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摩登“闺秀”:早期中国电影的儒家道德美学与现代性
0.00     定价 ¥ 6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12515574
  • 作      者:
    罗乐
  • 出 版 社 :
    国际文化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4-04-01
收藏
作者简介

罗乐,现任澳门科技大学助理教授,香港浸会大学博士。研究方向为中国电影、视觉文化与新媒体。出版有《澳门放映史》《图涂澳门》等,并筹建“澳门电影资料馆”线上学术平台。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从“美德”这一概念的传承和模糊性入手,追溯礼教、道德之于传统人物建构的意义和时代困境,通过浅论闺秀人物与儒家美学思想的关系,以梳理多重道德审美的层次,并提炼“节”“止”“制”的传统美学建构机理;通过提炼的这套可以参照施行的电影分析途径,分析相关电影并搜集分析证据;借用银幕内外的实践策略来梳理和回应传统与现代不同层次的矛盾冲突、协作重构。

展开
精彩书摘

一、关于20世纪30年代“新女性”的迷思

1.“新女性”的问题与意义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上海,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和战争民族危机并存,不同程度刺激着文化界继续探索和实践各种信条,包括个人层面的自我救赎或放纵恣情,以及集体层面的救国救种等。部分主流文化和知识界人士继续热诚而全然地追求现代性,这些现代倾向(modernist)的文化知识分子在电影和其他媒体中更多元地实践着五四时精英知识分子的思想,即“全盘反传统主义”(Totalistic Antitraditionalism);亦有学者从消费的、娱乐的中西方交杂文化环境层层入手,去解读摩登上海呈现出的另一种驳杂的、享乐甚至颓废角度的文化现代性,如李欧梵(Lee, Leo Ou-fan)提出的“中国世界主义”(Chinese Cosmopolitanism);还有学者如Miriam Hansen(汉森)从琐碎的、流于表面和生活的电影文化中看到的中国“白话现代性”(Vernacular Modenism)。后面两位学者和很多学者一样,将研究的侧重点集中在20世纪30年代的年轻女性,尤其是电影女演员的造星表现和光环上面。这一研究倾向钟情于这一真正意义上的影星时代。与造星文化并行的,是当时不少文化知识分子将某些现代性的热情诉诸积极塑造以新兴的女知识分子为代表的中国“新女性”身上。

这不是一种偶然。女性对上海都市文化的敏感触觉、易于形塑的特征和女明星的显性地位,特别是历史进程中女性的弱势位置,使得女性本身成为一种时代转型的代表、被形塑的群落,也常常成为学者探索中国现代性一个通用的策略。而“新女性”“摩登女性”概念的提出,更是女性与现代性议题直接的交汇集中点。

即便对民国历史记忆斑驳的当代人也对“新女性”这个名词不生疏。时至今日,对“新女性”的憧憬和探讨,通过“新女性”来定义性别乃至社会某些革新意义的案例依然屡见不鲜。然而相关的具体问题却不易回答。就20世纪30年代整体而言,关于“新女性”的问题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三类:

第一类:20世纪30年代的“新女性”究竟“新”在哪里?和“摩登女性”有什么细微的差异和共性?具体来讲,“新”指什么?是西化或者“去中国化”吗?是拥有知识和技能吗?是年轻貌美、时髦炫酷吗?是五四以来提倡的自由主义,还是30年代崛起的左翼思想或者其他理念?

第二类:为什么对“新女性”的呼声和运用频率远高于“新男性”?中国女性身上固有的哪些特质和价值使得她们更容易被称为“新/摩登女性”?如何评判这类价值和现代性的关系?

第三类:就模范而言,又是哪些人成为新文化运动以来的“新女性”?是以当时“第一夫人”宋美龄为典范的新生活、新道德女性,还是“出走的娜拉”“迷失的张爱玲”……答案莫衷一是,不同的答案涵盖着回应者不同的价值取向以及思维模式。

比起论述具体的“新”是什么、谁是“新女性”,本书更侧重于讨论为什么会有“新女性”的提出、为什么在电影中活跃着“新女性”,即上述第二类问题。不仅如此,本书假设源自传统的一些价值和论述,巧妙地助使中国女性在20世纪30年代的文化语境中被积极构建和形塑成“新”的、“摩登”的女性。厘清这些价值与论述,可以更完整和辩证地剖析民国时期传统与现代性的关系。

首先回到“新女性”“摩登女性”的基本解释上。在诸多不同路径的描述性解释中可以几乎肯定的是,“新女性”是一个带有夸奖意味的褒义词汇,是措辞者对女性一种笼统、美好的展望总和,几乎可谓完美无瑕,如同当时对于“新世界”“新中国”的迷恋一样,自成一种罗兰·巴特所谓的迷思(myth)。

