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人海之间(海洋亚洲中的中国与世界)
0.00     定价 ¥ 59.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59862259
  • 作      者:
    作者:杨斌|责编:李冶威
  • 出 版 社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09-01
收藏
编辑推荐

★古代中国不但是一个陆地国家,也是一个海洋国家。

本书以宏阔的海洋史视角,深入考察古代中国与印度洋世界交往的重要细节。在一艘艘浮出水面的沉船、一件件跨越海洋的物品中,在一幕幕海上往事、一段段海上流言里,探索属于中国的大航海时代,讲述古代中国失去印度洋的因缘与真相。

 

★跨越东海与南海,我们为何要关注印度洋?

在构建“海洋中国”的时代氛围中,本书跨越备受瞩目的东海、南海,将叙述重心放到印度洋上,探寻从两汉至明清两千余年,中国与印度洋世界密切交往的传奇历史。印度洋是古代中国所能达到的最远航程、“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目的地;也是当代中国能源及航道安全的重大关切、“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的关键节点。我们不能漠视印度洋,更不能“遗弃”印度洋。

 

★“新清史”强调古代中国的内亚性,即草原和马;本书则描绘了古代中国的海洋性,即大海与船。

长久以来,中国的历史都被表述为大陆的历史。一个拥有300万平方公里海洋国土、1.8万公里海岸线、2000年海洋交流史的海洋大国,为何在近代百年中陷入海洋的沉寂?本书汇集真实不虚的海洋事物、变幻莫测的海上传奇,透过历史的维度,重述“海洋中国”叙事。

 

★海洋中国,人文荟萃。以船、物、事、人四重视角,讲述古代中国两千年来被尘封的海洋史记忆。

①跨越海洋史的三艘古船:泉州一号、黑石号、南海Ⅰ号;

②连接古代中国与海洋世界的宝物:龙涎香、海贝、椰子,珊瑚……

③贯通古今的海上往事与传奇:熟悉又陌生的马尔代夫,来自东方的神奇鸬鹚,南海观世音信仰,传说中的女儿国,港口的爱情,郑和第七次下西洋,张爱玲未写就的海洋故事……

④扬帆深海的中国人:汉代黄门,东晋法显,唐代义净、杜环、杨良瑶,南宋王元懋,元代汪大渊、亦黑迷失、杨庭璧、杨枢,明代郑和……

 

★历史趣味与人文情怀兼顾,北京大学教授荣新江、李伯重诚挚推荐。


展开
作者简介

杨斌

美国波士顿东北大学博士,美国历史学会古登堡奖获得者,师从美国历史学会前任主席帕特里克·曼宁。现为香港城市大学中文及历史学系教授,西泠印社社员。

研究方向为中国史、全球史、科技医疗史及海洋史。所著《海贝与贝币:鲜为人知的全球史》获第17届文津图书奖推荐、2012年《新京报》年度图书推荐榜。


展开
内容介绍
在2000年中国海洋史的往事与传奇里,重新发现海洋中国。 从曾经往返于中国与印度洋的沉船处起笔,探寻2000年悠远虚渺的中国海洋史;透过古人远涉重洋的行迹、互通有无的货物、海浪冲刷的故事,追溯海洋中国的航程。 海上有仙山,海中有宝物。皇帝垂涎的龙涎香、浑身是宝的椰子树,又有“全球货币”海贝、“海底宝树”珊瑚,都是连接起海洋中国与海洋世界的七彩珠串。 在中国人视野中“淡入淡出”的马尔代夫、让欧洲人惊艳的鸬鹚捕鱼、郑和下西洋的兴利止弊,以及张爱玲未曾动笔的西洋传说,一同构筑起真实不虚的海上往事;保佑海洋世界的南海观世音、《西洋记》中绮丽多情的海上女儿国、“致命诱惑”美人鱼,乃至“长生不老”人参果,一并创造了虚实变幻的海上流言。 从最早到达印度洋的“黄门”,到浮海西归的法显;从看见地中海的杜环,到率先往返印度洋的义净;从“兼通番汉书”的王元懋,到登临马尔代夫的汪大渊;从十九岁泛舟远行的杨枢,到七下西洋的郑和,这些扬帆深海的古代先驱,用生命缔造了属于中国人自己的海洋世界。
展开
精彩书摘

渐行渐远的印度洋

 

在大航海时代到来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人曾经踊跃参与亚洲海洋的开拓与交流,海洋中国曾经一度是穿越南海和印度洋的中坚力量。早在汉晋时代,中国人就辗转到了印度洋,目的是那里出产的珍珠奇宝,以满足皇帝的私欲;而后有求法僧人寻求真经,从陆路抵达印度,却选择了海路归国。到了唐代,由于国际战略的需要,李唐王朝主动派遣杨良瑶穿越印度洋出使黑衣大食,这是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情景在唐代的再现。而此前与黑衣大食在中亚的一场“邂逅”,导致包括杜环在内的唐朝将士被俘。杜环于是领教了阿拉伯帝国的广阔,不但抵达了西亚和地中海东岸的小亚细亚,而且远达西非,有可能亲见大西洋,并最终经印度洋乘船回到广州。与此同时,海路去印度取经也逐渐成为中国僧人的风尚,7世纪中期的义净最先完成海路往返印度的航程。根据文献可知,唐代从海路穿越孟加拉湾到达印度洋世界的中国人不下十数,以僧人为主。需要指出的是,那时候中国人出海,无论去东南亚还是印度洋,乘坐的都是蕃舶,也就是外国的海船。这种远洋蕃舶,以阿拉伯式缝合船(无钉之船)最为著名。考古发现的9世纪初的黑石号便是其中的代表。

