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粮食作物光温水资源高效利用理论与技术
光、温、水是农业气候三大基础要素。在一定的土壤、作物品种等条件下,光温水供给与作物需求的匹配是产量高低、品质优劣的决定要素。与作物生长过程需求高度匹配的光温水供给,可以最大限度满足作物生长需求,从而提高光能利用率和干物质积累量,获得高产优质的农产品。因此,在雨养农业区,通过选择适宜品种、微调种植模式,使作物需求与光温水资源的变化同步,从而实现光温水高效利用、农业低碳增收具有理论依据。对光温水资源的时空变化进行精细化分析,对作物耕、种、管、收全生产链条的光温水需求进行精确定量,是筛选和配置适宜品种、研发农业生产技术与设备的基础。
第一节江淮区域光温水分布特征
光温水资源分布特征是粮食作物资源高效利用和抗逆防灾减灾理论与技术的基础。本节利用1961年以来的气象数据进行系统分析,确定江淮区域光热水资源时空分布及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变化特征。
一、光能资源分布特征
(一)光能资源总量空间分布
利用日照百分率对光能资源总量进行重建(图1-1)(周勇等,2022)。结果表明,江淮地区多年平均地面获得的光能资源总量介于4000~4750MJ/m2,整体由北向南递减,具有强烈的纬向地带性特征,其中淮北地区为安徽省光能资源最丰富区域,太阳总辐射量介于4600~4750MJ/m2之间,沿淮地区为4500~4600MJ/m2,沿江、江南地区光能资源量偏低,通常不超过4300MJ/m2,最低区域出现在黄山地区,年太阳总辐射约4200MJ/m2。根据全安徽省粮食作物平均产量测算,全年平均光能利用率约为0.8%~1.5%;根据田间光合作用监测结果,在作物生长旺季光能利用率短时间可达3.5%以上,与6.0%~8.0%的理论值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光能资源能完全满足粮食作物高产需要,短期内不会成为农业生产的制约因素。
(二)光能资源年际变化
受大气气溶胶和水分浓度上升的共同影响,全球太阳辐射强度、辐射总量呈下降趋势。江淮区域作为气候敏感区、污染较严重区域,太阳辐射总量下降趋势显著(图1-2)。淮北平原、沿淮低地、江淮丘陵、沿江平原的辐射年总量变化气候倾向率分别为–133.98MJ/(m2 10a)、–85.511MJ/(m2 10a)、–112.51MJ/(m2 10a)和–62.155MJ/(m2 10a),其中淮北平原减少幅度最大,1955年以来,太阳辐射年总量累计减少约740MJ/m2,约占该地区多年平均太阳辐射年总量的16%。
太阳辐射总量减少从另一个方面提高了光能资源利用率,尽管随着农业生产技术提升,农作物光能利用率也不断提升,但在可预见的未来仍不会对农业产量造成负面影响。应注意的是,太阳辐射并不是等比例减少的,不同波段太阳辐射的减少幅度不同,这对农作物品质可能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同时,随着全球变暖,大气层水汽含量上升,天空云量将同步增加,大气透明度趋于进一步下降,这将导致太阳辐射继续减少,对农业生产的负面影响可能会逐渐显现。
二、热量资源分布特征
(一)热量资源年际变化与突变
1.年际变化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江淮地区年平均温度显著上升。1960年以来多年年平均增温率约为0.19℃/10a(图1-3),明显高于同期全球平均值0.13℃/10a,而略低于全国平均值0.22℃/10a(王芳等,2017)。
在季节上,春季、夏季、秋季、冬季的气温倾向率分别为0.29℃/10a、0.03℃/10a、0.20℃/10a、0.26℃/10a(图1-4),春季、冬季气温上升趋势更显著,大大高于年平均气温倾向率,秋季与年变化基本持平,而夏季增温速率则显著低于年平均,表明江淮地区的变暖主要体现在冬、春两季。气候变暖导致的热量资源改善主要表现在春季、冬季和秋季,冬季的增温表现尤其强烈,在某种程度上,这有利于延长两熟作物的安全生育期,对江淮地区的两熟粮食作物生产体系具有一定的正效应。
2.年平均温度变化突变
采用Mann-Kendall(M-K)法对图1-3的年平均温度进行突变检验(图1-5),UF曲线变化表明年平均气温的增暖存在突变现象,1993年是自1960年以来的温度变化突变年份,1994年以后江淮地区增暖趋势强烈,尤其以1999年后最为显著,均大大超过0.05信度水平(u0.05.1.96),且2002年后均超过0.001显著性水平(u0.001=2.56)。
从北向南选择眀山、蒙城、寿县、合肥、铜陵、屯溪进行热量资源时间变化的小波分析(图1-6)和M-K突变检验(图1-7)。
图1-6表明,江淮地区的年平均温度变化存在较强的4年期、10年期的振荡,尤其在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到80年代中期、90年代周期表现强烈,且由南向北,4年期、10年期振荡趋于强烈。
图1-7的分区域结果与图1-5的全区域平均变化相似,江淮地区不同区域都存在显著的温度突变,但南北之间存在位相差异。北部地区的眀山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出现突变,南部的屯溪则推迟到2000年前后,整体上由北向南呈滞后效应。北部的眀山在2005年、蒙城在2010年已经出现UF曲线掉头、进入下一突变期的态势,同期南方地区UF曲线仍处于上升状态,这表明江淮地区南北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