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常见并发症
第 1 章 血管并发症
一、背景
二、预防和处理血管并发症
第 2 章 瓣环破裂
一、主动脉瓣复合体解剖
二、瓣环破裂的病理生理学
三、瓣环破裂的部位和分类
四、主动脉瓣的多排计算机断层扫描评估
五、瓣环破裂的处理
六、主动脉根部破裂的预防
第 3 章 冠状动脉阻塞
一、背景
二、危险因素与机制
三、临床表现
四、预防措施与治疗
第 4 章 脑血管事件
一、脑卒中的定义及流行病学
二、隐源性脑卒中
三、术后脑卒中的预测因素
四、急性期脑卒中的预测因素
五、迟发性脑卒中的预测因素
六、术后脑卒中的预防
第 5 章 心室穿孔
一、背景
二、心室穿孔的一般机制及临床表现
三、心室穿孔的危险因素
四、临床因素
五、解剖学因素
六、手术因素
七、跨瓣
八、导丝交换
九、经导管心脏瓣膜植入前和植入
十、右心室穿孔
十一、心室穿孔的处理
十二、左心室穿孔和外科手术修复技术
十三、心室穿孔的预后
十四、心室穿孔的预防
第 6 章 瓣膜移位
一、临床意义
二、监测
三、治疗
第 7 章 瓣周漏
一、临床意义
二、预防
三、监测
四、治疗
第 8 章 传导阻滞
一、发生机制
二、发生率
三、预测因素
四、新发左束支传导阻滞的预测因素
五、电生理相关研究的作用和 TAVI 术后传导阻滞的管理
第 9 章 瓣叶血栓形成
一、背景
二、诊断
三、发生率
四、预测因素
五、临床意义
六、管理
第 10 章 出血事件
一、临床意义
二、预防
三、治疗
第 11 章 肾功能不全
一、临床意义
二、预防
三、监测
四、治疗
下篇 特殊并发症
第 12 章 二叶瓣
一、临床意义
二、预防
三、监测
四、治疗
第 13 章 退化的主动脉生物瓣膜
一、背景
二、结构性瓣膜退变的定义
三、结构性瓣膜退变的诊断
四、生物瓣膜的耐久度
五、经导管生物瓣膜
六、结构性瓣膜退变的处理
第 14 章 低流速 - 低跨瓣压差主动脉瓣狭窄
一、背景
二、患者选择:正确诊断和风险分级的重要性
三、血管入路的选择
四、器械的选择:术式优化和并发症管理
第 15 章 合并二尖瓣反流
一、临床意义
二、主动脉瓣狭窄患者中的二尖瓣反流评估
三、合并二尖瓣反流的预后影响
四、严重主动脉瓣狭窄合并二尖瓣反流的治疗
第 16 章 其他经导管入路选择
一、备选血管入路需求
二、经心尖入路
三、经主动脉入路
四、锁骨下动脉入路
五、锁骨下动脉入路:操作技巧
六、锁骨下动脉入路:特殊情况下的技巧与诀窍
七、经颈动脉入路
八、经腔静脉入路
第 17 章 经心尖及直接经主动脉入路
一、经心尖入路
二、猝死及低射血分数
三、心包积液和心脏压塞
四、冠状动脉损伤
五、二尖瓣反流
六、呼吸衰竭
七、切口感染
八、经主动脉入路
第 18 章 需要血流动力学支持的患者
一、机械循环辅助装置
二、Impella
三、体外膜氧合
四、TandemHeart
五、设备选择
六、技术考量
七、手术入路的选择与管理
八、TAVI 术中机械循环辅助装置的预防性使用
九、TAVI 术中机械循环辅助装置的紧急使用
十、机械循环辅助装置的相关并发症
第 19 章 TAVI 术后的冠状动脉造影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一、Evolut R/PRO 自膨瓣植入后的冠状动脉入路
二、Sapien 3 球膨瓣植入后的冠状动脉入路
三、其他瓣膜植入后的冠状动脉入路
四、外科生物瓣衰败患者 TAVI 术后的冠状动脉入路
五、二次 TAVI 术后的冠状动脉入路
第 20 章 复杂股动脉入路
一、背景
二、髂 - 股动脉粥样硬化疾病
三、合并主动脉瘤
四、严重髂股动脉扭曲
五、股动脉分叉位置过高
第 21 章 低风险患者
一、背景
二、历史回顾
三、低风险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试验
四、未来的挑战
第 22 章 TAVI 中的性别差异
一、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候选者中的性别差异
二、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并发症的性别差异
第 23 章 病理学家的观点
一、背景
二、感染性心内膜炎
三、瓣叶血栓
四、新生内膜覆盖和血管翳形成
五、瓣叶钙化
六、结构性改变(瓣叶撕裂)
第 24 章 实践出真知
一、出血
二、血管并发症
三、瓣周漏
四、永久起搏器植入
五、急性肾损伤
六、脑血管事件
七、冠状动脉阻塞
八、瓣环破裂与心室穿孔
九、人工瓣膜栓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