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皮肤美容技术与实践(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美容皮肤主诊医师培训推荐用书)
0.00     定价 ¥ 26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030768810
  • 作      者:
    编者:杨斌//王刚|责编:戚东桂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11-01
收藏
内容介绍
本书共六章,内容贴合美容主诊医师培训大纲,涵盖了目前医疗美容皮肤科学常见的损容性疾病及治疗技术。对于每种疾病均用清晰的彩色图片展示皮肤病损,并对疾病的定义、病因、病理变化、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方法等进行详细介绍,附有典型案例的治疗方案及效果展示。 本书完整地介绍了美容皮肤科学的基础理论、操作技能和方法、诊疗新进展等,具有很强的实用性,适用于皮肤科医师、美容主诊医师等人员阅读参考。
展开
精彩书摘
**章 美容皮肤科学基础
  皮肤是人体*大的器官,具有多种功能,包括保护、吸收、感觉、分泌和排泄、体温调节、免疫等,同时也是人体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章涉及美容皮肤科学的基础知识和诊断技术及皮肤美容常用药物,*先介绍了皮肤美容相关的皮肤结构和生理学功能,包括皮肤的各个组成部分及皮肤特有的物质代谢和功能。此外,我们还提到了不同类型的皮肤在日光照射下的不同反应,这些都是美容皮肤科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介绍了美容皮肤科学的诊断技术,包括传统的诊断技术及随着科技发展出现的非侵入性诊断技术,如皮肤光学诊断技术、皮肤生物物理学技术等,这些技术对于美容主诊医师来说非常重要,他们需要正确诊断和认识各种损容性皮肤病,这是成为优秀的美容主诊医师的前提和基础之一。*后,进一步探讨了皮肤美容常用药物治疗,这在美容皮肤科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够改善皮肤质量,减少皮肤问题,帮助人们获得健康美丽的皮肤。
  皮肤科医生和美容主诊医师不但需要掌握美容皮肤科学的基础知识,还需要掌握先进的诊断技术和治疗技术,这对于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制订及更好地服务患者、求美者具有重要意义。
  **节 美容皮肤相关的皮肤结构及生理学功能
  一、美容皮肤相关的皮肤结构
  (一)表皮
  从细胞构成角度来讲,表皮主要由角质形成细胞和树突状细胞构成;从组织层次角度来讲,表皮由下至上可分为基底层、棘层、颗粒层、透明层、角质层(图1-1-1,图1-1-2)。
  1. 基底层 由一层排列整齐的圆柱状角质形成细胞组成,此层细胞作为皮肤干细胞可不断向上移行、逐渐分化,构成不同层次的皮肤结构,同时发生形态及功能上的变化。基底层细胞移行至颗粒层约需 14天,再移行至角质层又需要14天,这28天称为表皮通过时间或表皮更替时间。
  基底层中还存在着树突状的黑素细胞及黑素颗粒。黑素细胞约占基底层细胞总数的 10%,黑素颗粒一般位于基底层细胞核上方,当黑素数量明显增多时则散在分布于基底层细胞质内。皮肤颜色受黑素颗粒数量影响,黑素细胞的数量在不同人种、不同肤色的人群中并无显著差异。
