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农业现代化路径选择研究
0.00     定价 ¥ 6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15413266
  • 作      者:
    作者:章玉丽|责编:袁又文//刘晓冰
  • 出 版 社 :
    当代中国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4-05-01
收藏
内容介绍
本书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历程进行了回顾,对中国共产党及其主要领导人关于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政策和思想进行梳理,总结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不同特点,并在微观层面对个案进行分析,得出中国农业现代化要走集体经济发展道路的结论,这是中国农业继续发展的出路与方向。本书从历史与逻辑的角度分析了农村集体经济作为中国农业发展方向的原因和必然性,探讨了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多种途径,论证了农村集体经济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前景。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提出与探索
第一节 实现农业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努力追求的目标
一、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二、农业现代化目标的初步提出及逐步修正
第二节 毛泽东探索农业现代化道路的主要成果
一、生产力方面,注重农业机械化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二、生产关系方面,引导农业经济“向着现代化和集体化的方向发展”
第三节 毛泽东对农业现代化道路探索的启示
一、要正确认识并处理好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
二、通过走集体化的道路发展农业
三、正确认识农民的两个积极性
四、不能离开工业的发展来谈农业的现代化建设
五、引导农业经济向现代化和集体化的方向发展
六、给予农民看得见的物质利益
第二章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发展的“第一个飞跃”
第一节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及人民公社体制的废除
一、人民公社体制的缺陷与不足
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建立
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人民公社体制的内在承接
第二节 邓小平关于农业“第一个飞跃”的几点认识
一、“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
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问题是用实践来回答的”
三、“现在还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
第三节 农业发展变化对农业体制变革提出新要求
一、家庭分散经营成为农业继续发展的桎梏
二、农村集体经济薄弱成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障碍
第四节 邓小平领导的农业“第一个飞跃”的几点启示
一、解放思想才能实事求是,否则农村的改革寸步难行
二、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与坚持党的领导相统一
三、用实践结果来回答问题,初步体现了生产力标准
四、将生产关系拉回到适应生产力的水平
第三章 适度规模经营和集体化:农业发展的“第二个飞跃”
第一节 邓小平农业现代化思想的变迁及农业“两个飞跃”的提出背景
一、邓小平对农业现代化内涵认识的深化
二、邓小平对实现农业现代化艰巨陛的认识不断清晰
三、邓小平关于农业“两个飞跃”思想提出的历史背景
第二节 邓小平关于农业“第二个飞跃”思想的基本内容及“两个飞跃”思想的辩证关系
一、邓小平关于农业“第二个飞跃”思想的基本内容
二、“两个飞跃”的辩证关系
第三节 关于“两个飞跃”几对矛盾关系的辨析
一、集体化与集体经济的关系
二、适度规模经营与集体经济的关系
三、集体经济与集体经济实现形式的关系
四、适度规模经营与家庭经营的关系
五、集体经济与合作经济的关系
六、集约化与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关系
七、集体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八、“第二个飞跃”与“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集体经济的关系
第四节 邓小平关于农业“第二个飞跃”思想的启示
一、不同农业发展路径下的简单对照:以安徽小岗村和河南新乡市刘庄村为例
二、邓小平关于农业“第二个飞跃”思想的启示
第四章 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最终出路
第一节 毛泽东、邓小平农业现代化思想的内在关联
一、毛泽东、邓小平农业现代化思想的内在延续
二、邓小平对毛泽东农业现代化思想的发展
三、毛泽东、邓小平对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历史贡献
第二节 集体经济是中国农业发展的出路
一、集体经济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对土地私有化的驳斥
第三节 农村集体经济是中国农业的发展方向
一、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有助于中国梦的实现
二、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有助于捍卫农民根本利益
三、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有助于巩固农村社会主义阵地
第四节 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途径
一、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打造农村集体经济带头人
二、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现代农业的主导力量
三、发掘潜力,促进村级集体经济的起步
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推进农村工业化
五、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构建城乡一体化格局
六、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激发集体经济活力
七、加强集体主义思想教育,破除对集体经济的怀疑和偏见
结束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