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绿色丝绸之路--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绿色丝绸之路资源环境承载力国别评价与适应策略)
0.00     定价 ¥ 152.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030701770
  • 作      者:
    作者:封志明//李鹏//游珍|责编:石珺//李嘉佳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12-01
收藏
内容介绍
本书从区域概况和人口分布着手,介绍了地形起伏度与地形适宜性、温湿指数与气候适宜性、水文指数与水文适宜性、地被指数与地被适宜性、人居环境指数与人居环境适宜性,建立了一整套由分类到综合的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技术方法体系,从公里格网到国家和地区,定量揭示了绿色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人居环境适宜性与限制性及其地域特征。 本书可供从事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研究和区域发展与世界地理研究等主题的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和研究生等查阅参考。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绪论
  绿色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Suitability Assessment of Human Settlements,SAHS)隶属“绿色丝绸之路资源环境承载力国别评价与适应策略”(XDA20010200)研究课题,是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泛第三极环境变化与绿色丝绸之路建设”(简称“丝路环境”专项)下设课题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绿色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是一项兼具基础性、应用性的研究工作。本书是绿色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研究成果的综合反映和集成表达。本章将扼要阐明研究背景、科技专著内容和主要结论。
  1.1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
  1.1.1研究背景
  1.“一带一路”是实现区域协同发展与世界共同繁荣的国际合作平台
  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即“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实施,有助于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助于探索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经济治理模式,引领包容性的全球化新时代;有助于推动中国深化改革开放,建立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加快“一带一路”建设尤其是其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领域——绿色丝绸之路建设,有利于促进沿线各国经济繁荣与区域经济合作,加强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促进世界和平发展,这是一项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
  地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主要包括:中国经中亚、俄罗斯至欧洲;中国经中亚、西亚至波斯湾、地中海;中国至东南亚、南亚、印度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主要包括: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欧洲;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南太平洋。绿色丝绸之路覆盖亚洲、欧洲及非洲部分地区,涉及蒙俄、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中东、中东欧与中国七个国家和地区,共65个国家,包括两个疆域大国(俄罗斯与中国)与两个人口大国(中国与印度),也包括柬埔寨、老挝、缅甸、孟加拉国、不丹、尼泊尔与阿富汗等一系列*不发达国家,形成亚洲唯一一条*不发达国家带(李鹏等,2021)。这些国家自然地理条件、资源环境基础与社会经济发展大相径庭。
  2.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是科学认识绿色丝绸之路沿线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基础环节与基本前提“绿色丝绸之路资源环境承载力国别评价与适应策略”研究旨在科学认识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及其超载风险以把握其“底线”,客观评价不同国家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适宜性和限制性以摸清其“上限”。资源环境承载力关乎资源环境“*大负荷”这一基本科学命题(封志明等,2017;封志明和李鹏,2018)。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从动态评价到监测预警、从分类到综合,正由单一资源环境约束发展到人类的资源环境占用综合评价,亟待突破承载阈值界定与参数率定等关键技术,从分类到综合,发展一套系统化和数字化的评价方法与技术体系,其中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与适宜性分区是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基础和前提。
