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燕山期中国陆缘岩浆成矿作用及其深部过程(精)
0.00     定价 ¥ 20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030737601
  • 作      者:
    作者:王晓霞//欧阳荷根//刘军//柯昌辉|责编:周杰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10-01
收藏
内容介绍
本书以板块构造理论为指导,以燕山期古太平洋、蒙古-鄂霍次克洋和中特提斯(班公湖-怒江)洋三大板块向欧亚大陆俯冲汇聚的视角,研究了古太平洋俯冲增生陆缘带、蒙古-鄂霍次克洋俯冲-碰撞造山带和班公湖-怒江俯冲-碰撞带关键地区岩浆与成矿作用的期次、空间分布规律、物质来源及其深部物质组成特征。在此基础上,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和资料,编制了中国燕山期陆缘岩浆成矿图,首次系统对比分析了不同演化阶段陆缘岩浆成矿作用的规律、异同及其与深部物质组成的关系。本研究为进一步深入探索和认识东亚燕山期多板块汇聚与中国大陆成矿大爆发等重大科学问题奠定了新的基础,提供了新的视角,也有益于该时期深部与浅部岩浆成矿作用关系的深入研究。 本书适合从事矿床研究、地质调查和勘探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和师生参考借鉴。
展开
精彩书摘
第1章绪论
  东亚大陆在燕山期(侏罗纪—白垩纪)经历了三个大洋板块(东部古太平洋板块、北部蒙古-鄂霍次克洋板块、西南部中特提斯洋板块)准同时向中国大陆俯冲-碰撞,形成了三个巨型陆缘带、俯冲-碰撞汇聚带(图1-1)(Li S Z et al.,2019;张岳桥和董树文,2019;董树文等,2019)。该汇聚过程导致了大陆边缘增生和碰撞造山,诱发了强烈的岩浆和成矿作用,形成了重要的多金属成矿区带。因此,从多板块汇聚视野,深入研究燕山期岩浆作用与深部过程,是理解和认识中国大陆燕山期岩浆-成矿大爆发的重要途径,对深入认识燕山期成矿规律和矿产资源的勘查,具有重要意义。
  图1-1蒙古-鄂霍次克洋构造体制边界(张岳桥等,2019;Wang等,2023)
  在中国东部,燕山期早期(即侏罗纪)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形成了中国东部陆缘俯冲增生构造带,如佳木斯东缘的那丹哈达增生杂岩带(张庆龙等,1989;Zhou et al.,2014)和日本增生杂岩带(Zhou et al.,2014;Sun et al.,2015;Zhou and Li,2017)。在华南东部陆缘也发育了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与俯冲增生有关的陆缘造山事件(张岳桥和董树文,2019),形成了中侏罗世—晚侏罗世与俯冲有关的斑岩-夕卡岩-热液脉型铜、钨-锡成矿体系(Mao et al.,2021a)。在白垩纪(大约135Ma),古太平洋板块开始回撤(Wu et al.,2005; Zhu et al.,2015; 李三忠等,2018;Mao et al.,2021b),形成了白垩纪斑岩-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钼、钨-锡、金成矿体系(Mao et al.,2021b)。
  在中国西南部,燕山期中特提斯洋的俯冲-碰撞,在青藏高原上形成了长约2000km的班公湖-怒江俯冲-碰撞带,但其俯冲消减历史、俯冲极性以及陆块之间的拼合碰撞过程等,尚不清楚,一些研究揭示向南俯冲(如朱弟成等,2006;Qiu et al.,2007),也有研究显示向北俯冲(如Kapp et al.,2003;Ding and Lai,2003;张玉修等,2007;刘通等,2013;Zhang et al.,2014)。一般认为,碰撞作用发生于中—晚侏罗世(如Ma et al.,2017)。该俯冲碰撞带发育斑岩型铜-金多金属矿,其次为夕卡岩型铁矿(宋扬等,2014;唐菊兴等,2017)。
