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探究物质本源,追赶世界科学最前沿
前言
绪论
上篇 20世纪中国粒子物理学的发展
第1章 20世纪上半叶国际粒子物理研究进展
1.1 早期的基本粒子、场论与宇宙线研究
1.2 粒子物理实验研究设备的发展与学科的形成
第2章 中国亚原子物理的早期研究状况
2.1 早期中国学者的基本粒子实验研究
2.2 早期从事基本粒子理论研究的中国学者及其成就
2.3 关于中国人早期基本粒子研究成就的评价
2.4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国粒子物理研究的薄弱基础
第3章 粒子物理研究机构的建立与研究队伍的形成
3.1 从近代物理研究所到原子能研究所
3.2 各主要高校的粒子物理学教学与研究
第4章 实验粒子物理研究工作的筹划与合作
4.1 宇宙线实验基础建设与加速器预制研究
4.2 ∑一的发现及杜布纳联合所的其他高能实验工作
第5章 哲学思潮与理论创新
5.1 理论粒子物理学的初步发展
5.2 “一分为二”与强子结构理论
5.3 层子模型的成就与影响
第6章 高能物理研究基地的建成与宇宙线研究的进展
6.1 高能物理研究所的成立与“七五三工程”
6.2 落雪山上的收获与岗巴拉山乳胶室的建立
第7章 理论研究与高能加速器建造的新进展
7.1 粒子物理理论研究的恢复
7.2 “八七工程”始末
7.3 粒子物理学科的建制化与中外交流
第8章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建成与成就
8.1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建成
8.2 在BEPC/BES上做出的系列实验成就
第9章 中国粒子物理研究的新进展
9.1 与国际接轨的理论粒子物理研究
9.2 宇宙线物理与同步辐射技术的发展
9.3 学科队伍的分布及其教学、研究概况
第10章 世纪之交中国粒子物理的回顾与前瞻
10.1 20世纪中国粒子物理学史的分期、脉络及特点
10.2 世纪之交国际粒子物理的发展
10.3 世纪之交中国粒子物理的新发展
下篇 中国粒子物理学家的学术谱系与学术传统
第11章 留学归国的物理学先驱与早期的学术谱系
11.1 20世纪前20年物理学留学生的回归
11.2 1932年之前归国物理学者队伍的扩大
11.3 物理学体制化之后中国近代物理学家学术谱系的崭露
第12章 中国亚原子物理研究机构的建立与团队的形成
12.1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所亚原子物理学术谱系的发端
12.2 发展核工业宏观布局下亚原子物理研究机构的发展
12.3 各高等院校亚原子物理专业人才队伍的初步发展
第13章 核物理学家谱系与高能粒子物理学家谱系的分袂
13.1 第一代中国亚原子物理学家群体的分布
13.2 核物理学家的学术谱系与学术传统
13.3 高能粒子物理学家学术谱系的独立
第14章 中国高能实验物理学家学术谱系的历史发展
14.1 谱系的国外源头
14.2 早期科研队伍与人才培养机制及学术谱系的发展
14.3 高能实验物理学家学术谱系表及谱系结构与代际关系分析
14.4 国际交流对高能实验学术谱系的冲击与影响
14.5 中国高能实验物理学家群体的近期发展
第15章 中国高能实验物理学的学术传统
15.1 中国高能实验物理学家的研究传统——以赵忠尧谱系为例
15.2 中国高能实验物理学家的精神传统
15.3 与汤姆孙一卢瑟福谱系学术传统的比较与讨论
第16章 中国理论粒子物理学家学术谱系的历史发展
16.1 谱系的国外源头
16.2 中国理论粒子物理学家群体及学术谱系的形成与早期发展
16.3 理论粒子物理学家学术谱系表及谱系结构与代际关系分析
16.4 理论粒子物理学术谱系的演变及其团队的近期发展
第17章 中国理论粒子物理学的学术传统
17.1 中国理论粒子物理学家的研究传统
17.2 中国理论粒子物理学家的精神传统
17.3 与长冈半太郎一仁科芳雄谱系学术传统的比较与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