  推进绿色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打造绿色丝绸之路,必须重视并积极开展绿色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资源–生态–环境承载力的基础评价与综合评价研究。其中,科学认识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及其超载风险,是打造绿色丝绸之路的重要科学基础;客观评价不同国家资源环境承载力适宜性与限制性,是推进“六廊六路”国别建设的重要基础保障;厘清绿色丝绸之路沿线各国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关系,提出国别适应策略与政策建议,可为绿色丝绸之路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1.1.2研究目的
  开展绿色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是“一带一路”倡议建设的重要研究主题之一。“绿色丝绸之路资源环境承载力国别评价与适应策略”研究课题的科学意义:研究提出资源环境承载力阈值界定与参数率定的方法,发展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的方法论;研究发展资源环境承载力分类评价与综合评价技术,深化资源环境承载力区域综合集成研究;研究建立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系统集成的数字化与空间化技术方法,推进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规范化和系统化。
  绿色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是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的基础性工作,旨在掌握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资源环境基础“底线”。绿色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人居环境综合评价与适宜性分区,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适应性评价与适应性分等、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水资源承载力限制性评价与限制性分类、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土地资源承载力限制性评价与限制性分类、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生态承载力限制性评价与限制性分类,以及沿线国家和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与警示性分级,共同组成了本课题的重要研究内容(图1-1)。其中,人居环境适宜性分区是限制性分类、适应性分等、警示性分级的前提。
  课题遵循“总—分—综”的基本原则,分解为如下3项研究任务:子课题1和子课题2从水资源承载力、土地资源承载力和生态环境承载力等主要资源环境类别入手,开展资源环境承载力分类评价,以揭示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力限制性与国别差异,为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提供支持。子课题3主要开展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评价与适宜性分区研究,为整个课题研究奠定基础。该子课题从分类到综合,开展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集成资源环境承载力区域综合评价与系统,既承担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任务,又承担系统集成与成果集成角色。
  1.1.3研究目标
  “绿色丝绸之路资源环境承载力国别评价与适应策略”总目标是面向绿色丝绸之路建设的重大国家战略需求,科学认识绿色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承载阈值与超载风险,定量揭示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水资源承载力、土地资源承载力和生态承载力及其国别差异。研究提出重要地区和重点国家的资源环境承载力适应策略与技术路径,为国家更好地落实“一带一路”倡议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绿色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评价与适宜性分区的研究目标是在绿色丝绸之路重要地区和重点国家资源环境承载力基础考察的基础上建立沿线国家和地区从分类到综合的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专题数据库,完成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与适宜性分区,定量揭示绿色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人居环境的自然适宜性与限制性及其区域特征。
  1.2研究思路与技术方法
  1.2.1研究思路
  课题“绿色丝绸之路资源环境承载力国别评价与适应策略”以绿色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基础调查与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为研究基础,遵循“纵向分解—横向综合—系统集成”的递进式技术路线,由基础调查到适宜性分区,由分类评价到限制性分类,由综合评价到警示性分级,由系统集成到国别应用,递次完成沿线国家和地区“适宜性分区—限制性分类—适应性分等—警示性分级”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国别评价与对比研究。该课题的技术路线如图1-2所示。
