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西南地区灾害文化研究
0.00     定价 ¥ 9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030736581
  • 作      者:
    作者:周琼|责编:任晓刚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11-01
收藏
内容介绍
本书在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和田野调查工作的基础上,立足于我国西南地区的地缘区位和资源优势,试图梳理、总结、厘清西南地区灾害文化的概念、内涵、特点、生成、作用及其价值。此外,本书还尝试总结和西南地区灾害文化的成功经验,积极探索西南地区灾害文化研究的新视野、新方法、新路径,为我国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建设提供本土与现代相结合的理论指导和实践路径。 本书适合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从事历史学等专业的科研人员,以及从事环境保护和灾害史研究的相关专业师生阅读和参考。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西南地区灾害及灾害文化
  第一节 西南地区的灾害
  明清时期大量外省移民迁入西南地区,人口迅速膨胀,加速了西南经济开发进程,山区、半山区成为重要的农业垦殖范围。西南地区气候多样,自然环境复杂,在明清小冰期的气候背景下,人们的过度垦殖等一系列社会活动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促使西南地区几乎达到“无年不灾,无灾不荒”的地步。西南地区灾害以旱灾、洪涝、雹灾、雨灾、火灾、饥馑六类为主,这些灾害时空分布特征明显,存在低发期、过渡期和高发期与群发期四大阶段。同时,旱灾和洪涝也呈现出较为明显的灾害等级层次感。除上述灾害外,还涉及风灾、雪灾、雷灾、虫灾、兽灾、地震、崩陷、疫灾八类发生频率相对较低和社会影响相对较小的灾害,在清代重庆灾害史研究中不可忽视。据《贵州历代自然灾害年表》统计,贵州各类灾害较为频繁,苗疆亦是如此,包括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自然灾害主要涉及水灾、旱灾、雹灾、虫灾、疫灾、地震、滑坡等;人为灾害主要是火灾。广西地区的灾害种类繁多,气象灾害主要有旱灾、水灾、风灾、雹灾和雪灾;生物灾害主要有蝗灾、疫灾;地质灾害主要有地震。此外,饥荒也时有发生。
  一、气象灾害
  (一)水灾
  目前灾害史学界还未有统一的历史洪涝灾害等级的划分标准。在划分历史灾害等级时,一般会重点考虑灾害持续时长、被灾范围、灾情等因素。相较于旱灾,同一地区内洪涝灾害往往持续时间相对较短且被灾范围也相对较小。因此,洪涝等级可根据史料描述,分析某一县域内的受灾范围、灾情来尝试对清代重庆洪涝灾害进行等级划分。洪涝灾害等级也采用4等级法,即轻度洪涝(1级)、中度洪涝(2级)、严重洪涝(3级)、特大洪涝(4级)。参考卜风贤 、陈业新 有关历史洪涝灾害等级的划分依据,结合重庆地区的区域性和具体史料情形,可以制定清代重庆洪涝灾害等级划分标准,如表1-1所示,并利用此洪涝灾害等级划分标准统计出清代重庆地区洪涝灾害等级序列,如表 1-2所示:
  表1-1 清代重庆洪涝灾害等级划分标准
  表1-2 清代重庆地区洪涝灾害等级序列 (单位:次)
  据表1-2的洪涝灾害等级统计结果可知,清代重庆地区洪涝灾害以中度洪涝(2级)为主,为167次,占洪涝灾害总次数的49.85%;其次为严重洪涝(3级),为111次,占洪涝灾害总次数的33.13%;再者为特大洪涝,为36次,占洪涝灾害总次数的10.75%;轻度洪涝(1级)最少,为21次,占洪涝灾害总次数的6.27%。
  虽然统计的结果显示轻度洪涝(1级)次数最少,但严谨来说这并不能完全说明清代重庆地区真实发生的特大洪涝灾害次数比轻度洪涝灾害多,毕竟这是根据当前留存的史料进行的分析。然而,不同等级的灾害往往对人类社会的冲击程度不同,相对来说人们更为关注那些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重大或特大灾害,而对人们正常生活影响相对较小的灾害则往往会被人们忽视,这就造成了时人记录的偏差,从而影响到今人对当时灾害具体情况的相关统计与分析。
