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第一章神经内科的常用治法
治法是在辨清证候,审明病因、病机之后,有针对性地采取的治疗方法。早在《黄帝内经》中已记载许多疾病治疗的理论和具体方法。至汉末,张仲景在“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基础上,总结出较为系统的中医辨证论治体系,在治法的理论和方法运用等方面进一步作了充实和发展,丰富了治法的内容。其后,历代医家在临床实践中制订了许多新的治法。
下面,列举黄培新教授在神经内科常见疾病中比较常用的治法。
第一节开窍法
开窍法,指利用各种方法以通窍开闭、苏醒神识从而治疗神昏窍闭证的方法。凡热毒内陷,痰蒙清窍,寒湿痰浊闭扰神明,或气机逆乱,或瘀阻清窍,或卒冒秽浊之气,以致脑窍被蒙,神明灵机丧失,即可发生窍闭神昏之证。开窍法能通过清解热毒、开泄痰浊、散寒化浊、通利气机等,以通窍开闭、苏醒神识,达到治疗窍闭神昏证的目的。
开窍法具体有清热开窍、温通开窍、涤痰开窍、化瘀开窍等方法,分述如下。
一、清热开窍法
清热开窍法即凉开法,具有清热开窍、泄热解毒的作用。本法适用于热性病,邪热犯脑,或中暑、疫毒痢、急黄等所引起的神昏、惊厥、谵语等症。可用于感染、代谢等引起的脑病、急性脑血管病、中毒性脑病等见阳闭者。
常见症状有神昏谵语或不语、身热烦躁,或痰盛气粗,或舌謇肢厥,或抽搐、惊厥、舌红(绛)、苔垢腻、脉数有力等。代表方有清宫汤、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等。热邪内陷,痰热壅闭清窍,症见高热烦躁、神昏谵语、中风昏迷,或小儿惊厥等,可用清热开窍、豁痰解毒的安宫牛黄丸;神昏窍阻而又痉厥者,用开窍镇痉的紫雪丹;若秽浊之毒尤甚,且见痰盛气粗,则可用至宝丹。
二、温通开窍法
温通开窍法即温开法,具有温通气机、开窍解郁、化痰辟秽的作用。本法适用于寒邪或痰浊内闭,或中风、中毒而见神昏阴闭者,症见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牙关紧闭,痰鸣气粗,面色苍白,口唇青紫,两手紧握,手足不温,舌质淡,苔白润,脉沉迟等。若寒痰阻窍,蒙蔽太甚者,宜用苏合香丸以芳香开窍;若秽恶痰浊壅闭太甚者,可选用玉枢丹。
三、涤痰开窍法
此法为痰闭心窍证而设。痰闭主要见症为神昏倒仆,喉中痰鸣,痰涎壅盛,苔腻脉滑。痰浊阻闭,气机逆乱,扰及神明,法宜涤痰开窍。本法可用于中风、痰厥、癫狂、痫证等病证。涤痰开窍法的代表方剂有涤痰汤、稀涎散、滚痰丸、通关散等。
四、化瘀开窍法
此法有破气逐瘀、通窍醒脑的作用。适用于“其人如狂”之太阳蓄血证,或“气血凝滞,脑气与脏腑气不接”之癫狂,或热入血室,或痰热互结等,而见神昏、谵语,或癫狂,或伴周身灼热,或少腹硬满急痛,大便秘结,或下利酱粪等症状。代表方有神犀丹、通窍活血汤等。
开窍法具体在运用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辨别虚实寒热。开窍法只宜用于闭证(实证),不宜用于脱证。如症见卒然昏倒,口开目合,手撒遗尿,气微汗出,脉微欲绝者,此为脱证,开窍法万不可用。即使同属闭证,也当分辨是寒闭、热闭。寒闭应温开,热闭当凉开,不能混淆。
2)对于表证未解、热盛神昏者,治宜透热解表,使表邪外出,不可误用开窍,免致“开门揖盗”,引邪深入。
3)阳明腑实证,症见高热神昏便秘者,治宜寒下救阴,作“釜底抽薪”之图,不可误用开窍法。即使阳明腑实而兼邪陷心包者,亦不可纯予开窍,当开窍与攻下合用,才能切合病情。
4)开窍法多适用于邪实神昏的闭证,但临证还应结合病情适当兼用清热、通便、凉肝、息风、化痰、辟秽等法。
(蔡业峰 翁銮坤 万灿)
第二节安神法
安神法具有安定神志的作用,是用于神志不安类疾病的治疗方法。
心神不安的临床表现,主要是指心悸怔忡、失眠多梦、神志躁扰等症状。虽然引起心神不安的原因很多,例如,因血虚,心失所养而神志不安者;因突受外惊,以致心悸神摇而神志不宁者;因水亏火盛而心神受扰者;因瘀血阻滞心络而致心神不安者;因胃不和而神不宁者。但是在临床上,治疗神志不安的病证,首当分辨虚实。表现为惊狂善怒,躁扰不安者,多属实证,治以重镇安神为主;表现为惊悸健忘,恍惚失眠者,多属虚证,治以养心安神为主。本节以虚实为纲,重点论述养心安神和重镇安神两法。至于其他原因,如因热而狂躁者,宜当泻火;因痰而惊狂者,治宜祛痰;因瘀而躁扰者,治宜祛瘀等。