 

相对于世界帝国唐朝的主动,宋代在政治和军事上均趋于防守。两宋虽然吸引了东南亚乃至印度洋诸国,接待了许多所谓的朝贡使臣,但无论北宋还是南宋,都没有派遣使节从海路前往印度洋。然而,伴随着政治上保守的却是海上贸易的繁华。中国的泉舶(也就是泉州建造的海船,或称“福船”)以及广舶(也就是广州建造的海船,或称“广船”)在远洋航行中崭露头角,逐渐取代了阿拉伯式缝合船,成为驰骋海洋亚洲的主力。保守地说,中国的海舶,大致在南宋时期就开始在海上独领风骚,南海I号和泉州一号便是明证。与此相应,中国的商人乘坐中国的海船,携带中国的商品,不但主动前去东南亚,也直接或者间接地乘船穿越了印度洋,抵达印度和阿拉伯世界。有宋一代,我们可以推知,大约有数千乃至数万中国人到达了印度洋。

 

元朝虽然短暂,但由于其与伊利汗国的联系,外交来往比较频繁,因此文献上留下了官方出使印度洋最多的记载。亦黑迷失、杨庭璧和杨枢都是其中的佼佼者。这段时间海上贸易承袭南宋,两地来往依旧频繁,所以南昌儒商汪大渊在弱冠之年便从泉州出发,泛舟万里,游历东南亚、印度洋和阿拉伯世界,给我们留下了精彩的记录。可以说,宋元时代航海技术的进步、官方使节的交往,尤其是私人贸易的发展,为明初郑和下西洋在各个方面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朱元璋建国之初,对海外诸国采取的是保守态度,虽然派使节宣谕海外,但并无实际上的征召。到了朱棣的时代,由于他得位不正,急于正名,便大力仿效忽必烈,派出使臣宣威四海,制造万国来朝的态势,以增强其执政的合法性。郑和七下西洋,从规模上看达到了古代中国航海的最高峰。与此相应,中国和印度洋的交往以及中国对印度洋或更远世界的了解,也达到了顶峰。这一阶段抵达印度洋的中国人数以万计。可以想见,他们不但在印度洋留下了足迹,也可能在那里留下了血脉。

 

然而,郑和下西洋以倾国之力宣威万国,纯粹以政治操弄贸易,得不偿失,以后又矫枉过正宣布海禁,凭空割断与印度洋的联系,摧毁了中国和印度洋世界的贸易往来,令人遗憾之至。无可否认,元初远征日本、占城和爪哇,对沿海社会和海上贸易造成巨大的伤害。幸而此后元朝改弦易辙,采取了放松乃至放任的政策。因此,比较元明两代官方使节之下西洋,虽然表面上形式一样,但实质大不相同。元代基本是政外商内,政表商本,以商利官,官商两便,皆大欢喜,继续了宋代以来海洋贸易的模式。郑和下西洋则是以政夺商,以官并商,结果政消商亡,官商俱损,从而结束了宋代以来三四百年中国与印度洋世界的海上往来。

 

从此,古代中国和印度洋越行越远,各不相干。


展开
目录

序  我闻如是:海洋中国

第一部分  船

第一章  往返印度洋:宋代海船泉州一号的前生后世

第二章  无钉之船:横穿印度洋和南海的黑石号

第三章  南海 I 号:南宋海洋贸易的时空胶囊

第二部分  物

第四章  皇帝也难求:嘉靖宫中的龙涎香

第五章  为什么只有印度洋出产龙涎香?

第六章  海贝:从商品、货币到文字

第七章  海岛奇珍:椰子的妙用

第八章  仙人海上来,遗我珊瑚钩

第三部分  事

第九章  从北溜到马儿地袜:海洋中国中的马尔代夫

第十章  中国来的鱼鹰

第十一章  “一心念观世音”:海洋世界的信仰之争

第十二章  海中的女儿国

第十三章  美人鱼与人参果:海洋亚洲的虚幻与真实

第十四章  港口的爱情

第十五章  郑和最后一次下西洋

第十六章  郑和下西洋:张爱玲未曾完成的小说

第四部分  人

第十七章  最早到达印度洋的中国人

第十八章  人生六十始开始:浮海西归的法显

第十九章  率先往返印度洋:义净与他的同行者

第二十章  穿越印度洋:唐宋时期的中国人

第二十一章  奉使下西洋:元明时期穿越印度洋的中国使节

后记  渐行渐远的印度洋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