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美国国家天气与气候观测网
0.00     定价 ¥ 8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02979294
  • 作      者:
    作者:美国国家学院国家科学研究委员会//地球与生命研究部大气科学和气候理事会//发展中尺度观测能力满足多重国家需求委员会|责编:王萃萃|译者:厉运周
  • 出 版 社 :
    气象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03-01
收藏
内容介绍
本书对美国国家中尺度天气与气候观测网的建设需求、采用的技术、网络构建的原则和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全面介绍。书中从国家中尺度天气和气侯观测在监测预报、科学研究、防灾减灾、能源安全、公共安全、交通运输、粮食生产等需求出发,首先对美国气象观测的发展历史进行了梳理,对国家中尺度天气与气候观测网的当前政策和技术背景进行了总结;在此基础上,从美国经济中密切依赖观测网的能源安全、公共安全、交通、水资源和粮食生产等代表行业进行分析,突出了国家中尺度天气与气候观测网对观测需求的多样性。然后,从地面观测系统、天基观测系统等方面对美国当时观测能力和新型仪器技术进行了综述,并在观测面临挑战分析基础上,分析了全球背景和基础设施方面的全球观测系统陆基子系统和天基子系统,从测量网络、国家中尺度观测系统及网络标准、协议、全球观测系统等方面对美国国家天气观测网的架构进行了具体介绍。在翔实介绍现状的基础上,从未来发展规划、基本核心服务、基础设施扩建、统一管理机构等方面对美国国家中尺度天气与气候观测网发展进行了展望。从现有中尺度观测网络模式分析、理想观测网特征分析、地方网络与国家网络统一构建等方面提出了满足国家多种需求的完全一体化观测网的组织模式,根据预期目标和模式需求类别,给出了若干个组织模式方案及首选方案。最后从保护多样性、满足人类发展等方面,提出了源于共同需求的天气与气候观测网优先事项和面临挑战。
展开
目录
中文版序言
译者前言
原版前言
致谢
摘要
主要结论
基础设施需求
地理和人口
观测网发展步骤建议
测量和基础设施建议
人的因素建议
未来挑战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方法和报告组织机构
1.2 历史背景
1.3 现行政策和技术背景
第2章 中尺度监测和预报的基础设施
2.1 天气现象的观测要求
2.2 数据同化:观测和预报模式之间的协同作用
2.3 气候监测的特殊要求
2.4 用于研究的中尺度观测
第3章 国家五大经济领域对中尺度观测的需求
3.1 能源安全
3.1.1 对国民经济的重要性
3.1.2 中尺度观测的现有条件和业务化要求
3.1.3 未来需求
3.2 公共卫生和安全
3.2.1 对国民经济的重要性
3.2.2 中尺度观测的现有条件和业务化要求
3.2.3 未来需求
3.3 交通运输
3.3.1 对国民经济的重要性
3.3.2 中尺度观测的现有条件和业务化要求
3.3.3 未来需求
3.4 水资源
3.4.1 对国民经济的重要性
3.4.2 中尺度观测的现有条件和业务化要求
3.4.3 未来需求
3.5 粮食生产
3.5.1 对国民经济的重要性
3.5.2 中尺度观测的现有条件和业务化要求
3.5.3 未来需求
第4章 观测系统和技术:成功与挑战
4.1 地面观测系统
4.1.1 地面观测网络:陆基
4.1.2 沿海海洋网络
4.1.3 垂直维度:地基现场探测技术
4.1.4 垂直维度:地基遥感探测技术
4.1.5 地面运输式和移动式观测系统
4.1.6 目标天气观测
4.1.7 地面网络协作
4.2 天基观测
天基探测
4.3 观测挑战
4.3.1 地面观测挑战
4.3.2 地形和城市化挑战
4.3.3 大气边界层挑战
4.3.4 天基观测挑战
4.4 全球环境观测和基础设施
4.4.1 GOS陆基子系统
4.4.2 GOS天基子系统
第5章 观测网的架构
5.1 观测网络
5.2 国家中尺度观测系统的概念架构
5.3 不同网络、标准和协议的集成
5.4 全球环境观测:全球综合地球观测系统
第6章 如何实现工作的衔接:确保取得进展的步骤
6.1 未来规划:召集利益相关方
6.2 提高现有条件的使用和价值:基本核心服务
6.2.1 元数据的重要性
6.2.2 仪器站位和露置标准
6.2.3 观测数据质量控制
6.2.4 滚动需求审查
6.3 扩大既有基础设施
6.3.1 观测试验平台的作用
6.3.2 诊断性研究
6.3.3 通信
6.3.4 用户界面
6.4 确定集中统一的权威机构
第7章 满足国家多重需求的完全一体化观测网组织属性和选择
7.1 现有中尺度观测网的组织模式
当今中尺度观测网的组织优势
7.2 理想化观测网的关键特征
7.3 地方问题与国家观测网机遇
7.3.1 元数据的激励措施
7.3.2 填补空白和避免冗余
7.3.3 一致的数据获取和存档
7.3.4 核心与合作伙伴组织的背景
7.3.5 知识产权和数据所有权
7.3.6 多种资金来源和创新解决方案
7.3.7 合作伙伴的建议角色
7.4 组织模式选择
7.4.1 预期特征
7.4.2 模式类别
7.4.3 组织方案取消
7.4.4 值得充分考虑的方案
7.4.5 首选方案
7.5 推荐的组织模式
第8章 总结与思考
8.1 保护和加强投资的多样性
8.2 不断发展的人的因素
8.3 源于共同点的最高优先事项
8.3.1 国家需求
8.3.2 垂直维度
8.3.3 元数据和选址
8.3.4 地理和人口统计
8.4 未来挑战
参考文献
附录A 不同天气现象观测空间密度和时间频率选择的基本原则
A.1 大尺度风暴洪水
A.2 东北风暴
A.3 暴风雪和冰暴
A.4 登陆飓风和热带风暴
A.5 空气污染
A.6 雾和低云
A.7 雷暴
A.7.1 闪电
A.7.2 暴洪
A.7.3 雹暴
A.7.4 破坏性直线风
A.7.5 龙卷
A.8 无降水风暴
A.8.1 下坡风暴
A.8.2 气压梯度风暴
A.9 火险天气
A.10 对飞机的危害
A.10.1 云中积冰
A.10.2 下击暴流
A.10.3 飞机湍流
附录B 地面观测系统表
附录C 缩略词和简称
附录D 任务说明
附录E 委员会成员和工作人员简历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