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肾主骨藏象理论与实践(精)
0.00     定价 ¥ 15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117350037
  • 作      者:
    编者:王拥军|责编:李雅楠//李丽
  • 出 版 社 :
    人民卫生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06-01
收藏
编辑推荐

本书借助现代生命科学、现代医学以及多学科理论知与技术方法,探讨中医“肾主骨”理论的科学本质,丰富和发展了中医理论内涵。论述内容从古至今,从宏观至微观、从理论到实践,重于实用,突出重点。

展开
作者简介

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重点学科(中医骨伤科学)学科带头人,国家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项目(中医“肾主骨”研究)负责人。先后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41项,包括国家“97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重大项目。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以“肾主骨”理论诞生、发展、丰富、创新为主轴线,理论联系实践,系统诠释了中医“肾主骨”的理论内涵,在现代科学基础阐释中,从复杂系统论、表型组学的角度,结合系统生物学、遗传流行病学、分子细胞学、大数据科学、人工智能等对“肾骨系统”“肾脑骨系统”的生理特点、病理机制和临床转化进行跨尺度分析和整体阐释。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肾主骨”理论的源流及内涵外延 /1

第一节 “肾主骨”理论的学术源流 /1

一、 秦汉时期—“肾主骨”理论的形成 /1

二、 晋隋唐时期—“肾主骨”理论的发展 /5

三、 宋金元时期—“肾主骨”理论的繁盛 /7

四、 明清时期—“肾主骨”理论的创新 /9

五、 民国近代—“肾主骨”理论的中西汇通 /13

六、 现代时期—“肾主骨”理论的升华 /14

第二节 “肾主骨”理论的概念和内涵 /21

一、 “肾主骨”理论的概念 /21

(一) 中医学“肾系统”的范畴 /21

(二) 中医学“骨系统”的范畴 /22

(三) 中医学“肾主骨”的范畴 /23

二、 “肾主骨”理论的内涵 /23

(一) 肾藏精为骨发生和形成的基础 /23

(二) 肾与骨通过经络相联 /24

(三) 肾之功能对骨发育具有促进作用 /24

(四) 外合之骨体现肾的功能盛衰 /25

三、 “肾主骨”理论的外延 /25

(一) 骨与其他形体相关 /25

(二) 骨与精、气、血、津液相关 /29

第三节 “肾主骨”理论与藏象学说 /30

一、 “肾主骨”理论与五脏相关 /30

(一) “肾主骨”与藏象学说 /30

(二) “肾主骨”与“肝主筋” /33

(三) “肾主骨”与“肺主气” /34

(四) “肾主骨”与“心主脉” /34

(五) “肾主骨”与“脾主肉” /35

二、 “肾主骨”理论与奇恒之腑 /36

(一) 中医“脑”腑 /36

(二) 中医“髓”腑 /38

(三) 中医“骨”腑 /39

“肾主骨”藏象理论与实践

(四) 中医“脉”腑 /39

(五) 中医“胆”腑 /40

(六) 中医“女子胞”腑 /41

(七) 奇恒之腑理论现代研究 /42

第二章 “肾主骨”理论与肾藏象理论体系 /46

第一节 “肾主骨”理论与肾藏象理论 /46

一、 中医“肾”的内涵 /46

(一) “肾”的发生学 /46

(二) “肾”的主要生理功能 /47

(三) “肾”的现代科学内涵 /50

二、 肾藏象的相关概念 /54

(一) “肾藏精”理论与肾精 /54

(二) “肾藏精”理论与肾气 /56

(三) “肾藏精”理论与肾阴 /58

(四) “肾藏精”理论与肾阳 /59

第二节 “肾藏精主骨”理论与肾藏象理论 /60

一、 “肾藏精主骨”理论与“肾主生殖” /61

(一) “肾主生殖”理论的发生和发展 /61

(二) “肾主生殖”对“肾藏精主骨”理论的促进 /62

二、 “肾藏精主骨”理论与“肾主水” /62

(一) “肾主水”理论的发生和发展 /62

(二) “肾主水”对“肾藏精主骨”理论的促进 /63

三、 “肾藏精主骨”理论与“肾主纳气” /64

(一) “肾主纳气”理论的发生和发展 /64

