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航空发动机高压转子的结构动力学设计方法
航空发动机的高压转子由高压压气机转子、高压涡轮转子和支承系统构成。一般情况下,将转子设计成刚性转子,而支承带有弹性,且在前支点配置弹支和挤压油膜阻尼器,例如,图15.1所示的GE90发动机就采用了这种设计方案[1]。
图15.1GE90发动机结构简图在设计高压转子时,需要确定转子的模态,但往往仅关注转子临界转速的配置,即要求一阶临界转速(平动模态)在发动机慢车以下,而二阶临界转速(俯仰模态)则有可能在工作转速范围之内。发动机每次运行,都将通过临界转速。因此,需在支承处设计挤压油膜阻尼器,以减小转子通过临界转速时的振动。挤压油膜阻尼器一般配置在高压转子的前支点处。阻尼器的阻尼效果将受到转子结构参数的影响。
转子的结构动力学设计是高压转子设计的关键。设计的目标是在发动机整个工作转速范围内,保证转子振动水平不超过限制值。设计时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2]:
(1) 如何建立动力学模型,以便优化设计和积累设计经验;
(2) 如何设计转子结构,包括弹性支承,以达到“转速裕度”要求,即“避开共振”的要求;
(3) 如何优化转子的参数,才能更有效地发挥挤压油膜阻尼器的减振作用;
(4) 如何优化转子的模态、制定平衡工艺,以降低转子对不平衡量变化的敏感度。
为此,本章建立高压转子的动力学模型,考虑转子设计的所有参数,从理论上,建立转子两阶临界转速的上界估计方法,提出高压转子结构动力学设计的基本准则。该准则包含转子设计的所有参数,并以无量纲化的组合参数形式表达,可对高压转子的设计提供明确的指导。
15.1高压转子的动力学模型和振动模态
可将高压转子简化为如图15.2所示的模型。刚性转子支承在两个弹性支座之上。转子质量为M,极转动惯量为Ip,绕质心的转动惯量为Id,质心距前支点的距离为a,阻尼器设置在前支点处,阻尼系数为d,两个弹性支承的刚度分别为sb1和sb2,两支点间的距离为L。
设转子质心的位置为zc,长度b=L-a,取如图15.2所示的oxyz坐标系。
在oxz平面上,转子的位移和转角如图15.3所示,可列出如下的自由振动微分方程:
(15.1)
同样,在oyz平面,如图15.4所示,根据转子位移和转角以及所受的力,写出自由振动微分方程如下:
(15.2)
引入r=x+jy, θ=θx+jθy,则式(15.1)和式(15.2)所描述的4个方程可合写成如下的2个复向量方程:
(15.3)
式中,r为转子质心位移;θ为转子绕质心的转角。
设方程的解为
(15.4)
代入方程(15.3)后,得
(15.5)
由此得到特征方程为
(15.6)
或
(15.7)
引入如下无量纲参数:为转子相对质心位置;为转子相对转动惯量;为转子当量临界转速;sb1sb2为转子支承刚度比;λ=ωω-为转子相对临界转速,特征方程则变为
(15.8)
由此式可解得转子的临界转速。
转子的振型为
(15.9)
图15.5表示转子的两阶振型。
由式(15.8)和式(15.9)可见,转子的模态取决于和这5个无量纲参数。在气动设计完成后,转子质量M和长度L可能是确定的。aL为转子质心的相对轴向位置,是转子可能的*大转动惯量。由于故转子的模态还与极转动惯量和质心转动惯量之比,以及转速比相关。为前后两个支承的刚度比,定义为转子的当量临界转速。在转子设计时,恰当地选取这些设计参数,就可满足特定的结构动力学设计要求。
选定上述的设计参数,就可由式(15.8)解出转子的临界转速。图15.6为;时,转子的临界转速与转子工作转速之间的关系。图中转子转速为相对转速。
由图15.6可见,任何情况下,第一阶临界转速,且随转速增大趋近于。随着增大,转子的陀螺力矩对第二阶临界转速的影响增大。当时,转速频率激振力不会激起第二阶临界转速共振。时,转子越过一阶临界转速之后,转速增加,第二阶自振频率也增加,转速可能会始终处在第二阶自振频率的邻域,但始终无法越过第二阶自振频率,转子的振动会居高不下,这就是本书第6章所分析的转子动力学“临界跟随”现象。如第6章所述,高压压气机为多盘集中的转子,出现“临界跟随”现象的可能性较大。出现临界跟随现象之后,转子响应对不平衡力矩特别敏感。而高压压气机一般都存在不平衡力矩。因此,在高压转子设计时,应避免出现的情况。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陀螺力矩对第二阶临界转速的影响较大,故第二阶振型会随转速发生变化。图15.7分别表示转速为0和转速为协调正进动临界转速时的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