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及其所属的丛书是同济大学等高校团队多年来的社会调查和分析研究成果展现,并与所承担的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课题“我国农村人口流动与安居性研究”密切相关;本丛书被纳入“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丛书的撰写以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为指引,以对我国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480个村的大量一手调查资料和城乡统计数据分析为基础。书稿撰写借鉴了本领域国内外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建构了本土乡村人居环境分析的理论框架;具体的研究工作涉及乡村人口流动与安居、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保护,以及乡村治理和运作机理等诸多方面。这些内容均关系到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实状况的认知,以及对我国城乡关系的历史性变革和转型的深刻把握。
本书以北纬26°03'~34°19',东经97°21'~108°12'为研究区域范围,以东部绿色盆地和西部生态高原的不同生态功能分区为研究区域,以四川地区5个县域、46个村、861户、2977名家庭成员的现场调查、访谈及数据采集资料为基础研究样本,以“三生空间”环境为研究主线,展开基于2015年田野调查成果的拓展性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包括四川乡村人居环境政策及聚落形态演变,生态人文环境、生产经济环境、生活物质环境,依据“三个尺度”,即宏观县域人居环境、中观村落人居环境、微观乡村住宅及邻里环境的四川县域人居环境质量评价,基于六大生态功能二级分区的乡村健康人居环境区划,总结四川乡村人居环境SWOT特征,提出差异化人居环境提升对策及可持续发展建议。本书根据2015年田野调查发现的问题,进一步研究2020年年底四川省干旱河谷地区仅余的7个国家级贫困县经济发展滞后的根源;基于世界文化景观遗产评估标准(V)的川西林盘分级保护措施;“基层首诊”政策下,乡村医疗设施在“黄金抢救时间”不同生态功能区的可达性配置等。本书较为全面系统地展示了四川乡村人居环境在乡村振兴方面的建设成效、发展机遇及挑战。本书旨在为四川乡村地域差异性发展规划及标准规范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四川乡村人居环境在全国而言具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涉及人地关系等多方面耦合因素的相互影响,众多深层次内容值得专家学者不断地深入研究。
本书可供各级政府制定乡村振兴政策、措施时参考使用,可作为政府农业农村、规划、建设等部门及“三农”问题研究者的参考书,也可供高校相关专业师生延伸阅读。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