神志不安的病证,也有虚实夹杂的情况。因此,在临床上,滋养与重镇亦可配合使用。此外,神志不安的病证,每与精神因素有关,因而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宜辅以精神劝慰,方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一、养心安神法
养心安神法适用于心血不足,心失所养,或心阴不足,虚火内扰,以致心悸怔忡、健忘多梦、虚烦不眠等症。常选用酸枣仁、柏子仁、五味子、首乌藤等养心安神药,配伍滋阴养血的当归、丹参、玄参、麦冬等。代表方有天王补心丹、酸枣仁汤等。
若心血衰少,又心气不足,以致心悸健忘,失眠多梦者,宜在养心安神的基础上,配伍党参、黄芪、茯苓、当归、川芎等补益气血药组合成方,代表方为养心汤。
二、重镇安神法
重镇安神法适用于突受惊恐,或心阳偏亢,心火上炎,扰乱心神所致的惊恐、躁扰不宁、哭笑无常等病证。此类证型偏实,故按“重可去怯”的原则,治宜重镇安神。其方多选用朱砂、磁石、龙骨、牡蛎、生铁落等重镇安神药,配伍黄连、连翘、远志、石菖蒲等泻火清热、化痰开窍之药。代表方有朱砂安神丸、磁朱丸等。
重镇安神方,多用金石类药物组成,容易损伤胃气,需中病即止,不宜久服,特别是脾胃虚弱者更应注意。
(翁銮坤 万灿)
第三节清热法
清热法是通过寒凉泄热的药物和措施,清除火热之邪的一种治法,又称清法。本法适用于里热证的治疗。《素问 至真要大论》中“热者寒之”、“温者清之”,《素问 五常政大论》中“治热以寒”是清法的理论依据之一。由于里热证有热在气分、营分、血分,热甚成毒及热留于某一脏腑之分,因此,清热法又有清气分热、清营凉血、清热解毒、气血两清和清脏腑热的不同。
在脑病学中,清热法的运用范围较广。凡发热性疾病除辨证用药外常可配合清热药物运用。其中清营凉血、清热解毒运用较多。
一、清气分热法
清气分热法,是针对气分热盛这一病机拟定的治法。
肺主气,肺气宣降,津液可散布于体表,下行于膀胱。故肺脏受邪,气与津液可受累而发生病变。阳明为水谷之海,是水谷、津液生化的源泉,邪犯阳明也必影响气与津液。所以,肺胃同属气分,而又关乎津液,故发生病变,多属气与津液为病。若寒邪传入阳明之经,自寒化热,或温邪上受首先犯肺,均可出现高热、汗出、烦渴、脉洪等气分热盛津伤证。热者寒之,热在气分,治宜辛寒。此时,津液已布,去热即可保津,用药总宜甘润。故本法常用辛寒的石膏、竹叶与清热生津的知母、芦根之类组合成方,取其辛以解肌,寒能清热,以达热去津回的目的,代表方为白虎汤。由于热邪易于伤津、耗气,故清气之方,每配益气生津的人参、麦冬、天花粉之属,如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即体现这种配伍法度。
按卫气营血辨证,此为治疗气分热盛的一个基本法则。临证之际根据证情,或与辛凉解表法同用,以清热透邪;或与清热凉血法合用,以气血两清;或与养阴增液法配合,以清热养阴。通过其余各法的相互配合,可扩大本法的应用范围。
虽气分包括太阳、阳明、少阳、太阴所属脏腑的病变,但本法仅就肺胃气分热盛津伤进行论治,未涉其他内容。
二、清营凉血法
清营凉血法,是针对热入营血这一病机拟定的治法。
心主血,属营。热传营分,可导致心、神、血、脉、舌各方面的病变,从而出现下述症状。①发热:以入夜尤甚为特征。邪初入营,可兼见口渴等气分症状,进一步深入营分则不渴。②神志异常:如心烦、躁扰、不寐、时有谵语等。时有谵语是神明为邪热所扰,欲乱而未乱的象征。③出现心、血、脉见证:如热扰于心,而心悸心慌;营阴受损,而唇焦舌燥,渴不引饮;血有外溢之势,而斑疹隐隐;营阴受损则脉细,心热鼓动则脉数。④舌质绛:叶天士《温热论》说:“再论其热传营,舌色必绛。绛,深红色也。”舌为心之苗窍,热入心营,阴津被灼,血涩血稠,有诸内必形诸外,故舌绛。根据“入营犹可透热转气”的治疗原则,热入营分,宜用甘寒、咸寒的犀角、生地黄、玄参、牡丹皮、丹参、大青叶、板蓝根等药,与辛凉宣透的金银花、连翘、竹叶之类组合成方,共呈清营泄热之效。代表方如清营汤。
配伍银、翘一类辛凉药物,有三种意义:①借其清热解毒之功,以消除致病之因,这是用本类药物的主要目的;②借其辛凉轻宣作用,因势利导以宣泄营热外透,体现透热转气之法;③热初传营,气热犹盛的气营两燔证候,可借此以清气分热邪,体现泄卫透营之法。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