  绿色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以公里格网为基础,以国家或地区为基本研究单元,遵循“由分类到综合、再由综合到分析,由定性到定量、再由定量到定性”的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基于人居环境地形适宜性、气候适宜性、水文适宜性、地被适宜性评价,建立人居环境指数模型,逐步完成绿色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人居环境适宜性综合评价与适宜性分区(适宜/临界/不适宜),以定量揭示绿色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与限制性。本书有关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的研究框架与技术流程如图1-3所示。
  所谓“由分类到综合”是在地形(平地比例、相对高差、海拔)、气候(气温与相对湿度)、水文(降水与地表水分指数)与地被(归一化植被指数与土地覆被类型),在分类完成地形适宜性评价与适宜性分区、气候适宜性评价与适宜性分区、水文适宜性评价与适宜性分区,以及地被适宜性评价与适宜性分区的基础上,通过构建人居环境指数(HSI)与适宜性/限制性因子组合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人居环境适宜性综合评价与适宜性综合分区。“由综合到分析”是指在完成人居环境适宜性综合评价与综合分区的基础上,开展人居环境适宜性与限制性类型分析以及分区统计分析。
  所谓“由定性到定量”是指基于地形起伏度、温湿指数、水文指数(即地表水丰缺指数)、地被指数与人居环境指数,分别完成地形适宜性评价、气候适宜性评价、水文适宜性评价、地被适宜性评价与人居环境适宜性综合评价。通过定性到定量,把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和土地利用对人口分布、人类生存与发展,以及人居环境的适宜与限制程度定量化。“由定量到定性”是指在完成指数计算与适宜性定量评价的基础上,基于人居环境指数适宜性/限制性因子类型和因子数量进行适宜性与限制性分区分析。其中,单因素适宜性分区是根据相应指数与人口分布的相关性划分为五种类型,即不适宜、临界适宜、一般适宜、比较适宜与高度适宜。适宜性综合分区是在利用人居环境指数完成人居环境不适宜、临界适宜与适宜三种类型的基础上,基于人居环境指数适宜性/限制性因子类型和因子数量对三种类型再分别细分为永久不适宜区与条件不适宜区、限制性临界区与适宜性临界区,以及一般适宜区、比较适宜区与高度适宜区,共7个亚类。
展开
目录
目录

前言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 3 
1.1.1 研究背景 3 
1.1.2 研究目的 4 
1.1.3 研究目标 5 
1.2 研究思路与技术方法 6 
1.2.1 研究思路 6 
1.2.2 技术方法 8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10 
1.4 基本认识与主要结论 10 
1.4.1 区域土地特征与人口分布格局 11 
1.4.2 地形起伏度与地形适宜性 11 
1.4.3 温湿指数与气候适宜性 12 
1.4.4 水文指数与水文适宜性 13 
1.4.5 地被指数与地被适宜性 14 
1.4.6 人居环境指数与人居环境适宜性 15
第2章 区域自然地理与社会经济概况 17 
2.1 区域概况 19 
2.2 蒙俄地区 22 
2.3 东南亚地区 26 
2.4 南亚地区 29 
2.5 中亚地区 32 
2.6 西亚中东地区 36 
2.7 中东欧地区 39
第3章 人口集疏特征与地域分布格局 43 
3.1 人口数据来源与处理 45 
3.1.1 数据来源 45 
3.1.2 数据处理 47 
3.2 沿线国家和地区人口分布的时空格局特征 48 
3.2.1 基于统计数据的沿线国家和地区人口时间变化 48 
3.2.2 基于栅格数据的沿线国家和地区人口分布格局 49 
3.3 人口分布的空间集疏特征 51 
3.3.1 研究方法 51 
3.3.2 基于基尼系数的空间集疏变化 51 
3.4 人口分布的地域集疏格局 53 
3.4.1 研究方法 53 
3.4.2 基于人口集聚度的地域集疏格局 53 
3.5 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城市化国别差异 60 
3.5.1 人口城市化水平及其国家差异 60 
3.5.2 沿线国家和地区大城市的分布 62
第4章 地形起伏度与地形适宜性 65 
4.1 地形起伏度的概念与计算 67 
4.1.1 基本概念与计算公式 67 
4.1.2 数据来源与数据处理 68 
4.1.3 地形起伏度提取方法 70 
4.2 地形起伏度的统计特征与分布规律 70 
4.2.1 地形起伏度的地理基础分析 70 
4.2.2 地形起伏度的地域统计特征 73 
4.2.3 地形起伏度的空间变化规律 75 
4.3 基于地形起伏度的地形适宜性评价 77 
4.3.1 地形起伏度与人口分布的相关性 78 
4.3.2 人居环境地形适宜性评价与适宜性分区标准 80 
4.4 基于地形起伏度的人居环境地形适宜性分区 81 
4.4.1 地形高度适宜地区:占地近2/5,相应人口超3/5 83 
4.4.2 地形比较适宜地区:占地1/3强,相应人口超1/4 84 
4.4.3 地形一般适宜地区:占地不到1/5,相应人口总量不到1/10 85 
4.4.4 地形临界适宜地区:占地不到5%,相应人口不足1% 86 
4.4.5 地形不适宜地区:占地不到4%,相应人口不足1‰ 87 
第5章 温湿指数与气候适宜性 89 
5.1 温湿指数的概念与计算 91 
5.1.1 基本概念与计算公式 91 
5.1.2 数据来源与数据处理 92 
5.2 温湿指数的统计特征与分布规律 94 
5.2.1 温湿指数的气候要素分析 94 
5.2.2 温湿指数的地域特征 96 
5.2.3 温湿指数的空间变化规律 98 
5.3 基于温湿指数的气候适宜性评价 100 
5.3.1 温湿指数与人口分布的相关性 100 
5.3.2 人居环境气候适宜性评价与适宜性分区标准 102 
5.4 基于温湿指数的人居环境气候适宜性分区 103 
5.4.1 气候高度适宜地区:占地不足1/5,相应人口超1/3 105 
5.4.2 气候比较适宜地区:占地约1/10,相应人口占比近1/3 106 
5.4.3 气候一般适宜地区:占地超过1/5,相应人口近1/4 107 
5.4.4 气候临界适宜地区:占地不到1/5,相应人口不足1/10 108 