  在中国北方,蒙古-鄂霍次克洋经历了石炭纪—二叠纪的俯冲,持续到晚三叠世—早侏罗世初期,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由西南向北东方向呈剪刀状消减关闭(Zorin,1999;Yang et al.,2015;Wang T et al.,2015,2022),西南段于早侏罗世(182~174Ma前后)关闭,而东北段于早白垩世关闭。该大洋的关闭使北部的贝加尔地体与南部的蒙古-华北地块*终拼合,并发生强烈碰撞造山(Zorin,1999; 莫申国等,2005)及其伸展垮塌(如Wang et al.,2012),碰撞带变质峰期时间为175~165Ma(如董树文等,2019)。与此对应,形成了三叠纪—侏罗纪俯冲环境下的成矿带和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碰撞及后碰撞伸展背景下的成矿体系(如聂凤军等,2014;吕斌等,2017)。
  可见,燕山期中国大陆三个汇聚带的发展演化阶段不同。蒙古-鄂霍次克带和班公湖-怒江带经历了俯冲-碰撞(包括后碰撞)的演化过程,而古太平洋带仅经历了俯冲-回撤的演化阶段。此外,每个汇聚带俯冲启动的时间也有不同,各自具有不同的俯冲-碰撞演化和深部物质组成特征。即使是同一个汇聚带,在不同区段,俯冲启动和关闭的时间也有差异(特别是蒙古-鄂霍次克洋为剪刀状闭合)。因此,三个汇聚带孕育着不同的岩浆成矿作用特征和规律。
  第2章燕山期东南沿海陆缘岩浆成矿作用第2章燕山期东南沿海陆缘岩浆成矿作用
  我国的东南沿海地区位于华南陆块的东部边缘,是环太平洋构造成矿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徐晓春等,1993),记录了燕山期古太平洋板块的俯冲增生过程,发育了大规模岩浆与成矿作用(李三忠等,2017;董树文等,2019;张岳桥和董树文,2019)。我们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选取了东南沿海的闽粤东部地区作为重点解剖区,并在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基础上,通过岩相学、年代学、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以及同位素填图等手段和方法,对闽粤东部地区的燕山期岩浆与成矿作用开展研究,揭示东南沿海燕山期岩浆与成矿作用的时空格架、物质来源和深部过程,为深入认识和理解多板块汇聚与燕山期成矿大爆发的深部过程提供新的信息。
  2.1 地质背景
  2.1.1区域构造演化简史
  华南陆块由扬子地块和华夏地块组成,新元古代之前,华夏地块和扬子地块具有相对*立的演化历史。新元古代时期(1.1~0.9Ga),华夏地块与扬子地块沿萍乡-江山-绍兴断裂带/缝合带碰撞拼合,形成江南造山带,并基本奠定了华南陆块的现今构造格局(Li et al.,2003)。扬子地块发育不同太古宙基底岩石(夏炎,2015)。华夏地块的基底主要是新元古代的变质岩,由黑云母片麻岩、石榴石云母片岩和斜长变粒岩组成(Liu et al.,2008;Yu et al.,2008,2009),出露于浙江西南和福建西北地区(Xia et al.,2012;夏炎,2015;刘磊,2015)。
