做旁白的同时,又冷静抽离,将视觉拥抱延伸到精神思考,实现了从“look”到“see”的质变。首篇“事物之明晰”系作者在杰斐逊年度人文讲座上所做的演讲,通过对美国这片蛮荒大陆艺术原始性记忆的回望,梳理了美国艺术中的“美国性”;从行文和编排上来看,全书似以此从“美国视角”对近两百年来西方大师级艺术作品进行全面评述,从古典到现代,从印象派到波普文化,具体赏析了包括莫奈、德加、米罗、维亚尔、贝克曼、马格里特、利希滕斯坦等十多位艺术家的作品。作者试图用自己的哲学理念和审美作为名画的解锁密码,去召唤潜藏在作品中的一个暗示、一首诗,甚至一个魔鬼。其中单独辟一篇记述了收藏大家克拉克兄弟,阐述了一种特殊的艺术与人文的关系,即艺术作为文明生活的附属品如何成为一种精神赌博或是未来的投资。全书随文配有近二百幅油画和雕塑作品图片。
接下来的第六展室,是本次画展的核心部分,也是这么多家长带孩子来的原因。在这个巨大的奶油黄色展室里,有14幅我们国父的肖像画——简直是一群又一群的乔治•华盛顿啊!这样的集中展示既有超现实的宏伟,也有其喜剧色彩。画中人大家都再熟悉不过,让艺术评论家无话可说。就连叽叽喳喳的孩子们也暂时安静了下来。到1796年,斯图尔特已把他的画室从热病肆虐的费城搬到了远郊的日耳曼敦,此时他已给华盛顿总统画了三次写生。第一幅肖像画即所谓的“沃恩肖像画”(1795年),以四分之三视图描绘了华盛顿的右脸;那幅原作已经不知所终,(据推测)最像它的早期复制品挂在纽约弗里克收藏馆,该馆概不出借此画,但允许它的数字化复制品挂在那里供人们观看。其他四家收藏馆确实把至少部分由斯图尔特完成的画作借给了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他相信乔治•华盛顿的画作会有市场,这是很有道理的,总之,他画了(也卖了)至少100幅华盛顿的肖像画。
而他自己最喜欢的则是所谓的雅典娜版本(1796年),由玛莎•华盛顿出资委托,为的是把它跟她自己的肖像画一起挂在弗农山庄;但是不管玛莎怎么请求,斯图尔特从来没有把它们画完,也没有把他已经画好的没有身体的头像割舍掉。他死后,这些油画被送往波士顿雅典娜博物馆;自1980年以来,它们一直由波士顿美术馆和国家肖像馆共同拥有。斯图尔特一遍又一遍地复制华盛顿的头像,一面墙上挂着七个版本——有的比其他的更粉红些,有的假发鬈曲得更紧密些,有的嘴部更滑稽些,还有一个衬衫前襟的褶边用亚麻代替了蕾丝。正是最后那幅画的华盛顿头像被用在了一美元钞票上,只是钞票上的雕版把头像左右翻转了,显示的是右脸而不是左脸,不知什么原因,这样一来看起来比任何一幅画都更像华盛顿——更冷静、更坚定、更像上帝、更有说服力。
在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展出的兰斯顿(华盛顿)全身画像(1796年)有三个版本(包括可能的原件),而按照惯例,作画时用一个替身来代替华盛顿的身体部分。华盛顿的继孙乔治•华盛顿•帕克•卡斯蒂斯抱怨说,这个替身比华盛顿胖,而华盛顿的身体是“无与伦比的骨骼和肌肉的结合”。当华盛顿伸展胳膊张开一只手,似乎在问:要创建一个国家,“那么,你还能做些什么?”时,他那发福的、八字脚的姿态确实有一点点滑稽。尽管斯图尔特所画的华盛顿已经成为这个国家的华盛顿肖像,但这三幅肖像都不是这位画家最生动的作品。华盛顿是个比较令人棘手的模特;嘴里有新安的假牙(传统上是用象牙做的,而不是木头做的),还有一种可以理解的心事重重的神情。斯图尔特的一个朋友塞缪尔•洛伦佐•克纳普,后来这么描写这位总统:“当他坐着让斯图尔特画时,正如斯图尔特经常说的,似乎有一种冷漠攫住了他的心,一种茫然的神情笼罩在他的脸上,这对画家来说是最糟糕的。”克纳普接着说,斯图尔特通过与总统谈论马匹,想让总统显得更有活力些;但是华盛顿,就像今天的超模一样,脸上一直是公众再熟悉不过的那种茫然表情。毕竟,他就是我们第一个,也是最伟大的超模。
编者的话
前言:照片与文字
“事物之明晰”
描绘面部
热爱事实
收藏大家克拉克兄弟
许多莫奈作品
德加的户外风景画
一场私密的旋风
黄金与金钱
通向不可见物之桥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里的米罗
我们的无序艺术
了不起的马格里特
一个纪念性的案例
既大又亮,还用本戴点
塞拉的胜利
一位文学大家的美术之旅——代译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