  梅克尔细胞主要位于基底层内,不随角质形成细胞向上迁移,是一种触觉感受器,其在掌跖、口腔黏膜、甲床及毛囊漏斗部分布较多。
  2. 棘层 棘层细胞位于基底层上方,由4~8层多角形细胞构成,细胞越接近表皮越扁平。棘层细胞通过桥粒相互连接,可抵御机械损伤。
  在棘层中上部还存在树突状的朗格汉斯细胞,主要分布于基底层上方及表皮中部。朗格汉斯细胞可在表皮内游走,占表皮细胞总数的3%~5%。光镜下朗格汉斯细胞胞质透明,电镜下可观察到细胞质内*特的伯贝克颗粒。朗格汉斯细胞主要起到识别、摄取、加工和提呈抗原的作用。
  3. 颗粒层 构成颗粒层的细胞相对扁平,常由1~3层扁平或菱形的细胞组成。正常情况下,颗粒层的厚度一般与角质层的厚度成正比,如掌跖部位的颗粒层*厚,可达10层,而角质层薄的部位颗粒层仅1~3层。
  4. 透明层 仅见于掌跖皮肤处,以足跟部位*为明显。HE染色后透明层表现为粉染的角质层下均一、薄层的嗜酸性条带状结构。
  5. 角质层 位于皮肤*外层,由不断成熟的基底层细胞分化、上移而成,此时角质层细胞已经死亡,因此无正常的细胞结构,也不含细胞核,易脱落。角质层是皮肤抵御机械损伤、防止水分丢失、阻挡外界可溶性物质进入皮肤的主要功能层。
  (二)真皮及皮下组织
  1. 真皮 主要由结缔组织、少量细胞成分等构成,其中突入表皮的真皮组织与表皮呈犬牙交错,称为乳头层,此层富含管径细小的血管;网状层位于乳头层下方,含有较为粗大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图1-1-1,图1-1-2)。
  图1-1-1 正常皮肤组织结构(HE,×10)
  图1-1-2 表皮及真皮浅层结构(HE,×200)
  (1)胶原纤维:由成纤维细胞合成,Ⅰ型胶原为主要成分,是构成真皮的重要成分,约占真皮干重的70%。真皮乳头层、附属器、血管周围的胶原纤维细小,排列及走行无明显方向性。真皮深层的胶原纤维则聚集呈束,越靠近基底层越粗大,基本与表皮平行排列,并在同一平面相互交织、延伸。胶原纤维坚韧性很好,对平行拉力具有很强的抵抗力,但延展性较差。
  (2)网状纤维:是尚未成熟、较为纤细的胶原纤维,主要成分为Ⅲ型胶原,在正常皮肤组织含量较少,仅在表皮下、汗腺、皮脂腺、毛囊及血管周围出现。当创伤愈合机制启动或成纤维细胞增生活跃时网状纤维的数量明显增多。
  (3)弹性纤维:较胶原纤维更为纤细,呈波浪状分布。真皮下部的弹性纤维*粗,缠绕在胶原束之间,并与胶原束走行方向一致;真皮乳头层处的弹性纤维则稍纤细,走行方向与基底膜带垂直,终止于真表皮交界下方。弹性纤维在坚韧性上接近胶原纤维,同时富有弹性,主要分布在头皮、面部等伸展性较好的组织中。
  (4)基质:是真皮内无定型物质,填充在胶原纤维和胶原束之间的间隙内,含量较少。正常真皮内的基质主要含非硫酸盐酸性黏多糖;创伤修复时基质除非硫酸盐酸性黏多糖外还含有硫酸盐黏多糖,主要成分为硫酸软骨素。基质具有强的吸水性,也参与细胞、纤维间的连接,在调节真皮可塑性、细胞增殖分化、组织修复和结构重建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5)细胞:正常情况下,真皮内的细胞成分较少,主要为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肥大细胞。胶原束中散在核深染、纵切呈菱形的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来源于骨髓,在外周血中分化,*后移行至真皮。真皮浅层存在少量噬黑素细胞,血管周围还可见少量肥大细胞及组织细胞。