(二) “肾主纳气”对“肾藏精主骨”理论的促进 /65

四、 中医“肾藏精主骨”生理表型与“齿为肾之标” /65

(一) “齿为肾之标”理论的发生和发展 /65

(二) “齿为肾之标”对“肾藏精主骨”理论的促进 /65

(三) “齿为肾之标”对“肾藏精主骨”临床实践的指导 /66

五、 中医“肾藏精主骨”生理表型与“肾之华在发” /67

(一) “肾之华在发”理论的发生和发展 /67

(二) “肾之华在发”对“肾藏精主骨”理论的促进 /67

(三) “肾之华在发”对“肾藏精主骨”临床实践的指导 /68

六、 中医“肾藏精主骨”生理表型与“肾开窍于耳” /68

(一) “肾开窍于耳”理论的发生和发展 /68

(二) “肾开窍于耳”对“肾藏精主骨”理论的促进 /69

(三) “肾开窍于耳”对“肾藏精主骨”临床实践的指导 /69

七、 中医“肾藏精主骨”生理表型与“肾在液为唾” /69

(一) “肾在液为唾”理论的发生和发展 /69

(二) “肾在液为唾”对“肾藏精主骨”理论的促进 /70

(三) “肾在液为唾”对“肾藏精主骨”临床实践的指导 /70

八、 中医“肾藏精主骨”生理表型与“肾在志为恐” /71

(一) “肾在志为恐”理论的发生和发展 /71

(二) “肾在志为恐”对“肾藏精主骨”理论的促进 /71

(三) “肾在志为恐”对“肾藏精主骨”临床实践的指导 /72

九、 中医“肾藏精主骨”生理表型与“肾主二便” /72

(一) “肾主二便”理论的发生和发展 /72

(二) “肾主二便”对“肾藏精主骨”理论的促进 /73

(三) “肾主二便”对“肾藏精主骨”临床实践的指导 /74

十、 中医“肾藏精主骨”生理表型与足少阴肾经 /74

(一) 足少阴肾经的循行和功能 /74

(二) 足少阴肾经对“肾藏精主骨”理论的完善 /74

(三) 足少阴肾经对“肾藏精主骨”临床实践的指导 /75

十一、 中医“肾藏精主骨”生理表型与“肾应冬” /75

(一) “肾应冬”理论与肾的生理特点 /75

(二) “肾应冬”对“肾藏精主骨”理论的完善 /76

(三) “肾应冬”理论对“肾藏精主骨”临床实践的指导 /77

第三章 “肾主骨”理论指导临床应用研究 /79

第一节 “肾主骨”理论指导下的辨证论治 /79

一、 “肾主骨”理论与八纲辨证 /79

二、 “肾主骨”理论与脏腑辨证 /80

三、 “肾主骨”理论与六经辨证 /81

四、 “肾主骨”理论与气血辨证 /82

五、 “肾主骨”理论与三焦辨证 /83

第二节 “肾主骨”理论指导的“从肾论治” /84

一、 “肾主骨”理论与“从肾论治”法则 /84

(一) “肾主骨”理论的临床应用与发展 /84

(二) “从肾论治”重要治法—滋肾阴法、温肾阳法 /85

二、 “肾主骨”理论与POP 的临床研究 /85

三、 “肾主骨”理论与POP 的机制研究 /90

四、 “肾主骨”理论与骨肉相亲、脾肾同治 /94

(一) “骨肉相亲”“脾肾同治”理论的形成 /94

(二) “骨肉相亲”“脾肾同治”理论的临床研究 /95

(三) “骨肉相亲”“脾肾同治”理论的基础研究 /96

(四) 思考与展望 /99

五、 “肾主骨”理论与肝肾同源、筋骨同治 /100

(一) “肾主骨”理论与肝肾同源、筋骨同治的相互关系 /100

(二) “肾主骨”与肝肾同源、筋骨同治理论防治慢性筋骨病的临床研究 /100

(三) “肾主骨”与肝肾同源、筋骨同治理论防治慢性筋骨病的基础研究 /102

(四) 思考与展望 /102

第三节 “肾主骨”理论与骨科疾病辨证论治 /102

一、 “肾主骨”理论与骨之发育迟缓 /102

(一) 小儿脑瘫 /103

(二) 软骨发育不全 /104

二、 “肾主骨”理论与骨之发育异常 /107

(一) 脊柱侧弯 /107

(二) 佝偻病 /112

(三) 成骨不全症 /114

三、 “肾主骨”理论与骨代谢异常 /118

(一) 骨痿(骨弱):骨质疏松症 /118

(二) 骨痿(骨弱):肾性骨病 /125

四、 “肾主骨”理论与骨之恶性变化 /128

(一) 骨枯(骨消):多发性骨髓瘤 /128

(二) 骨枯(骨消):乳腺癌骨转移 /132

(三) 骨枯(骨消):内分泌骨病 /135

(四) 骨枯(骨消):炎性骨病 /137

第四节 “肾主骨”理论与POP 三级预防模式 /145

一、 “肾主骨”理论指导POP 三级预防模式建立 /145

二、 “调和肾阴、肾阳”与POP 的治疗模式 /147

(一) 试验方案 /148

(二) 试验结果 /150

(三) 试验讨论 /152

(四) 试验结果 /153

第五节 “肾主骨”理论指导下临床疗效评价 /154

一、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疗效评价方法 /154

