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分为八章,就武陵山片区民族传承的多声民歌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论述。第一章对武陵山片区地域划分、武陵山片区多声民歌的分布及多声民歌的分类、基本特征进行整体概述,论证武陵山片区是我国跨省交界面最大、民族聚集最多的地区之一。第二章论述了四个民族多声民歌的源流,从民族历史、民族文化、民族习俗、地域环境、多民族杂居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论证了武陵山片区多声民歌是在民族文化传承、在特定地域环境的劳动生产和汉族文化影响下逐渐形成的,有着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独特性和必然性。第三章论述了武陵山片区多声民歌的题材,对英雄崇拜而产生的神话故事、形成的民俗文化对多声民歌的影响,由此对民族宗教文化活动和劳动生产过程中多声民歌题材的产生进行了论述,并总结出武陵山片区多声民歌的神话故事、民俗文化、民族宗教、劳动生产等四类题材形式。第四、第五章系统地探究武陵山片区侗族、苗族、瑶族、土家族多声民歌的表演形态及艺术特征,对多声民歌的独特表演形态作概括性论述,总结了武陵山片区少数民族多声民歌在不同的地域环境、不同民族音乐文化、不同的劳动生活节奏的影响下,形成了不同的民族民间音乐的表演形式,并以大量的多声民歌谱例和歌词为例,对多声民歌的音调特征、语调特征、声腔特征、和声织体进行了详尽阐述。第六章通过对武陵山片区多声民歌的社会功能分析,论述了民族山寨传统节日中的群体对歌求偶活动具有社会发展和民族繁衍的自然规律,具有和谐山寨建设的必然需求和山寨文化娱乐及社会交往的自然需求。第七章论述了武陵山片区多声民歌的意义不仅限于“歌唱”,而且是从歌唱中找到了民族文化传承的特殊“文字”,选择用“歌”作为记事、交流、教育和传承的主要手段,实现其民族传承的社会功能及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教育价值。第八章对武陵山片区多声民歌传承现状与发展困境进行全面剖析,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文化大背景、大环境中,如何通过“活态保护”与“静态保护”相结合的途径来关注、传承、保护多声民歌这种艺术形态,培养相应的传承人,并结合民族音乐进课堂等形式,为其打造更广阔的发展空问。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