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 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实施背景
1.1 气候变化的事实与影响
1.1.1 全球气候变化事实
1.1.2 气候变化的归因
1.1.3 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1.2 碳排放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1.2.1 CO2排放与全球气温的关系
1.2.2 全球碳循环与主要碳汇
1.2.3 非CO2温室气体排放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关系
1.3 全球及主要国家的碳排放
1.3.1 全球及中国碳排放趋势
1.3.2 全球剩余碳排放空间
1.3.3 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提出
1.3.4 “双碳”目标的科学评估框架
参考文献
2 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
2.1 政策背景
2.1.1 国际政策背景
2.1.2 国内政策背景
2.2 国家自主贡献
2.2.1 国家自主贡献内容解读
2.2.2 全球国家自主减排贡献计划
2.2.3 我国的国家自主减排贡献计划
2.3 净零目标和碳中和
2.3.1 净零目标解读
2.3.2 全球净零目标
2.3.3 我国碳中和目标
2.4 碳达峰和碳中和背景下的气候效应
2.4.1 全球气候效应
2.4.2 我国“双碳”目标的贡献
2.4.3 自然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3 能源和工业部门碳排放格局及核算方法
3.1 全球能源和工业部门碳排放特征
3.2 全球主要国家的化石燃料燃烧CO2排放特征
3.3 国家尺度碳排放核算方法
3.3.1 现有的核算方法
3.3.2 排放因子法:IPCC指南方法
3.4 能源部门碳排放量的核算
3.4.1 燃料燃烧碳排放核算方法
3.4.2 燃料溢散过程碳排放的核算方法
3.4.3 CO2运输、注入和地质储存碳排放的核算方法
3.5 工业过程和产品使用碳排放量的核算
3.5.1 采掘工业碳排放量的核算方法
3.5.2 其他工业碳排放量的核算方法
3.6 废弃物碳排放量的核算
参考文献
4 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对碳源汇的影响及核算方法
4.1 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对碳循环的影响过程
4.1.1 农田化
4.1.2 牧场化
4.1.3 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的转变
4.1.4 森林砍伐
4.2 土地利用与覆盖变化对碳循环影响的评估方法
4.2.1 簿记模型
4.2.2 动态全球植被模型
4.2.3 碳排放系数法
4.3 全球土地利用变化时空格局
4.3.1 全球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的空间变化特征
4.3.2 全球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的时间变化特征
4.4 土地利用与覆盖变化对陆地碳排放的影响
参考文献
5 生态系统碳源汇评估方法
5.1 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5.1.1 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关键过程
5.1.2 海洋生态系统碳循环关键过程
5.2 陆地生态系统碳源汇评估方法
5.2.1 “自上而下”的评估方法
5.2.2 “自下而上”的评估方法
5.2.3 评估方法的比较和不确定性
5.3 海洋生态系统碳源汇评估模型
5.3.1 箱式模式
5.3.2 基于海洋环流的三维碳循环模式
5.3.3 海洋碳循环模式发展面临的挑战
5.4 生态系统的碳源汇强度及其时空格局
5.4.1 陆地生态系统碳源汇
5.4.2 海洋生态系统碳源汇
参考文献
6 中国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实施路径
6.1 能源部门的碳减排路径
6.2 工业部门的碳减排路径
6.3 交通部门的碳减排路径
6.4 建筑部门的碳减排路径
6.5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
6.5.1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的概念和过程
6.5.2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的实施路径与成本
6.6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
6.6.1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的概念
6.6.2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测算方法
6.6.3 基于气候解决方案的碳减排量
参考文献
7 甲烷源汇过程、排放核算方法及减排路径
7.1 CH4源汇过程
7.1.1 CH4产生过程和排放源
7.1.2 CH4去除过程和吸收汇
7.2 CH4排放核算方法
7.2.1 排放因子法
7.2.2 生态系统过程模型法
7.2.3 大气反演方法
7.3 全球和中国CH4收支
7.3.1 全球CH4收支
7.3.2 中国CH4排放清单
7.4 中国CH4减排路径
7.4.1 能源领域
7.4.2 农业领域
7.4.3 废弃物处理领域
参考文献
8 氧化亚氮源汇特征及其核算方法
8.1 N2O生成过程及其主导因素
8.1.1 生物过程
8.1.2 化学过程
8.1.3 其他过程
8.2 全球N2O收支
8.3 N2O排放核算方法
8.3.1 排放因子法
8.3.2 生态系统过程模型
8.4 全球N2O排放特征及减排路径
8.4.1 全球N2O排放特征
8.4.2 中国N2O排放特征
8.4.3 N2O减排路径
参考文献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