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问题和方法
1.1 提出问题
1.2 相关理论
1.3 概念界定
1.4 研究方法
2 集体行动与社会秩序
2.1 稀缺性冲突与国家制度创设
2.2 社会秩序与国家干预边界
2.3 认知结构与行为方式
3 社会秩序失灵及其重建
3.1 新中国成立前的社会失序
3.2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内主要矛盾
3.3 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秩序重建
4 共同利益、国营企业与市场定价机制改革
4.1 理念与共同利益
4.2 国营企业的现实约束
4.3 定价机制改革
5 公共物品短缺与农村基层政权创新发展
5.1 农村公共物品短缺与国家投资
5.2 交易成本与农村治理方式改造
6 制度成本与农业组织扩张
6.1 制度成本与农业组织规模
6.2 最优规模约束与代理人目标不一致
6.3 合作化加速与结构变化
6.4 超级规模与利益分配
7 委托—代理问题与农业集体化逻辑
7.1 产权集体化路径
7.2 多任务委托—代理模型
7.3 劳动监督难题与集体化
8 超级规模农业组织的效率和激励机制
8.1 利益差异与合作社扩张
8.2 人民公社的低效率实质
8.3 工分制的利与弊
9 农业组织规模收缩与效率提升
9.1 规模收缩与利益增进
9.2 初始建设成本下降与组织效率逆转
9.3 退社力量积蓄
9.4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兴起
10 劳动力转移、土地规模经营与农业安全
10.1 农村劳动力转移与耕地闲置
10.2 土地集中与资本下乡
10.3 资本监管与农业保护
11 农民的收入增长“瓶颈”与城乡融合发展
11.1 生产结构与分配结构
11.2 乡村文化保护与振兴
11.3 优先需求差异与要素双向流动
12 认识和启示
12.1 国家的作用
12.2 市场的力量
12.3 合作的基础
参考文献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