  从洪涝各等级序列分布来看,中度洪涝灾害(2级)在重庆每个地区都有所分布;除石砫厅外,重庆其他地区都分布有严重洪涝(3级)。轻度洪涝(1级)和特大洪涝(4级)在重庆一半的行政区域中有所分布。在所有地区中,璧山县、城口厅、大宁县、酆都县、涪州、江津县、永川县7个地区4个等级的洪涝灾害均有所发生。特大洪涝(4级)的3大高发地分别为綦江县、彭水县和大宁县。除了强降水的因素外,这3个地区都位于河流沿岸的山区,具有天然的洪涝孕育因子,一遇夏季强降雨,河流泛滥成灾,加之山区暴发山洪,冲击力和破坏力极大。
  特大洪涝灾害在时间上分布上比较分散,36次特大洪涝分布于31年时间当中。其中,同治九年(1870年)江津县、涪州、合州、酆都县、万县5地发生了特大洪涝灾害;光绪八年(1882年)则有綦江县和永川县2地发生了特大洪涝。特大洪涝(4级)发生的次数虽然远不及中度洪涝(2级)和严重洪涝(3级),而一旦发生特大洪涝,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和社会秩序会在短时间内被强烈地冲击,甚至造成惨绝人寰的人间悲剧!例如,道光十一年(1831年)五月,綦江县“附里大水,平滩场被害一百零六户。二十日□始明水骤至,屋材蔽江而过,浮尸累累,尚有呼救命者。至午稍平。监生饶校先捐钱命人抢埋三十余人。 二十七日大雨,水又至,低前一尺,浮尸逐浪,多断头缺足,盖即前次之沉没于泥沙洞穴者,水臭秽不可食” 。
  据《贵州历代自然灾害年表》 统计,整个清代,苗疆三府共有48个年份发生66次水灾,涉及15个州县。主要集中在境内三大河流的中下游各厅县,如黄平、施秉、镇远、黎平、天柱、古州(榕江)等沿河各地,而位于舞阳河中下游的施秉、镇远及位于三江(平永河、寨蒿河、都柳江)交汇处的榕江最为严重,施秉、镇远分别发生11次和13次水灾,其中较为严重的如宣统二年(1910年)镇远遭受的大水灾,“大水陡涨十余丈,府城水至府署坎上,卫城水至镇署辕门,沿岸屋宇概被冲刷,损失巨万,人口亦多死伤,多年未见之浩劫也” 。榕江共发生7次水灾,其中较大的水灾如道光十三年(1833年)“古州三河水涨,城内外公署、民房及庙宇、鼓楼漂没无数” 。光绪四年(1878年)“下游古州等处水灾 五月二十二日至二十六等日,连日大雨,沿河居民房屋及民田屯田多被淹漫” 。
  广西地处我国西南,季风气候显著,为我国洪涝灾害多发区之一,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多丘陵山地。由于适当的大气流场和地形地势配合,形成暴雨的水汽、热力及动力条件均强于我国其他区域,暴雨发生频次、强度、季节长度皆居全国前列 。水灾是清代广西地区发生次数最多的灾害,共计560次,对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影响最大。水灾导致农田被冲毁淹没、农作物被冲走,建筑被冲坏,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灌阳县“五月十九日巳时,大水至县署仪门外,行船邑中,铲坏田地甚多” 。严重的话,甚至会造成人员伤亡,光绪十七年(1891年)苍梧县“秋九月二十三日,戎墟渡没,淹毙数十余人” 。
  (二)旱灾
  旱灾通常与农业生产紧密相连,指在一定时期内,因久晴、少雨、土壤缺水、空气干燥等造成农作物吸收的水分不能满足其正常需要,危害了农作物生长发育,甚至使之凋谢、枯死,造成农作物减产以致绝收。除此之外,导致人畜饮水不足等干旱现象也被算作旱灾 。清代是我国历史上的自然灾害高发期,就这一时期重庆地区而言,旱灾频发,有“十年九旱”之说。旱灾作为清代重庆地区最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给当时重庆地区社会发展带来重大影响。
  灾级即灾害级别或灾害等级,是对区域灾情定性定量的描述及对比,是对区域灾情轻重程度的确定 。20世纪70年代,中央气象局组织全国各地的气象和地理等单位部门初步建立了历史旱涝等级量化体系,为我国历史水旱等级量化工作的标志性成果,其主要成就为1981年出版问世的中央气象局《中国近五百年旱涝分布图集》。《中国近五百年旱涝分布图集》将灾害史料量化,把全国历史旱涝划分为5个等级,即1级(涝)、2级(偏涝)、3级(正常)、4级(偏旱)、5级(旱) 。尽管现在不少学者指出这一等级划分方法存在不少问题,但其对之后区域历史灾害等级序列的构建仍然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