  2. 皮下组织 位于真皮下方,主要由脂肪细胞、少量结缔组织构成,因此又称脂肪层、皮下脂膜层、脂膜。结缔组织包裹脂肪小叶形成小叶间隔,皮下组织含有血管、淋巴管、汗腺及神经等。皮下组织是皮肤受外力后提供缓冲的重要组织,也可提供皮肤弹力,同时在糖脂代谢、氧化供能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三)皮肤附属器
  皮肤附属器包括毛发、毛囊、汗腺、皮脂腺与指(趾)甲等。
  1. 毛发及毛囊 毛发由角化的角质形成细胞构成。头发、胡须、腋毛、阴毛属于长毛;眉毛、睫毛、鼻毛等属于短毛;面颈及躯干处的毛发细软而短,称为毳毛或毫毛。
  毛囊位于真皮和皮下组织中,是毛囊生长的必需结构(图1-1-3)。毛囊的生长呈周期性,包括生长期、退行期和休止期,毛发的长短与毛囊的生长期长短密切相关。例如,头皮毛囊的生长期为2~8年,其中80%处于生长期;而眉毛毛囊的生长期仅为2~3个月。生长期结束后毛囊即进入退行期,此时大部分毛囊角质形成细胞及部分黑素细胞处于凋亡状态。毛囊进入休止期后毛发脱落,正常人每天可脱落50~150根头发,此后 2~3个月后,毛囊将再次进入生长期。
  毛发的生长受到雄激素、***、甲状腺激素和糖皮质激素等的影响,尤其以雄激素影响效果*明显。
  2. 汗腺 根据汗腺的结构和功能不同,人体汗腺被分为外泌汗腺和顶泌汗腺(图1-1-4)。
  (1)外泌汗腺:又称小汗腺,是单*管状腺,由分泌部和导管构成。外泌汗腺位于真皮深部和皮下组织,直接开口于汗孔。人体的外泌汗腺有160万~400万个,除唇红、甲床、**、包皮内侧、小**、阴蒂等处无汗腺,其余部位几乎均有外泌汗腺分布,尤其以手掌、足底、腋下分布丰富。
  图1-1-3 毛囊结构(HE,×100)
  图1-1-4 汗腺结构(HE,×10)
  外泌汗腺受胆碱能神经支配,遇热及精神压力增大均可引起汗液分泌增加。其主要功能是调节体温,位于手掌、足底部位的汗腺可提高局部对触觉的敏感程度,同时增加黏附性。
  (2)顶泌汗腺:又称大汗腺,由分泌部和导管组成,主要分布于腋窝、乳晕、脐周、会阴等部位,外耳道的耵聍腺、眼睑的睫腺和乳晕的乳轮腺也属于顶泌汗腺。顶泌汗腺主要开口于毛囊的漏斗部。
  顶泌汗腺的分泌功能主要受性激素影响,因此当人体进入青春期后顶泌汗腺的功能非常活跃。去甲肾上腺素作为神经介质介导的交感神经系统也支配顶泌汗腺的活动。
  3. 皮脂腺 产生并分泌皮脂,在皮肤表面与汗液中的水分混合、乳化后形成皮脂膜,起到一定保护作用。皮脂腺分布广泛,但掌跖、指趾屈侧则不含皮脂腺。皮脂腺由滤泡和导管构成,属于泡状腺体,其导管开口于毛囊上部,处于立毛肌和毛囊夹角之间,因此,立毛肌收缩可促进皮脂排泄(图1-1-5)。在唇红、乳晕、大小**、眼睑、包皮内侧等无毛区域,皮脂腺直接开口于皮肤表面。
  图1-1-5 皮脂腺结构(HE,×10)
  皮脂腺的分泌有两个高峰,分别是婴幼儿期和青春期,少儿期和中老年时期皮脂腺的分泌逐渐减少。
  4. 指(趾)甲 是*大的皮肤附属器。甲覆盖在指趾末端伸侧面,主要发挥保护指趾端、提高辨别能力、辅助手指精细动作的完成及美观功能。指甲生长速度约每3个月长1cm,趾甲生长速度较慢,约每9个月长1cm。甲的形态、性状及生长速度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疾病、营养状态、生活环境和习惯等。
  (四)皮肤血管、淋巴管、神经及肌肉
  1. 皮肤血管 分布于真皮及皮下组织,真皮乳头内毛细血管丛和真皮下血管丛(深丛)大致呈层状分布,与皮肤平行,两层血管丛之间由垂直分布的血管相连接,构成吻合支。皮肤小动脉具有内膜、中膜和外膜结构。
  皮肤血管维持着皮肤正常的结构与功能,并参与营养供应、体温调节等过程。
