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境融合视野下的科学修辞解释研究》:
当我们从宏观角度把握修辞分析的根本问题时,并不等于完全认同其解释的合理性和科学解释范围内的合法性。这是因为,修辞学的研究视角在具体问题的分析中仍旧存在一些自身难以克服的困难。这也正是我们所认为的修辞分析需要进一步深化的研究方向。
一科学文本的静态分析与动态需求的冲突
科学文本分析始终是修辞学渗入科学的主要研究方式,然而其存在着修辞分析的静态性与科学研究动态需求的矛盾。科学文本分析是指,以科学发展历程中有重要意义的科学话语及其载体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中的建构思路、语词使用技巧、修辞效果等问题的修辞性研究方式。修辞分析的研究对象不仅限于静态的文字载体,还需要将科学活动作为一种动态过程整体纳入其中。然而传统的修辞研究不能很好地应用于动态的科学对象上,单纯的修辞分析难以形成动态性研究模式。因此,修辞分析的静态性与科学研究动态需求的矛盾,也就是传统修辞学的分析方法能否适应日新月异的科学发展,如何使其趋向更加合理的动态性解释的问题。
使用修辞策略和方法对科学文本、研究报告等静态对象解析时,的确能发挥显著优势,但当面对动态性过程、用于解释一段时期的科学活动和现象时,修辞分析就存在一定障碍。首先,对于处在科学活动不同阶段的研究对象所采用的修辞手段不尽相同,尤其是对于科学争论这种需要双向或多向修辞分析的对象,必须灵活调整修辞解释模式。而且,针对相同研究对象产生的差异化修辞分析,在当前的修辞学研究域面内是松散的、不可联结的。其次,科学活动和科学解释不能脱离于科学参与者和语境而独立存在,经过修辞描述的动态对象势必转为静态模式,并伴随一定程度的偶然性、主观性和不可控性。
面对修辞解释模式的静态问题,修辞学家和科学哲学家曾经给出了两种可能的解决方式。一是将科学文本放入广阔的科学语境和社会语境中,二是将与科学文本相关的语境因素等纳入研究视野,作为整体进行解读。然而这两种方式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第一种方式走向了一种科学的社会化极端,将科学问题消解于社会性建构过程中,走向了社会学视野中自然科学的意义问题,在本质上偏离了科学解释的科学性要求。第二种方式将动态的研究对象转换为静态的,在此基础上做出的解释难以印证于其原本的动态过程中,会得到类似“飞矢不动”的证明效果,难以令人信服。SSK等思想流派曾尝试将此两种解决方式结合,将研究对象置于社会语境中,这种整体性文本由单独的文字信息载体转化为一种处在社会语境中的整体对象。然而,从科学活动过程中剥离出来的文本,其范围和语境再怎么扩展也终究是静态对象,这种状态下的解释并不能对原本动态的科学过程产生足够的解释效力。
事实上,传统科学修辞学研究忽略了修辞学的本质,修辞分析偏离了修辞学研究最初依赖的语境性。修辞是动态的过程,它指的是行为而非状态,它的作用是促使某一状态产生和发明,而不仅仅是发现或检验这种状态。也就是说,修辞分析本就不是静态的分析方式,而源于传统文学批评模式和新修辞学研究模式的传统科学修辞学继承了它们的静态的文本修辞解释模式,并没有根据自身的特殊情况进行调整。所以,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如何改进现有的研究方法,突破传统的修辞策略和分析方式,找回修辞分析的语境性,将修辞分析发展为适用于动态研究对象的解释。
我们认为,问题的解决思路不应该是改变研究对象的性质,而应当是改进研究方式和方法,即通过引入语境分析法,与修辞分析相结合,达到动态式的分析效果。之前的研究表明,通过改变研究对象的方式,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修辞分析的静态性与科学研究动态需求的矛盾。而由于担心对研究方法的改动会导致修辞性的缺失,修辞学家也没有在这一条思路上取得实质进展。实际上,对研究方法的调整,需要保证修辞性的地位,并在此基础上引入能够与修辞分析相结合的方式方法。我们发现,语境论思想及语境分析方法十分契合修辞分析。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