  灾害指标的选取通常有两条基本原则,一是选取的指标能反映灾害的本质,二是选取的指标数据或资料易于获取。对旱灾而言,灾时、灾区、旱情和灾情是反映旱灾最重要的4个因子 。本书旱灾主要以县级为单位考量,灾区比较明确。清代重庆地区县级旱灾等级的划分主要从灾时、旱情和灾情3个方面来分析。旱灾等级本章采用目前普遍运用的4等级法,即轻度旱灾(1级)、中度旱灾(2级)、严重旱灾(3级)、特大旱灾(4级)。参考张伟兵和史春生《区域场次特大旱灾划分标准与界定—以明清以来的山西省为例》中关于县级灾害等级划分标准,结合重庆地区旱灾史料的记录,可以整理出清代重庆旱灾等级划分标准(表 1-3),并在此基础上统计出清代重庆地区旱灾等级序列(表1-4)。


展开
目录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西南地区灾害及灾害文化 1
第一节 西南地区的灾害 1
一、气象灾害 2
二、生物灾害 14
三、地质灾害 18
四、其他灾害 22
第二节 西南地区灾害文化产生的自然环境 25
一、气候因素的影响 25
二、地形因素的影响 27
第三节 西南地区灾害文化产生的社会环境 30
一、救灾能力低 30
二、战乱频繁 30
三、风俗习惯中的致灾因子 31
四、人口的增长与流动 32
五、碑刻的记载留存 34
六、社会群体的思想观念 35
第二章 西南地区灾害文化的内涵及特征 37
第一节 灾害史研究的文化转向 37
一、灾害文化的定义及其内涵 38
二、灾害史研究的文化转向之必要性 40
三、灾害史研究的文化转向路径 42
四、灾害文化的实践价值 44
第二节 西南地区灾害文化的内容、类型及特征 47
一、西南地区灾害文化的内容 47
二、西南地区灾害文化的类型及传承路径 53
三、西南地区灾害文化的特点及弊端 58
第三节 历史灾害记录及典型案例 66
一、西南地区历史灾害的记录 67
二、西南地区历史灾害的特点 71
三、近代记录的典型西南灾害案例——云南灾害特点及记录 77
四、西南历史灾害的记录特点及发展趋向 86
五、结语 90
第三章 西南地区的灾害认知 92
第一节 西南地区灾害认知的自然与社会环境 92
一、西南地区灾害认知形成的自然环境 92
二、西南地区灾害认知形成的社会环境 93
三、西南地区早期的民族形成及其生存经验 93
第二节 西南地区灾害观及其演变 103
一、土司与流官的灾害观及其演变 103
二、祭司与士绅的灾害论及其演变 106
三、民间群体的灾害认知及其演变 109
第三节 西南地区灾害认知演变原因与影响 110
一、西南地区灾害认知演变的原因 110
二、西南地区灾害认知演变的影响 113
三、西南地区灾害认知演变的典型案例 118
第四节 西南地区地质灾害文化 130
一、西南地区地质灾害防治的本土知识 130
二、地质灾害影响下的古代社会多重面相 133
三、地质灾害影响下文化的生成及再适应 136
第四章 西南地区的灾害应对文化 140
第一节 西南地区灾害防御文化 141
一、西南地区官方的灾害防御文化 141
二、西南地区民间的灾害防御文化 152
三、西南地区灾害防御文化的特点及影响 160
第二节 西南地区灾害救助文化 165
一、西南地区官方的灾害救助文化 165
二、西南地区民间的灾害救助文化 177
三、西南地区灾害救助文化的特点及影响 184
第三节 西南地区灾后恢复与重建文化 194
一、西南地区灾后恢复文化 194
二、西南地区灾后重建文化 200
三、西南地区灾害恢复与重建的经验教训 207
第五章 西南地区灾害文化数据化研究 212
第一节 灾害文化数据化理论 213
第二节 西南地区灾害文化的数据类型与特点 220
第三节 西南地区灾害文化数据化的路径与方法 227
一、字段标准化路径与方法 227
二、字段录入规范与方法 229
第四节 西南地区灾害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数据组织策略:以白族为例 238
第六章 西南城市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研究 244
第一节 西南城市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的现状 245
第二节 西南城市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的主要措施 248
第三节 西南城市综合防灾减灾体系的建设 255
后记 267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