  早古生代,华南陆块在江绍断裂带发生陆内俯冲,造成南华裂谷闭合(Charvet,2013),缺失志留纪地层,上泥盆统砾岩角度不整合于前期地层之上。由于泥盆系发生强烈变形,致使大规模的岩浆侵入,形成加里东期褶皱造山带(Li et al.,2010)。该时期华南陆块的岩浆活动以S型花岗岩为主。火山岩和镁铁质岩岩浆活动不强烈。然而,Yao等(2012)和巫建华等(2012)在粤北地区发现了志留纪的玄武岩、安山岩和碎斑熔岩,证实了早古生代火山岩的存在(夏炎,2015)。另外,在粤西和粤东地区相继发现了苏长辉长岩和辉长岩(Wang Y J et al.,2013;彭松柏等,2006),表明华夏地块在早古生代也存在幔源岩浆活动。
  晚古生代,华南陆块发生大规模海侵,在扬子地块形成大规模海相碳酸盐岩建造。同时期的华夏地块则经历了从晚石炭世的挤压造山到早二叠世的地壳伸展作用,并在古大陆边缘的沉降区域发育海相沉积。二叠纪,华南陆块的东南边缘开始发生抬升(Li Z X et al.,2007)。
  早—中三叠世,受强烈的挤压作用影响,华南陆块开始抬升,沉积环境由海相转为陆相,同时,基底发生韧性剪切变形,盖层发生褶皱。晚三叠世,华南陆块处于伸展环境,以发育大量A型花岗岩为特征(周新民,2003;李万友等,2012;Tong and Yin,2002;Wang et al.,2005)。晚中生代,华南陆块的构造体制由早—中生代的特提斯构造域转换为古太平洋板块俯冲的构造体制(贺振宇等,2008;刘潜等,2011;邱检生等,2008;毛景文等,2007,2008; Zhou and Li,2000;Zhou et al.,2006)。从中侏罗世开始,华南陆块开始发生大规模的伸展作用,岩浆活动强烈,以形成双峰式火山岩、I型和A型花岗岩及少量碱性岩为特征。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强烈的伸展作用导致断陷盆地和穹隆构造大规模形成,呈NE—NNE向展布,并发育大量A型和I型花岗岩、流纹岩及少量玄武岩,构成一个北东向的火山-侵入岩带(Zhou et al.,2006;Chen et al.,2008b)。
  2.1.2区域地层
  粤东地区的地层主要由上三叠统小坪组,侏罗系金鸡组、漳坪组和高基坪组,下白垩统官草湖组及第四系组成。受中生代构造-岩浆事件的影响,三叠系和侏罗系均发生不同程度的变质作用。上三叠统小坪组主要分布在惠东、紫金、惠来和澄海等地,为一套浅海相、滨海相或近海三角洲沉积建造。地层岩性单一,由含砾砂岩、石英细砂岩、石英砂岩、粉砂岩和砂页岩组成,以砂岩为主,厚度较大(860~2907m)。下侏罗统金鸡组在粤东地区分布广泛,为一套海陆交互相碎屑沉积建造,由长石石英砂岩、石英砂岩、粉砂岩和页岩组成,并夹含炭质泥岩薄层。中侏罗统漳坪组仅出露在紫金县一带,为一套海陆交互相建造,与下覆地层为整合接触。上侏罗统高基坪组在粤东地区的出露面积约占总面积的20%,为一套内陆湖泊相中-酸性火山熔岩和火山碎屑岩建造。下白垩统官草湖组主要分布在河源、丰顺和澄海地区,为一套火山-碎屑沉积建造,由凝灰质砾岩和凝灰质砂砾岩组成,夹有粗砂岩和粉砂岩,厚度达1030m。第四系主要分布在粤东地区的南部沿海地带以及中东部的河谷阶地,为一套冲积相、坡积洪积相、三角洲相、泻湖湘、海积相和风积相沉积建造,由砾石、粗砂、细砂和砂质黏土组成。
  闽东地区的地层单位自下而上可划分为:三叠系文宾山组,侏罗系梨山组、长林组、鹅宅组、赤水组和小溪组,白垩系黄坑组、寨下组和石牛山组及第四系。文宾山组为一套陆相含煤沉积,零星地分布在闽西南和闽东地区,岩性为灰白色石英砂岩、含砾砂岩和粉砂岩并夹炭质粉砂岩和煤层,局部夹有中-酸性火山岩。梨山组分布在南平-明溪-连城-武平一线北部的闽西北和闽西地区,为一套内陆盆地沉积。鹅宅组为一套巨厚的中-酸性火山岩,下段为深灰-灰黑色安山岩、英安岩、英安质凝灰熔岩和凝灰岩,与下伏长林组呈喷发不整合接触,上段为浅灰-浅灰绿色流纹质晶屑和岩屑凝灰熔岩,并夹有火山碎屑岩、流纹岩和沉积岩。赤水组为一套巨厚的中-酸性和酸性火山岩,下段为深灰-灰色英安岩、流纹英安质凝灰熔岩和熔结凝灰岩,并夹少量砂页岩薄层,与下伏鹅宅组呈喷发不整合接触,上段为灰白-紫灰色流纹质晶屑凝灰岩、凝灰熔岩、流纹岩和熔结凝灰岩,偶夹砂页岩。小溪组为一套陆相火山-沉积岩系,分布较局限,仅出露于火山喷发带。黄坑组为一套巨厚的紫红色碎屑沉积-中酸性火山岩建造,分布在永泰云山、福州五虎山、平和灵通山及福鼎碘厂等地的火山喷发盆地边缘。寨下组为一套巨厚的紫红色碎屑沉积-酸偏碱性火山岩建造,分布在闽东地区的东部,西部则零星出露。石牛山组仅见于德化石牛山和永泰坵演等地,为一套紫红色沉积-酸性火山岩建造。第四系为一套冲积相、坡积洪积相、三角洲相、泻湖湘、海积相和风积相建造,由砾石、粗砂、细砂和砂质黏土组成。