如果真要给“新女性”一个尽可能撇开政治和意识形态特征的条件定义,装扮入时、新式的外形或许是一个笼统的外在条件,而受过现代教育则是一个更清晰且有说服力的内在条件。装扮时髦、多读书亦是当时人们对于“新女性”的一个表面和内在认知的基本印象。知识女性是“新女性”的主要代表,这一点会在本书下一节中通过对《玲珑图画杂志》(以下简称《玲珑》)杂志为主的印刷文本分析,做进一步的说明。

简言之,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随着女子教育的发展和知识女性人数的增长,特别是社会中一些知名精英女学者和女作家的出现,女性知识分子b已经作为一个显性群体而存在。当时社会统计资料显示:1931年全国女大学生共计5210位,占整体大学生的11.79%;女中学生30000多名,占中学生总数的13.3%。上海市则2倍于全国平均水平,女中学生占比27.4%之多。这些崭露头角,依托于教育背景而魅力四射的女性常被冠以“新女性”之称,并成为电影中屡屡出现的角色群像,承载着(男性为主的)文化知识分子对于“新”的各种追求——有的是配合20世纪30年代“左联”(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左翼剧联”(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和更大的“文总”(中国左翼文化界总同盟)的政治话语,也有的是契合“新生活运动”等右翼思想的评判标准。较为统一的是,她们普遍受过系统教育且较年轻。新的受教育女性在文化蓬勃发展的上海,在电影视觉艺术充斥着文化界的20世纪30年代,形成一种新的迷思,亟待解构和厘清。剖析“新女性”,或者说摩登的年轻知识女性,不仅在性别问题上具有历史和当代的意义,同时是文化知识分子系统论述现代性与中国传统价值之间的“兵家必争之地”。这些议题牵涉着浸淫在十里洋场的上海大都会的人的价值交汇点,也指涉着我们至今都在争论和面对的冲突。

2.电影中的“新女性”和问题

即使是笼统的褒奖,仍需要建立在一个可视可听甚至可以碰触的层面。那么“新女性”的光环下有哪些可以探求的雪泥鸿爪?硕果仅存的一些电影拷贝将是本书的主要参考文本,杂志和一些书面的论述则是次要参考文本。受教育的知识女性和“新女性”是本书主要的研究对象。

选择20世纪30年代(1930—1937)上海电影为研究范围的原因有五点:一是该时期是中国电影文化发展的高峰和成熟期,是早期中国电影的黄金时代,且当时的上海电影在质和量上均代表了早期中国电影的最高水平。二是该时期亦是“后五四”时期(特别是1927—1930年,全国大多数精英知识分子云集上海,利用上海相对的“行政空白”和发达的新闻环境来构建各自的文化阵地,对上海文化活动影响深远a),更多反传统的文化人士/知识分子积极地涌入电影这个新兴的舶来艺术平台,并且更多元地尝试和实践着他们的现代性诉求。柯灵在论述“五四”与电影的关系时明确指出“在所有的姊妹艺术中,电影受五四洗礼最晚。五四运动发轫以后,有十年以上的时间,电影领域基本上处于新文化运动的绝缘状态”。三是就人物形象而言,该时期银幕上活跃着各种各样年轻的知识女性,远甚于之前的任何年代,本身就构成一组显性的人物群像。四是为了厘清女性传统价值对于构建“新女性”的意义,则不仅仅需要从正面的文字叙事或者议论文中求解,女性本身的表现应该被当成一种综合且复杂的表现集合,例如一些细微的言谈举止、停顿、眼神等都可以传达出非常丰富的信息,电影则是当时最为生动的记录体之一,具有不可替代的一些特性。五是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外来的机械实践,在讲述本国故事的时候,所蕴含的独具特色的美学表现手法极具创造性和历史意义,本身就值得分析和总结。