二、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疗效评价讨论 /161

第四章 “肾主骨”理论指导临床辨证用药 /164

第一节 “肾主骨”理论指导下“补肾”类方剂研究/164

一、 临床“补肾”类方剂概述 /164

二、 临床常用“补肾”类方剂 /166

(一) 左归丸 /166

(二) 右归丸 /166

(三) 六味地黄丸 /167

(四) 金匮肾气丸 /168

(五) 二仙汤 /169

(六) 二至丸 /170

(七) 青娥丸 /171

(八) 大补阴丸 /172

(九) 菟丝子丸 /172

(十) 一贯煎 /173

(十一) 地黄饮子 /174

(十二) 温肾通痹方 /175

(十三) 益肾通痹方 /176

第二节 “肾主骨”理论与“调和肾阴、肾阳”治疗原则 /176

一、 “肾主骨”理论与“调和肾阴、肾阳” /176

二、 “调和肾阴、肾阳”的处方用药 /177

(一) 补肾填精壮骨类:补肾填精方 /177

(二) 温肾助阳强骨类:温肾阳方 /178

(三) 滋肾养阴健骨类:滋肾阴方 /179

三、 “肾主骨”理论与“调和肾阴、肾阳” /180

(一) “调和肾阴、肾阳”防治POP 的动态调控规律研究 /180

(二) “调和肾阴、肾阳”治疗POP 的临床药效机制研究 /180

第三节 “肾主骨”理论与“调和气血”治疗原则/181

一、 “肾主骨”理论与“调和气血” /182

(一) “调和气血”的临床指导价值 /182

(二) 椎间盘退行性疾病与气血失和 /183

(三) 骨质疏松症与气血失和 /183

(四) 骨性关节炎与气血失和 /183

(五) 股骨头坏死与气血失和 /183

(六) 外伤性骨折与气血失和 /183

二、 “调和气血”的处方用药 /184

(一) 圣愈汤 /184

(二) 咽痹方 /186

(三) 脉痹方 /187

(四) 筋痹方 /188

(五) 痉痹方 /189

(六) 痿痹方 /190

第四节 “肾主骨”理论与补肾填精法的药理机制 /191

一、 对去卵巢骨质疏松动物模型的影响 /191

二、 对OPG 基因敲除骨质疏松小鼠的影响 /192

第五节 温肾阳方、滋肾阴方网络药理学研究 /192

一、 补肾中药与维生素D 代谢网络关联分析 /193

二、 温肾阳方、滋肾阴方系统药理学分析 /193

第五章 “肾主骨”理论指导应用基础研究 /201

第一节 中医“肾主骨”的科学内涵概述 /201

一、 解剖肾与骨的关系 /201

二、 内分泌激素与“肾主骨” /204

三、 维生素D 与“肾主骨” /206

(一) 维生素D 及维生素D 内分泌系统 /206

(二) 维生素D 对成骨细胞、破骨细胞的作用 /207

(三) 维生素D 缺乏对骨的影响 /208

(四) 维生素D 与“肾主骨”的关系 /208

四、 Klotho 与“肾主骨” /209

(一) Klotho 的生物学特征 /209

(二) Klotho 与“肾主骨”的关系 /211

五、 钙磷代谢与“肾主骨” /212

(一) 钙磷代谢 /212

(二) 钙磷代谢与“肾主骨”的关系 /214

六、 微量元素与“肾主骨” /215

七、 调控因子与“肾主骨” /217

(一) 补肾中药治疗骨疾病的调控机制 /217

(二) 肾主骨的潜在调控因子 /220

(三) 功能肾“主骨”的新型调控靶标 /220

第二节 “肾主骨”理论与骨髓干细胞 /222

一、 间充质干细胞 /223

(一) “肾主骨”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的关系 /223

(二) “肾主骨”理论与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相关研究 /223

二、 造血干细胞 /226

(一) “肾藏精主骨”理论与造血干细胞的关系 /226

(二) 骨对造血干细胞功能的影响 /227

三、 脂肪干细胞 /228

(一) “肾主骨”与脂肪干细胞(ADSCs)的关系 /228

(二) “肾主骨”理论与脂肪干细胞分化的相关研究 /228

四、 胚胎干细胞 /229

(一) 拟胚体分化体系 /230

(二) 共培养体系 /230

(三) 单层细胞诱导法 /230

(四) 化学物质诱导法 /230

五、 骨骼肌间充质干细胞 /231

六、 滑膜间充质干细胞 /231

七、 围产期组织间充质干细胞 /232

第三节 “肾主骨”理论与骨组织细胞 /233

一、 成骨细胞 /233

二、 破骨细胞 /235

三、 骨细胞 /237

四、 软骨细胞 /238