  2.1.3区域构造
  闽粤地区的区域性深大断裂主要包括萍乡-玉山-江山-绍兴断裂、政和-大埔断裂和长乐-南澳断裂(图2-1)。这些断裂切割深度较大,制约着区域内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地质体的分布、规模与产状。
  图2-1东南沿海燕山期斑岩-夕卡岩型铜矿及岩浆热液型锡钨矿床分布
  (据Zhou et al.,2006和Liu P et al.,2018修改)
  萍乡-玉山-江山-绍兴断裂西起杭州湾外大陆架,途经江西的东乡、新余、宜春和萍乡,东至浙江的绍兴、诸暨、金华和江山。断裂带宽3~6km,属挤压性断裂。沿断裂带两侧分布着一系列新元古代地层及同期的铁镁-超铁镁质和中-酸性岩石。该断裂被认为是扬子地块与华夏地块在新元古代碰撞拼贴的缝合带(郭令智等,1980;舒良树等,1993;胡开明,2001;Li et al.,2007; Zhang S B et al.,2012;夏炎,2015),同时还是晚白垩世—古近纪赣杭断陷盆地的主控断裂(刘亮,2014)。
  政和-大埔断裂南起广东大埔,途经福建大团和尤溪,北至政和,长约380km,宽5~15km。该断裂将华夏地块划分为内陆华夏地块和沿海华夏地块两个单元(Mao et al.,2021)。断裂带西侧为加里东期褶皱带,主要包括前寒武纪变质岩,以及变形的早古生代花岗质岩石和沉积岩。断裂带东侧在燕山期发生了强烈的岩浆活动,形成了大面积的钙碱性火山-侵入杂岩(福建省地质矿产局,1985;高天钧
展开
目录
目录
前言
第1章绪论1
第2章燕山期东南沿海陆缘岩浆成矿作用3
2.1地质背景3
2.2陆缘岩浆岩时空分布与岩石组合7
2.3陆缘岩浆岩地球化学特征10
2.4陆缘岩浆岩成因与物源演化18
2.5东南沿海陆缘岩浆成矿作用29
2.6岩浆演化、深部物质组成及其对成矿的制约46
第3章燕山期吉-黑陆缘岩浆成矿作用50
3.1地质背景50
3.2陆缘岩浆岩时空分布与岩石组合53
3.3陆缘岩浆岩地球化学特征55
3.4陆缘岩浆岩成因与物源演化58
3.5吉-黑东部陆缘岩浆成矿作用67
3.6陆缘深部岩浆演化、物质组成及其对成矿的制约84
第4章燕山期蒙古-鄂霍次克陆缘岩浆成矿作用88
4.1地质背景88
4.2陆缘岩浆岩时空分布与岩石组合90
4.3陆缘岩浆岩地球化学特征92
4.4陆缘岩浆岩成因与物源演化96
4.5蒙古-鄂霍次克陆缘岩浆成矿作用97
4.6陆缘深部物质组成及其对成矿的制约129
第5章燕山期班公湖-怒江陆缘岩浆成矿作用136
5.1地质背景136
5.2陆缘岩浆岩时空分布与岩石组合139
5.3陆缘岩浆岩地球化学特征141
5.4陆缘岩浆岩成因与物源演化145
5.5班公湖-怒江陆缘岩浆成矿作用153
5.6陆缘深部物质组成及其对成矿的制约167
第6章燕山期陆缘岩浆成矿作用的深部过程、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171
6.1燕山期不同陆缘岩浆成矿特征及深部过程171
6.2燕山期陆缘岩浆成矿作用规律184
6.3燕山期陆缘岩浆作用的找矿方向和勘探方法组合初探186
第7章总结与展望189
7.1总结189
7.2展望193
参考文献195
附表215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