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调查与研究方法
**节南海自然环境
南海是世界著名的热带大陆边缘海之一。南海海域辽阔,面积约为 350万 km2。南海是中国近海中*深的海域,平均水深为 1212m,*深处为 5559m,北部抵达北回归线,南部跨越赤道进入南半球。南海北至我国广东、广西和福建,东北至台湾岛,南至加里曼丹岛和苏门答腊岛,西至中南半岛和马来半岛,东至菲律宾群岛。整个南海几乎被大陆和岛屿所包围,通过水道和海峡东边与太平洋相连,西边与印度洋相连。南海与地中海和加勒比海常被称为世界三大内海。
南海气候主要为热带海洋性气候,海洋表层水温较高,为 25~28℃,年温差 3~4℃,盐度为 34。南海位于热带季风气候区域内,盛行风向与南海长轴方向(东北—西南)一致,表层海水的流动方向均随季风而变,表现为漂流的性质。夏季盛行西南季风,温度较高,降水较多,表层海流为东北流;冬季盛行东北季风,温度较低,降水前期少、后期多,大部分海域表层海流为西南流;春秋两季为西南季风与东北季风的转换时期,风向多变,海流混乱。
南海海底北部、西部和南部是浅海大陆架,大陆架外侧是大陆坡,中央是深海盆地。底质主要为砂质,自岸边到深水区颗粒逐渐由粗变细。在雷州半岛和海南岛附近,沉积物以砂、岩石和砾石为主;北部湾以砂质软泥为主,并有珊瑚出现;在南海西侧浅海,覆盖着黏土质软泥;在越南南部浅海,覆盖着砂和泥质砂,有些地方还聚集着贝壳和其他碳酸质的动物碎屑;南海*南部和东部深海的沉积物比较复杂,有砂、岩石、巨砾、珊瑚和石枝藻等(李荣冠,2003)。
第二节调查海域及站位
本书所分析的数据均基于南海及其岛礁的历史调查资料,主要划分为三大区域:南海北部海域、北部湾海域和海南岛、西沙群岛及南沙群岛海域。
南海北部海域的数据基于 1958~1960年**次全国海洋普查南海区的历史资料。采泥站位的调查范围为 17°00.0′~23°30.0′N、108°30.0′~ 117°30.0′E,拖网站位的调查范围为 17°00.0′~23°30.0′N、108°00.0′~ 117°30.0′E。调查站位布设为: 1959年 7月共设 122个采泥站位,1960年 1~3月共设 122个采泥站位,1960年 4~5月共设 123个采泥站位; 1959年 4月共设 163个拖网站位, 1959年 7月共设 122个拖网站位, 1959年 10~12月共设 122个拖网站位,1960年 1~3月共设 126个拖网站位(表 1 - 1~表 1 - 7)。
表 1 - 1 1959年 7月南海北部海域大型底栖生物调查站位信息(采泥站位)
注:“ NA”表示数据缺失
表 1 -2 1960年 1~3月南海北部海域大型底栖生物调查站位信息(采泥站位)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