  2. 皮肤淋巴管 同样可分为真皮乳头层浅淋巴管网和真皮淋巴管网,与血管丛大致平行。毛细淋巴管起源于真皮乳头层,向下汇合至真皮深部及皮下组织中的淋巴管。淋巴管管壁由单层内皮细胞及纤维组织构成,组织液、细胞、代谢产物及细菌等均可通过淋巴管引流至局部淋巴结,引发相关免疫反应。
  3. 皮肤神经 皮肤中的神经属于周围神经的分支,在皮肤中含量丰富,在表皮、真皮、皮下组织中均有分布。皮肤的神经支配具有节段性,可分为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
  (1)Pacini小体:因纵切面呈环形同心圆状,Pacini小体又被称为环层小体,位于真皮深部及皮下组织,主要感受皮肤压力。Pacini小体是皮肤内体积*大的神经小体,直径为0.5~2mm。
  (2)Meissner小体:呈椭圆形,主要分布于真皮乳头层内,负责感受触觉及压力,在指趾及掌跖部位数量*多。
  (3)Ru.ni小体:位于真皮深部,是有结缔组织包膜的温度感觉器,主要感受高温。
  (4)Krause小体:外周有结缔组织包膜包绕,位于真皮浅层,感受低温。
  (5)感觉神经:感觉神经可单*或与囊状小体共同作为受体,感受触、痛、痒、温度及机械刺激。
  (6)运动神经:来源于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呈细小树枝状分布。肾上腺素能神经纤维支配立毛肌、血管、顶泌汗腺等,可发挥促进血管收缩、顶泌汗腺分泌、立毛肌收缩等作用。胆碱能神经纤维则主要支配血管、外泌汗腺,使血管扩张、外泌汗腺分泌。
  4. 皮肤肌肉 分为平滑肌和横纹肌。立毛肌、阴囊肌膜、乳晕平滑肌、血管平滑肌等属于平滑肌,汗腺周围的肌上皮细胞也具有平滑肌相应的功能。面部表情肌及颈部颈阔肌属于横纹肌。
  二、美容皮肤相关的生理学功能
  (一)皮肤的物质代谢
  皮肤的物质代谢可分为皮肤特有的代谢和水、糖、脂类、蛋白质代谢。
  皮肤特有的代谢过程包括黑素代谢和表皮内结构蛋白代谢。黑素代谢分为黑素细胞合成黑素、黑素向角质形成细胞移行及黑素排泄3个阶段。其中黑素的合成在黑素小体内进行,酪氨酸酶是黑素合成的关键酶;黑素小体释放后被角质形成细胞摄取入胞内,选择性地向表皮侧移动,直至到达角质层;部分黑素颗粒从淋巴管被排出。
  随着角质形成细胞自下而上的变化,表皮中的结构蛋白的形态学也发生相应变化。基底层细胞表达K5/K14角蛋白,移行至棘层时出现K1/K10角蛋白的表达,随着角质形成细胞接
展开
目录
目录
**章 美容皮肤科学基础 1
**节 美容皮肤相关的皮肤结构及生理学功能 1
第二节 美容皮肤科学的诊断技术 11
第三节 美容皮肤常用药物 21
第二章 损容性皮肤病 30
**节 色素性损容性皮肤病 30
第二节 血管性损容性皮肤病 75
第三节 附属器相关损容性皮肤病 102
第四节 免疫相关损容性皮肤病 132
第五节 感染相关损容性皮肤病 153
第六节 光线相关损容性皮肤病 172
第七节 增生性损容性皮肤病(含瘢痕) 181
第三章 皮肤美容技术 210
**节 激光及光疗美容技术 210
第二节 射频及超声美容技术 259
第三节 化学剥脱术 280
第四节 美容文饰 295
第五节 注射与抽吸美容技术 305
第六节 其他 362
第四章 美容皮肤外科 374
**节 皮肤外科基础 374
第二节 皮肤外科常见手术 379
第五章 功效性护肤品的选择与应用 427
**节 功效性护肤品基础 427
第二节 清洁类护肤品 435
第三节 保湿类护肤品 436
第四节 防晒类护肤品 437
第五节 面膜类护肤品 438
第六章 美容皮肤科学进展 445
**节 再生医学与干细胞美容 445
第二节 面部皮肤年轻化 459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