5.4.5 气候不适宜地区:占地约3/10,相应人口不足1/500 109 
第6章 水文指数与水文适宜性 111 
6.1 水文指数的概念与计算 113 
6.1.1 基本概念与计算公式 113 
6.1.2 数据来源与数据处理 113 
6.2 水文指数的统计与分布规律 114 
6.2.1 水文指数的地理基础分析 114 
6.2.2 水文指数的地域统计特征 117 
6.2.3 水文指数的空间变化规律 120 
6.3 基于水文指数的水文适宜性评价 122 
6.3.1 水文指数与人口分布的相关性 123 
6.3.2 人居环境水文适宜性评价与适宜性分区标准 125 
6.4 基于水文指数的人居环境水文适宜性分区 126 
6.4.1 水文高度适宜地区:占地近1/4,相应人口超2/5 128 
6.4.2 水文比较适宜地区:占地超过1/5,相应人口近1/4 129 
6.4.3 水文一般适宜地区:占地近1/4,相应人口近1/4 130 
6.4.4 水文临界适宜地区:占地约为10%,相应人口约占7% 132 
6.4.5 水文不适宜地区:占地约为1/5,相应人口不足2% 133 
第7章 地被指数与地被适宜性 135 
7.1 地被指数的概念与计算 137 
7.1.1 基本概念与计算公式 137 
7.1.2 数据来源与数据处理 138 
7.2 地被指数的统计与分布规律 138 
7.2.1 地被指数的地理基础分析 138 
7.2.2 地被指数的空间变化规律 143 
7.3 基于地被指数的地被适宜性评价 145 
7.3.1 地被指数与人口分布的相关性 146 
7.3.2 地被指数与人口空间分布规律 149 
7.3.3 人居环境地被适宜性评价与适宜性分区标准 153 
7.4 基于地被指数的人居环境地被适宜性分区 154 
7.4.1 地被高度适宜地区:占地超过1/7,相应人口占比超过1/2 156 
7.4.2 地被比较适宜地区:占地近1/6,相应人口不到1/5 157 
7.4.3 地被一般适宜地区:占地近1/4,相应人口约为1/7 158 
7.4.4 地被临界适宜地区:占地超过1/6,相应人口不足1/10 159 
7.4.5 地被不适宜地区:占地超1/4,相应人口占比不足3% 160 
第8章 人居环境综合评价与适宜性分区 161 
8.1 人居环境指数模型构建 164 
8.1.1 地形起伏度(RDLS)标准化 164 
8.1.2 温湿指数(THI)标准化 166 
8.1.3 水文指数即地表水丰缺指数(LSWAI)标准化 166 
8.1.4 地被指数(LCI)标准化 167 
8.1.5 人居环境指数(HSI) 167 
8.2 基于人居环境指数的人居环境适宜性综合评价 168 
8.2.1 基于人居环境指数表征的自然适宜性与限制性空间特征 168 
8.2.2 人居环境指数与人口–土地分布的相关性分析 170 
8.2.3 基于指数与因子判别的人居环境适宜性分类框架 173 
8.2.4 人居环境适宜性分区的分类划分标准 174 
8.3 基于人居环境指数的人居环境适宜性综合分区 179 
8.3.1 人居环境不适宜地区(NSA)的限制性 181 
8.3.2 人居环境临界适宜地区(CSA)的适宜性与限制性 187 
8.3.3 人居环境适宜地区(SA)的适宜性 193 
8.4 小结 200 
参考文献 203 
图目录
图1-1 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与“丝路环境”专项课题“绿色丝绸之路资源环境承载力国别评价与适应策略”的逻辑关系示意图 5 
图1-2 “丝路环境”专项下设课题“绿色丝绸之路资源环境承载力国别评价与适应策略”总体布局 7 
图1-3 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的研究框架与技术流程 8 
图2-1 绿色丝绸之路沿线所涉及的国家和地区 20
图2-2 基于ASTERGDEM的蒙俄地区地形图(1km×1km) 23
图2-3 蒙俄地区2017年土地覆被类型(1km×1km) 24
图2-4 蒙俄地区2015年基于LandScan的人口密度分布图(1km×1km) 25
图2-5 蒙俄地区2000~2018年GDP变化趋势图 26
图2-6 基于ASTER GDEM的东南亚地区地形图(1km×1km) 27
图2-7 东南亚地区2017年土地覆被类型(1km×1km) 27
图2-8 东南亚地区2015年基于LandScan的人口密度分布图(1km×1km) 28
图2-9 东南亚地区2000~2018年GDP变化趋势图 29
图2-10 基于ASTER GDEM的南亚地区地形图(1km×1km) 30
图2-11 南亚地区2017年土地覆被类型(1km×1km) 31
图2-12 南亚地区2015年基于LandScan的人口密度分布图(1km×1km) 31
图2-13 南亚地区2000~2018年GDP变化趋势图 32
图2-14 基于ASTER GDEM的中亚地区地形图(1km×1km) 33
图2-15 中亚地区2017年土地覆被类型(1km×1km) 34
图2-16 中亚地区2015年基于LandScan的人口密度分布图(1km×1km) 35
图2-17 中亚地区2000~2018年GDP变化趋势图 35
图2-18 基于ASTER GDEM的西亚中东地形图(1km×1km) 36
图2-19 西亚中东地区2017年土地覆被类型(1km×1km) 37
图2-20 西亚中东地区2015年基于LandScan的人口密度分布图(1km×1km) 38
图2-21 西亚中东地区2000~2018年GDP变化趋势图 39
图2-22 基于ASTER GDEM的中东欧地区地形图(1km×1km) 40
图2-23 中东欧地区2017年土地覆被类型(1km×1km) 41 
图2-24 中东欧地区2015年基于LandScan的人口密度分布图(1km×1km) 41
图2-25 中东欧地区2000~2018年 GDP变化趋势图 42
图3-1 沿线国家和地区1960~2018年人口总量及占世界人口比例 48
图3-2 沿线国家2015年人口总量分布图 49
图3-3 沿线国家和地区2015年公里格网人口密度分布图 50
图3-4 沿线国家和地区2015年公里格网特征人口密度值空间分布 50
图3-5 沿线国家和地区2015年土地–人口洛伦兹曲线 52
图3-6 沿线国家和地区及各大分区2015年土地–人口基尼系数 53
图3-7 沿线国家和地区二级行政单元的人口集聚度分布图 58
图3-8 沿线国家和地区人口城市化率 61
图3-9 沿线国家和地区大城市空间分布 62
图4-1 沿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