展开
目录

目录

第一章:导论_001

一、关于20世纪30年代“新女性”的迷思_003

二、悬而未决的部分:闺秀典范与道德美学_010

三、研究问题及文章布局_037

第二章:从闺秀到银幕“新女性”_041

一、闺秀与“闺范”_043

二、节制:“闺范”和表达策略_066

三、早期中国电影美学_077

第三章:身份在变迁,言行皆尺度——银幕上的“闺范”_087

一、引言_089

二、从身份(“三从”)到言行(言容工)_101

三、“贞顺”的主题与再现_126

四、小结:节制的力量_139

第四章:道德美学的完善与拓展——境界的圭臬_143

一、道德美学的完善_145

二、20世纪30年代银幕“新女性”的道德审美典型_165

三、道德美学的境界:闺秀气质初探_184

第五章:道德美学与中国现代性_189

一、道德美学的“摩登”困境_192

二、突破二分的中国现代性_214

参考资料_218

附录_233

附录一 《玲珑》杂志论述“新女性”“摩登女性”文章选录编_235

摩登女子之明镜(林泽民)_235

同时进行(白玉)_235

新女子应有之准备·续(曹秀琳女士)_236

闺秀名媛吸鸦片的惊人新闻——意想不到的恶习由娼门传入名门

长此以往名媛闺秀将成风干田鸡 _236

请问现代的父母们这是男女平等吗(琵琵女士)_236

怎样做一个新女性(霞女士)_237

现代女子的危险(玉令女士)_238

现代妇女何以比从前妇女好看(沈诒祥女士)_239

新家庭主妇之职务(慧)_240

摩登女子的问题 _242

摩登女子出嫁难(魏淑琴)_243

英国新妇女的毅力(静娴女士)_243

贡献与摩登女子的(紫玉)_244

摩登少女的痛苦(琳琅)_245

给现代的夫妻(冰水)_245

陆小曼小传 _246

摩登青年的恋爱(任澹庐)/ 驰爱(苹繁)_247

怎样才是新女性(左企)_248

父亲不得越俎代谋 _250

怎样才是摩登女性(佩方女士)_250

女子教育之重要(卫淑和)_251

现代女子之三从四德(陈珍言女士)_253

女子守节问题 _255

法国的新女性(徐婉君)_256

写给摩登女性 _257

不要误做贤妻良母(绮)_257

新女性的两大训练(佩方女士)_258

摩登妻子的责任(燕宛)_259

什么是新女性的典型(蒋文英)_260

什么是父性(朱琼)_261

东方妇女优于西方妇女 _262

结婚与生育——摩登伴侣喜欢有子女吗(伊莲娜)_262

不要做摩登玩物(陈迹)_263

现代女子堕落之危机(王海澄女士)_263

摩登女子的条件(王庄)_265

摩登女子的外表与实质(施莉莉)_266

真正的摩登女子(胡玉兰女士)_267

摩登妇女之摩登病(李瑞琼女士)_268

女学生应该晓得什么 _268

做一位现代的妻子(妙英)_269

摩登妇女的装饰(薇)_270

新女性的七条金律 _270

体育皇后(黄淑芳女士)_271

由摩登说到现代青年妇女(刘异青女士)_273

新妇女对家庭的责任(琼)_274

做一位现代女子(李瑛女士)_275

从摩登破坏团想到妇女们与外货(琼)_276

丁玲置身书报储藏所 _276

时装和摩女的展览 _277

新妇女的责任(白薇)_277

新生活的新声 _279

上海女人速写(一男士)_280

新时代家庭常识 _281

新女子的责任(许娴贞女士)_282

摩登女子窃物济人 _283

现代新女子应走的大路(记者)_285

新女性底恋爱与婚姻观(今生)_286

母亲节谈新女性 _287

做一位现代女子(李明霞)_288

新女子与时代认识 _288

从杨秀琼说到现代妇女之社会地位(今生)_289

新妇女与音乐修养(冠孙)_290

现代女子的苦闷(梦韶)_290

取缔摩登的根本办法 _291

这时代需要那一种女性(菲丝)_292

在国势危殆中新女性应该怎样(莲)_294

新家庭与新妇女 _295

新妇女的矛盾现象 _296

惩罚摩登破颜团 _297

附录二 相关电影镜头图片及列表_299

《银汉双星》开场 _299

《新女性》父女争执情节 _302

《一剪梅》珠丽出场 _304

《一剪梅》洛华爱梅情节 _305

《银汉双星》“楼东怨”情节 _307

《银汉双星》结尾情节 _309

《脂粉市场》车内情节 _310

附录三 《玲珑》杂志“读者来信”及复信两则_313

一、接吻抚乳与贞操 _313

二、贞操观念的遗毒 _313

附录四 以知识女性为电影女主角的故事梗概与情节_315

一、《银汉双星》(1931)_315

二、《一剪梅》(1931)_316

三、《粉红色的梦》(1932)_317

四、《母性之光》(1933)_318

五、《脂粉市场》(1933)_319

六、《体育皇后》(1934)_320

七、《桃李劫》(1934)_321

八、《新女性》(1934)_322

九、《女儿经》(1934)_323

十、《国风》(1935)_324

十一、《联华交响曲之二:春闺断梦》(1937)_325

十二、《青年进行曲》(1937)_325

附录五 部分涉及闺秀道德的电影参考_327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