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黄土高原土壤有机碳形成机制(精)/土壤与植被相互作用研究系列
0.00     定价 ¥ 29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030754004
  • 作      者:
    作者:安韶山//杨阳//薛志婧//朱兆龙//黄懿梅|责编:陈新//田明霞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4-05-01
收藏
内容介绍
本书是对作者所主持和参与的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成果的系统总结,也是对作者团队多年来关于黄土高原土壤有机碳形成与固定系统研究的全面梳理,主要内容包括黄土高原植被恢复特征,土壤有机碳储量特征,根系和枯落物对土壤有机碳的贡献,土壤有机碳形成、周转与稳定的物理、化学和微生物学机制,植被-土壤-根系各界面土壤碳形态及其转移特征,土壤微生物碳泵参与的有机碳形成与转化过程等。 本书适于农业资源与环境、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生态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等相关学科研究领域的广大科技工作者和研究生阅读。
展开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黄土高原土壤有机碳的固定作用进展
1.2 黄土高原土壤有机碳的物理固定作用
1.3 黄土高原土壤有机碳的化学固定作用
1.4 黄土高原土壤有机碳的微生物固定作用
1.4.1 固碳微生物对土壤有机碳积累的作用
1.4.2 微生物残体对土壤有机碳积累的作用
1.4.3 微生物残体碳库对土壤有机碳循环模型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第2章 植被恢复中土壤有机碳密度与稳定性
2.1 区域尺度下土壤有机碳稳定性与密度变化特征
2.1.1 黄土高原从西到东土壤有机碳稳定性与密度变化特征
2.1.2 黄土高原从南到北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密度变化特征
2.2 小流域尺度下土壤有机碳稳定性与密度变化特征
2.2.1 坊塌流域土壤有机碳稳定性与密度变化特征
2.2.2 纸坊沟流域土壤有机碳稳定性与密度变化特征
2.2.3 董庄沟流域土壤有机碳稳定性与密度变化特征
2.2.4 杨家沟流域土壤有机碳稳定性与密度变化特征
2.2.5 小流域尺度下土壤有机碳各组分含量、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
2.3 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有机碳稳定性与密度变化特征
2.3.1 乔木植被类型下土壤有机碳稳定性与密度变化特征
2.3.2 灌丛植被类型下土壤有机碳稳定性与密度变化特征
2.3.3 草本植被类型下土壤有机碳稳定性与密度变化特征
2.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 土壤有机碳形成的物理和化学机制
3.1 土壤有机碳的物理保护机制
3.1.1 不同粒级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
3.1.2 不同粒级团聚体有机碳组分
3.1.3 土壤有机碳与团聚体之间的关系
3.2 基于生态化学计量学探讨土壤有机碳的固定机制
3.2.1 陕北黄土高原土壤有机碳组分分布特征
3.2.2 土壤有机碳组分和元素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相关性
3.3 应用红外光谱技术探究土壤有机碳的形成过程
3.3.1 红外光谱分析原理与技术
3.3.2 结合中红外漫反射光谱技术研究有机碳形成的物理、化学和微生物机制
3.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光合碳在植物-土壤系统中的转化过程
4.1 碳同位素方法在生态系统有机碳动态研究中的应用
4.1.1 利用碳同位素方法研究植物-土壤-微生物系统中光合碳的循环与周转
4.1.2 利用稳定同位素探针技术研究有机碳动态与周转
4.2 云雾山不同封育年限草地光合碳在植物-土壤系统中的周转
4.2.1 草地植被13C稳定同位素原位标记方法
4.2.2 不同封育年限草地光合碳在植物-土壤系统中的分配
4.2.3 不同封育年限草地土壤有机碳富集的光合碳的绝对含量
4.3 子午岭不同树种间光合碳在植物-土壤系统中的周转
4.3.1 森林植被13C稳定同位素原位标记方法
4.3.2 乔木光合碳在植物-土壤系统中的分配
4.4 枯落物分解对土壤有机碳收支的影响
4.4.1 枯落物分解对土壤有机碳的贡献
4.4.2 枯落物分解对土壤矿化作用的影响
4.5 枯落物分解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及其对土壤有机碳的贡献
4.5.1 枯落物分解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
4.5.2 枯落物分解过程中微生物残体碳的变化
4.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叶际微生物群落变化及其对有机碳的贡献
5.1 叶际碳组分变化
5.1.1 枯落物中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含量的变化
5.1.2 枯落物中木质素含量的变化
5.2 碳组分与叶际微生物组之间的关系
5.2.1 碳组分与叶际细菌群落
5.2.2 碳组分与叶际真菌群落
5.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6章 枯落物分解影响土壤有机碳周转的微生物学机制
6.1 枯落物分解过程中叶片有机碳周转的微生物学机制
6.1.1 枯落物分解过程中有机碳的变化特征
6.1.2 枯落物分解过程中微生物代谢产物变化特征
6.1.3 枯落物分解过程中微生物多样性及群落结构变化特征
6.2 枯落物分解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6.2.1 枯落物分解对土壤有机碳及其他性质的影响
6.2.2 枯落物分解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及功能的影响
6.2.3 枯落物分解对土壤细菌多样性的影响
6.2.4 枯落物分解过程中土壤性质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6.2.5 枯落物分解过程中土壤有机碳的周转机制
6.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7章 草地根系对土壤有机碳形成的影响
7.1 典型草地植物群落根系性质特征
7.1.1 植物群落根系生物量与形态分布特征
7.1.2 植物群落根系化学性质特征
7.1.3 植物群落根系性质与土壤碳组分的相关性
7.2 典型草地植物根系生长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7.2.1 植物群落根系生长过程中土壤有机碳的变化特征
7.2.2 根系分泌物对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影响
7.3 典型草地植物根系分解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7.3.1 根系分解速率特征
7.3.2 根系C、N、P的动态变化特征
7.3.3 根系分解对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的影响
7.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8章 植物残体碳转化的界面过程
8.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