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第1章 低渗-超低渗油藏特征及开发概况
1.1 概念与分类
1.2 资源与分布
1.3 油藏特征
1.3.1 构造特征
1.3.2 储层特征
1.4 开发特征
1.4.1 油井产能特征
1.4.2 非达西渗流特征
1.4.3 储层吸水特征
1.4.4 油井注水见效特征
1.4.5 水驱效率特征
1.4.6 采液、采油指数变化特征
第2章 影响储量动用程度的关键因素
2.1 储层非均质性的影响
2.1.1 平面非均质性对水驱效果的影响
2.1.2 剖面非均质性对水驱效果的影响
2.1.3 储层微观非均质性对水驱效果的影响
2.2 超低渗油藏单井产量低
2.2.1 超低渗油藏沉积背景
2.2.2 渗透率低、启动压力大
2.2.3 物性差、应力敏感性强
2.2.4 水驱效果差、单井产量低
2.3 油水井套损造成储量失控
2.3.1 油水井腐蚀套损形势严峻
2.3.2 套损井治理难度加大
第3章 低渗-超低渗油藏深部调驱技术
3.1 油井见水特征
3.1.1 见水类型
3.1.2 见水影响因素分析
3.2 优势渗流通道判识及表征
3.2.1 优势渗流通道判识
3.2.2 优势渗流通道表征
3.3 深部调驱工艺技术
3.3.1 PEG单相凝胶调驱工艺技术
3.3.2 纳米聚合物微球调驱工艺技术
3.3.3 深部复合调驱工艺技术
第4章 低渗-超低渗油藏精细分层注水技术
4.1 精细分层注水规范
4.1.1 精细分层注水依据
4.1.2 精细分层注水标准
4.2 波码通信分层注水技术
4.2.1 技术组成
4.2.2 工艺管柱
4.2.3 现场应用效果
4.3 不动管柱在线增注技术
4.3.1 COA酸液体系
4.3.2 不动管柱在线注入酸化工艺
4.3.3 现场试验效果
第5章 低产井体积压裂技术
5.1 超低渗油藏剩余油分布特征
5.1.1 井组三维地质模型的建立
5.1.2 油藏数值模拟
5.1.3 典型井组数值模型的建立
5.1.4 典型井组历史拟合
5.1.5 典型井组剩余油分布特征规律
5.2 长期注采条件下应力场变化特征
5.2.1 平面应力场研究
5.2.2 纵向应力场研究
5.3 老井体积压裂裂缝带宽优化
5.3.1 老井合理裂缝带宽的计算方法
5.3.2 最小裂缝带宽范围的确定
5.3.3 最大裂缝带宽范围的确定
5.4 缝端暂堵体积压裂工艺
5.4.1 裂缝向高应力区延伸的力学条件
5.4.2 缝端暂堵体积压裂工艺的优化
5.4.3 配套低密度暂堵剂材料研发
5.4.4 低成本可回收压裂液体系研发
5.4.5 现场实践及效果评估
第6章 套损井恢复储量动用新技术
6.1 套损井剩余储量潜力评价
6.1.1 套损井区测井剩余潜力评价
6.1.2 套损井区油藏动态分析
6.1.3 水淹规律研究
6.1.4 套损井区剩余油分布评价
6.1.5 套损井区储量动用程度评价
6.2 连续管侧钻工艺技术
6.2.1 侧钻方式与井型
6.2.2 侧钻钻井技术
6.2.3 侧钻完井技术
6.3 套损井长效开采工艺技术
6.3.1 套损综合判识技术
6.3.2 套损井治理工艺技术
参考文献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