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地理位置
2 地质地貌特征
3 气候特征
4 水文特征
5 人文特征
参考文献
第一篇 水循环
第1章 青藏高原东北部黄河形成发育与流域地貌演化
1.1 积石峡以上黄河流域特征
1.2 青藏高原东北部黄河流域盆地堆积物所反映的古水系格局
1.3 青藏高原东北部黄河形成演化研究进展
1.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2章 黄河上游湖泊与泥炭所指示的千年尺度干湿变化
2.1 黄河上游千年尺度古气候记录
2.2 青海湖千年尺度水量平衡模拟
2.3 黄河上游千年尺度干湿变化驱动机制
2.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3章 黄河上游过去千年水文气候变化
3.1 黄河上游过去千年水文气候变化特征与规律
3.2 黄河上游过去千年水文气候变化的影响机制
3.3 结论
参考文献
第4章 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过去近60年气候变化及未来预估
4.1 过去近60年来气候要素变化特征
4.2 未来气候变化预估
4.3 结论
参考文献
第5章 黄河源水源涵养区蒸散发变化及其对水资源的影响
5.1 黄河源区蒸散发变化及其归因分析
5.2 黄河源区水源涵养功能变化情况
5.3 黄河源区地表干湿变化研究
5.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6章 黄河源区白河和黑河流域径流变化归因
6.1 黄河源区白河和黑河流域概况
6.2 径流变化分析方法
6.3 白河、黑河径流及流域气象变化特征
6.4 径流变化归因分析
6.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篇 碳循环
第7章 黄河上游森林生态学研究
7.1 森林分布格局与动态
7.2 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
7.3 森林生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7.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8章 黄河上游祁连圆柏径向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适应
8.1 湟水-大通河流域及气候特征
8.2 形成层物候及其对气候要素的响应
8.3 径向生长动态及其对气候要素的响应
8.4 径向生长对极端气候的响应及适应
8.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9章 黄河源区冻土变化及碳循环特征
9.1 黄河源区冻土变化
9.2 黄河源区土壤碳储量和碳收支特征
9.3 结论
参考文献
第10章 黄河上游甘南水源涵养区生态系统类型时空格局与变化
10.1 甘南水源涵养区气候与水文概况
10.2 甘南水源涵养区生态系统空间分布格局的特点
10.3 甘南水源涵养区生态系统时间变化的特点
10.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11章 三江源区高寒草甸退化成因和恢复
11.1 三江源区高寒草甸退化现状
11.2 高寒草甸生态系统退化过程
11.3 高寒草甸退化的主要因素
11.4 退化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修复
11.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12章 青藏高原土壤微量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意义
12.1 青藏高原土壤微量元素的研究现状
12.2 微量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
12.3 示踪意义及其资源环境效应
12.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篇 人类活动
第13章 三江源地区生态保护与建设活动
13.1 三江源地区生态保护与建设活动演变历程
13.2 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活动特征
13.3 结论
参考文献
第14章 黄河流域中上游林草生态调节服务功能价值核算
14.1 黄河流域林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现状
14.2 林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框架及技术体系
14.3 林草生态系统调节服务功能总价值及格局
14.4 森林生态系统调节服务功能价值核算及格局
14.5 草地生态系统调节服务功能价值核算及格局
14.6 结论
参考文献
第15章 人类活动系统水-碳耦合交互过程及空间调控
15.1 人类活动系统水-碳耦合框架及方法学
15.2 产业系统水-碳耦合过程及特征机制
15.3 城市系统水-碳耦合过程及特征机制
15.4 村落系统水-碳耦合过程及特征机制
15.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16章 黄河上游食物消费和生产水足迹与社会经济耦合研究
16.1 黄河上游食物消费水足迹时空异质性及影响因素
16.2 甘肃农业水足迹与社会经济耦合协调发展评估
16.3 结论
参考文献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