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虞山医派研究总述
第一节 历史人文视域下之虞山医派
一、缘于虞山藏书文化,仲景之说刊刻传播
二、不拘伤寒知常达变,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三、医派交流遍及四海,医者游历启促学术
四、儒医相通风气盛行,经典传承民间土壤
五、秉承精诚合一思想,仁术济人孜孜以求
第二节 虞山医派对仲景之说北学南移的学术贡献
一、孜孜“活人之书”,传承仲景思想莫善于此
二、寒温互补知常达变,仲景活法临机制化
三、承于仲景阳明热化,首创脾阴启创温病之说
四、继承仲景杂病思想,内外复法相得益彰
五、创新仲景血证理论,临证另辟治血要法
六、秉承仲景药食同源,善用食疗巧愈顽疾
第三节 虞山医派先贤思想的传承发展脉络刍议
一、缪希雍时地议理论开辟虞山医派温病理论之先河
二、缪希雍脾胃思想对周本善胃气学说的影响
三、缪希雍内虚暗风说对方仁渊中风非风说的影响
四、方仁渊秋燥夹湿说对喻嘉言秋燥论思想的发展
五、柯韵伯寒温一体论对金兰升伤寒温病同源思想的启示
六、柯韵伯方证学说对赵鸣芳经方运用思路的影响
七、裴雁宾启迪江育仁“脾贵在运而不在补”的儿科思想
八、余听鸿食疗思想对陶君仁药食同源治疑难病的影响
九、陶君仁复法合方膏方思想对邵亨元妇科膏方运用的影响
第四节 虞山医派先贤理论古法吾用举隅
一、缪希雍
二、喻嘉言
三、柯韵伯
四、陶君仁
第五节 虞山医派学术传承发展路径探索
一、临床调查研究,传承虞医薪火
二、影像抢救保存,记录医派思想
三、加强医派教育,培养术德合一
四、以文旅为契机,促治未病建设
第二章 虞山医派代表医家
第一节 赵开美
一、江南虞山,藏书典蔚然成风
二、苦心校刻,经典古籍得流传
三、翻刻无异,赵本伤寒流医林
第二节 缪希雍
一、脾胃为本,溯因当求之中土
二、气血为宗,因证互异精别之
三、真中类中,用药有异须辨别
四、活学仲景,伤寒当须时地议
五、治痢止泻,守正创新七法施
六、疏注药物,本草之书启后世
七、用药得法,因病择时疗效彰
八、炮炙精当,匠心慧手妙药效
第三节 喻嘉言
一、敢破敢立,三纲鼎立引争鸣
二、分类温病,救阴存津有良效
三、别出机杼,中医理论添新法
四、中土为先,内伤疑难从脾论
五、重视食疗,药食相参治杂病
六、妙用甘寒,养阴护胃治杂症
七、规范医案,倡导议病式思想
八、细究深凿,挽误诊误治之危
九、融德于医,誉满杏林明医德
第四节 柯韵伯
一、重编伤寒,独出机杼辨明旨
二、因症合脉,方证相应不拘病
三、六经辨证,妙析精微明至理
四、风寒辨惑,相因为患驳三纲
五、温病指归,阳明为成温之薮
六、制方有七,博古通今寻规律
七、谨守脉证,医不执方明理法
第五节 钱天来
一、医学溯源,博古通今集大成
二、活于辨证,斟酌立义理分明
三、深诣易道,取象比类释医理
四、伏邪温疫,详研清解热邪法
五、表里缓急,先后治则须明辨
六、厥有寒热,诸方药和厥逆除
第六节 曹仁伯
一、异病同治,寒热虚实辨腹胀
二、法于东垣,杂病可从脾胃治
三、久病入络,须配伍通络活血
四、“曲线救国”,肺病可从膀胱治
五、防治烟毒,戒烟丸利国利民
第七节 余听鸿
一、内外兼修,力破门户开先河
二、忠于仲景,注释传承柯琴论
三、调肝脾肾,消胀除满分虚实
四、治痿两端,分清干湿疗效彰
五、效用吐法,顺达郁结意义多
六、药食同源,善用食疗愈顽疾
七、大医厚德,精诚至善挽苍生
第八节 金兰升
一、痞散为臌,病证进退细推详
二、承柳师说,善用清透解伏邪
三、宅心仁厚,悬壶济世救贫厄
四、笔耕不辍,著述等身多散佚
第九节 方仁渊
一、治学有方,修身明德学有识
二、时气流行,善察节令佐辨治
三、中风非风,本气自耗内伤病
四、温病误汗,谆谆诲诫存营阴
五、阐释膜原,祛痰行水以治疟
六、论治烟痢,扶脾肾兼攻邪气
七、产后慎辨,不独补法慎实变
八、谨察阴阳,阳虚易治阴难调
第十节 陶君仁
一、肝生百病,杂病善从柔肝论治
二、反复临证,异病同治辨病机
三、辨证外治,内外合治并齐驱
四、知常达变,善用生药起效速
五、量辨思想,剂量多变不拘泥
六、继承创新,序贯给药稳疗效
七、膏方辨证,但须重视先后天
八、经时合方,时方可仿经方法
九、衷中参西,推崇盐山寿甫说
十、阴阳互法,相反相成治疑难
十一、治法灵活,制剂药径皆多样
十二、补法考究,善用血肉有情品
十三、搜剔风湿,擅用虫类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