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如是之屋(中国乡村自建房故事)
0.00     定价 ¥ 8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4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59858788
  • 作      者:
    作者:(美)林君翰//索尼·德瓦巴克图尼|责编:唐俊轩|译者:王晶晶
  • 出 版 社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05-01
收藏
编辑推荐

本书卖点

☆ 张永和作序推荐 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教授、麻省理工学院建筑系前系主任、国际著名建筑师和建筑教育家、普利兹克建筑奖评委张永和先生作序推荐!

☆ 4类乡村住宅,100多幅图片全方位呈现 本书展示了4类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乡村自建房——西北窑洞、南方木屋、福建土楼、云南香格里拉玻璃-钢结构住宅。书中有真实的照片、专业的建筑黑白轴测图、实地采访和文字记录,全方位讲述中国乡村自建房背后的故事。

☆ 扎根中国乡村十多年的港大建筑系教授 本书作者系香港大学建筑系教授、非营利研究和设计合作事务所“城村架构”创办者之一林君翰。作者深耕中国乡村建筑改造十余年,希望用自身的力量,为中国乡村提供更好的公共空间。

☆ 屡获殊荣的建筑师 林君翰与他扎根中国乡村的建筑实验室“城村架构”,一直致力中国乡村的桥梁、学校、医院和整个村落的灾后重建,完成近20个项目,包括湖南保靖昂洞基层慈善卫生院、四川巴中金台村重建项目、云南双河村公共图书馆与社区中心等。林君翰曾获芝加哥建筑双年展、《Dazeen》杂志*具社会责任感设计、世界*佳设计TOP10等多项国际大奖。

☆ “向乡村学习”的倡议书和思考录 本书真实记录了中国乡村居民的日常生活与建筑的关系,以及中国乡村住宅改造中实用且充满智慧的设计决策,这既是对建筑师的再教育,也为我们思考现代乡村生活模式和转型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编辑推荐

中国过去40多年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引发了一波乡村建设热潮,一些新的建筑材料和工艺方法出现,使得中国乡村建筑显现新的特点。在中国不断的城市化进程中,很多人都在谈论中国的城市,而两位作者看向的则是中国的乡村,他们不仅真实呈现了现代中国乡村建筑,更提倡“向乡村学习”。

作者并不认为这些“非正统”的自建房违背了中国传统建筑的规则,反而揭示出它们蕴含的建筑逻辑和建筑智慧,它们在适应时代和环境变化时所展现的合理性与优势;作者也并不纠结于一定要展现建筑的美,而是回归其实用性本质,对建筑师“是否过度设计”做出了思考。

 

本书通过实地考察、照片和图纸讲述房子的故事,通过讨论与采访了解建筑里的居住人和乡村建筑设计逻辑的故事,“房子”与“人”二者结合,传达出当下中国乡村建筑的设计智慧及其在传统中孕育的新变。

在乡村转型和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本书从乡村建筑的角度考察和记录,为农村转型的社会学实证研究结果提供了支持;而对传统建筑形式的如实呈现,细致记录时代发展和新生活的需求催生的变化,则是对中国农村转型的宏观叙事的一种视角启发和细节补充。这正是本书的价值所在。


展开
作者简介

林君翰,香港大学建筑系教授,创立了非营利研究和设计合作事务所“城村架构”,致力中国乡村的建筑设计工作,完成的多个获奖项目包括:湖南保靖昂洞基层慈善卫生院、四川巴中金台村重建项目、云南双河村公共图书馆与社区中心等。

索尼·德瓦巴克图尼,香港大学建筑系助理教授,研究集中在建筑解决文化、社会、政治和经济问题的能力。

王晶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翻译硕士,译著包括《二战全纪实:叛逆的帝国》《阳光终将闪耀:温哥华冬奥会主席约翰·福隆自述》等。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过去40多年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引发了一波乡村建设热潮,一些新的建筑材料和工艺方法出现,使得中国乡村建筑显现新的特点。在中国不断的城市化进程中,很多人都在谈论中国的城市,而两位作者看向的则是中国的乡村,他们不仅真实呈现了现代中国乡村建筑,更提倡“向乡村学习”。 作者并不认为这些“非正统”的自建房违背了中国传统建筑的规则,反而揭示出它们蕴含的建筑逻辑和建筑智慧,它们在适应时代和环境变化时所展现的合理性与优势;作者也并不纠结于一定要展现建筑的美,而是回归其实用性本质,对建筑师“是否过度设计”做出了思考。
展开
精彩书摘

建筑师的再教育

 

张永和

 

 

 

20世 纪 初 的 欧 洲 艺 术 家, 特 别 是 法 国 的 马 塞 尔· 杜 尚(Marcel Duchamp)发现了“现成品”或“拾得物”的世界,令人大开眼界。这些东西实属寻常,容易被常规艺术忽视,如瓶架、自行车和小便池等。

当然,平凡世界一直存在,我们便置身其中。但有时,艺术与建筑的熏陶令我们难见平凡。包括某些建筑师在内的一些人意识到了平凡所在,且于平凡中见不凡。建筑师伯纳德·鲁道夫斯基(Bernard Rudofsky)便是其中之一。1964年,他在《没有建筑师的建筑》(Architecture Without Architects)一书中表达了自己的观察。

于是我心生一问:除建筑师外,能否有人像鲁道夫斯基构建其主题那样写一本书来讲述“非正统建筑”?我觉得不可能,因为只有训练有素的双眼才能发现寻常房屋中的建筑意匠,其品质、创意与巧思。

《如是之屋》一书凝聚了林君翰和索尼·德瓦巴克图尼工作的点滴。两位在香港工作的建筑师完成了对中国乡村民居的建筑解读。每栋建筑的黑白轴测分析图以学术的语言诠释了非常规建筑,既没有干预自建者原本的想法,也没有投射设计的自我意识。房屋的命名构成分析的另一层次,赋予似乎自发形成的建筑以清晰的概念。诸如此类的实地研究构成对建筑思维的高强度检验,也可作为对建筑师的再教育。在本书中,林君翰和索尼把建筑师带回了乡村并提出了几个极为重要的问题:

我们难道没有过度设计吗?或者说,是为了设计而设计?我们是否囿于特定的语言、品味或思维方式?我们如何解放自己?如果作为建筑师,便不得不设计,那么是否存在不设计的设计?

 


展开
目录

1. 建筑师的再教育  张永和

2. 重访当代没有建筑师的建筑  林君翰

I. 窑洞

II. 木屋

III. 集合型住宅

IV. 季节性住宅

3. 故事,如是,如述  索尼·德瓦巴克图尼

4. 致谢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