第四节 “肾主骨”与骨代谢疾病 /239

一、 “肾主骨”理论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239

二、 “肾主骨”理论与骨硬化病 /242

三、 “肾主骨”理论与肾性骨病 /243

四、 “肾主骨”理论与骨关节炎 /245

五、 “肾主骨”理论与类风湿关节炎 /246

六、 “肾主骨”理论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247

七、 “肾主骨”理论与老年性痴呆 /248

八、 “肾主骨”理论与系统性红斑狼疮 /249

九、 “肾主骨”理论与干燥综合征 /250

第六章 从“肾主骨”理论到“肾骨系统”理论 /254

第一节 “肾骨系统”理论是“肾主骨”理论的发展/254

第二节 “肾骨系统”理论指导下肾脏对骨骼的调节 /256

一、 钙磷代谢与骨代谢 /256

(一) 钙稳态调控机制 /256

(二) 磷稳态调控机制 /258

二、 电解质和微量元素 /258

(一) 电解质 /258

(二) 微量元素 /259

三、 促红细胞生成素 /260

四、 骨形态发生蛋白7 /261

第三节 “肾骨系统”理论指导下骨骼对肾脏的调节 /261

一、 骨骼对肾脏调控的内涵 /261

二、 骨调控肾系统相关信号机制 /262

(一)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FGF23) /262

(二) 瘦素 /262

(三) OPG/RANK/RANKL 信号轴 /263

(四) 脂联素 /264

三、 骨骼系统对肾脏作用的研究 /266

第四节 “肾骨系统”理论指导下跨尺度主动调节 /266

一、 钙磷平衡 /266

(一) “肾骨系统”与钙磷平衡 /266

(二) 肾性骨病中的钙磷代谢 /267

二、 细胞稳态 /268

(一) 钙磷平衡与钙磷稳态 /268

(二) 成骨分化过程中的细胞稳态 /268

三、 激素的调控与平衡 /270

(一) 糖皮质激素的调控与骨代谢 /270

(二) 甲状旁腺激素的调控与骨代谢 /271

(三) 性激素的调控与骨代谢 /273

第五节 “肾骨系统”理论指导下“肾脑轴”调节/274

一、 下丘脑- 垂体- 性腺轴与“肾脑轴”及“肾骨系统” /274

(一) 下丘脑- 垂体- 性腺轴与“肾系统” /274

(二) 下丘脑- 垂体- 性腺轴与“骨系统” /275

二、 下丘脑- 垂体- 甲状腺轴与“肾脑轴”及“肾骨系统” /276

(一) 下丘脑- 垂体- 甲状腺轴与“肾系统” /276

(二) 下丘脑- 垂体- 甲状腺轴与“骨系统” /277

三、 下丘脑- 垂体- 肾上腺轴与“肾脑轴”及“肾骨系统” /277

(一) 下丘脑- 垂体- 肾上腺轴与“肾系统” /278

(二) 下丘脑- 垂体- 肾上腺轴与“骨系统” /279

第六节 从“肾主骨”到“肾脑主骨”/281

一、 “肾脑主骨”的内涵 /282

二、 “肾脑主骨”的生理学基础 /282

(一) 中医“肾”的生理学基础 /282

(二) 中医“脑”的生理学基础 /283

(三) 中医“肾脑”相关与“肾脑主骨” /283

(四) 骨之生长发育以肾脑为基础 /284

三、 “肾脑主骨”的病理学关联 /285

(一) 肾脑不济则骨生异常 /285

(二) 肾脑精髓不化则骨不灵 /285

(三) 肾脑气机不利则骨窍不通 /286

四、 “肾脑失养”相关临床表现 /286

(一)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 /286

(二) 肾性骨病 /287

(三) 脊髓型颈椎病 /287

第七节 “肾骨系统”理论与系统生物学 /287

一、 系统生物学引入“肾主骨”理论的必然性 /287

二、 系统生物学在中医“肾”研究中的运用 /288

三、 “肾骨系统”的系统生物学内涵 /289

(一) “肾骨结构子系统” /289

(二) “肾骨功能子系统” /289

四、 “肾骨系统”构建的临床指导价值 /290

第八节 “肾骨系统”理论与中医表型组学 /291

一、 表型组学的概念与研究体系的建设 /291

二、 中医表型组学的概念与研究体系的建设 /291

三、 中医表型组学的研究基础—大型“证病结合”人群队列 /293

(一) 建立中医大型“证病结合”队列的必要性 /293

(二) 现有中医队列对中医表型组学的贡献 /293

四、 “肾骨系统”与“证病结合”表型组学研究 /294

五、 “肾骨系统”表型组构建与多学科联合 /295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