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针灸辨治思路与方法/龙江医派现代中医临床思路与方法丛书
0.00     定价 ¥ 12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030751898
  • 作      者:
    编者:刘征//张淼|责编:鲍燕//李媛|总主编:姜德友//李建民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03-01
收藏
内容介绍
本书是“龙江医派现代中医临床思路与方法丛书”之一,是对龙江医派中医文化的重要传承与发展,书中内容翔实、结构清晰,详述了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的针灸辨治思路与治疗方法,并较为全面地整理了龙江医家针灸治病的理念和临床经验,着重突出了针灸疗法在疾病治疗方面的特色与优势,旨在帮助临床医生尤其是年轻医生建立中医思维方式,迅速地掌握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的辨证要点与针灸治疗方法,进而提高临床疗效,具有广泛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本书适用于中医针灸科研、临床工作者,中医院校学生及广大中医爱好者学习。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龙江医派针灸发展简史
  历史长河漫漫,中医药5000多年的发展史,也可谓是各类地方流派不断出现又不断撷取交融,进而推动中医理论日臻完善、实践不断发展的历史。龙江医派即是根植于黑龙江省独*的历史、人文、地理、气候、民俗土壤之中,所逐渐形成的我国北疆中医学术流派,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黑土文化烙印。在发展过程中,龙江诸医家谨遵岐黄,秉承经典,精研技法,务实求效,于北疆独*的人文、地理环境下,在师承与现代中医教育结合中,薪火相传,继往开来,形成了独树一帜、自成一体的学术特色和临证风格,涌现出以高仲山、马骥、韩百灵、张琪为代表的大批龙江杰出医家。
  值此中华盛世,“中医药”风靡全球,此乃中医之幸,更是中华民族之幸,乃至于世界人民之幸。龙江医派作为传承发展中国传统医学之流派,于2016年年初入选“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因此,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管理工作,梳理龙江医学发展历史脉络,总结龙江医派学术经验和成就,对于传承弘扬中医传统文化,促进龙江医派之繁荣定有裨益。
  针灸医学,是祖国医学的宝贵遗产之一,具有悠久历史。作为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广、效、便、廉的治疗方法,在解除人类疾病痛苦上,做出了杰出贡献,深受广大人民欢迎。众多龙江医派医家也善用针灸,围绕传统针灸理论及技法,让经典回归临床,守正创新,笃行致远,形成了别具一格的龙江医派针灸流派,学术特色鲜明,临床收效显著,特色优势明显。
  近百余年来,面对西方医学的钳制,广大龙江针灸从业者发皇古义,融汇新知,躬耕实践,推陈出新,在长达一个多世纪的历史发展传承过程中,形成了独*而完整的龙江医派针灸流派学术体系。龙江医派针灸流派萌芽阶段始于高仲山,形成于张尔多、刘瑞丰、张玉璞、姜淑明等,在张缙、于致顺、于耀才、孙申田、高维滨等的深入研究、不断推动下逐渐走向成熟,更有孙远征、程为平、孙忠人、盛国滨、王顺、邹伟等后起之秀传承和发扬,当代龙江医派针灸流派之繁荣,可见一斑。
  龙江医派针灸之萌芽散记于医史文献,兹撷要记述如下。
  辽太祖时,“帝患心痛”,迭里特对其进行诊治,认为“必针而后愈”,*后“呕出瘀血,痛止”。此外,辽代医官也负责为辽代贵族、官僚治疗,如陈国公主,开泰七年患疾,“诏太医以选灵方,服良药而绝神效”,后“薨于行官北之私第”,辽代宫廷医官除从事治疗活动之外,亦从事医书的撰述和医学知识的普及活动。吐谷浑人直鲁齿,“太宗时,以太医给侍。尝撰《脉诀》《针灸书》,行于世”。
  北宋末年,宋金战争时期,攻破宋朝都城的金人以索取针灸铜人作为一项议和条件。由此王惟一所铸的教学用具针灸铜人之一于1127年被金人带到东北,成为金朝的战利品,在金代医学教育中发挥作用,涌现出众多金代医学大家。
  明代建立之初,黑龙江西部蒙古族医学获得进一步发展,在继承元代先进的汉医汉药基础上,又与藏医藏药相结合,从而在正骨术、针刺术、麻醉术等方面呈现出较高的医疗技术水平。
  嘉庆年间的武诩、吕景儒为移鼎者。吕景儒,字淇园,系江浙名医吕留良后裔,师事章汝南习文,承武诩习医。武诩原系山西商人,懂医药,善针灸,流寓卜奎后常施药济人而不计利。
  三大山派串雅于东北三省,该派重偏方奇招而轻医理,除惯用膏药外,多习针灸,并以刺络泄血手技称绝。如暴发火眼时,以毫针点刺睛明穴,要有一丝血线急速射出,立见功效。
  群贤毕至,初见锋芒。随着近现代东北地区的开发,作为龙江医派的重要组成部分,针灸团队发展壮大,针灸人才迅速集中,在这些前辈的不断努力下,龙江医派针灸流派已初见雏形。兹胪列本阶段金梁如下。
  张尔多,生于1893年,其父为张作霖的军医官,1913年到齐齐哈尔从事针灸活动,颇有名气,曾被授予“针法国手”“针灸之家”牌匾。1934年在齐齐哈尔创建针灸诊所,于1950年并入齐齐哈尔市第五中医诊所。1956年进入医院工作。张尔多熟读《针灸大成》《针灸甲乙经》等针灸扛鼎之作,对针灸手法有独到见解,临床上善用“毛刺法”“烧山火”“透天凉”等15种手法。所独*的用垫板或手击打治疗“筋包”之法,屡试屡验。
  刘瑞丰,生于1896年,河北省昌黎县人。自幼熟读《针灸大成》《医学三字经》《温病条辨》等医书。1941~1951年在齐齐哈尔市先后挂“济民针灸社”“瑞丰诊所”牌匾行医。1952年加入黑龙江省联合中医院成为针灸医生。1962年医院成立针灸所,刘瑞丰与张尔多、李子清等共同出诊。他运用针灸治疗小儿麻痹后遗症、肠痈等疾病疗效显著。先后培养了徒弟刘英敏、刘化民等。
  张玉璞,生于1921年,河北交河县(现为沧州市泊头市交河镇)人,三代从医。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张玉璞先生自幼耳濡目染,17岁开始随叔父学医,勤奋刻苦,攻读《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傅青主女科》《针灸大成》等医学著作。1947年出师行医,擅长内科、妇科,善用针灸。1953年迁至牡丹江市中医医院工作,1958年担任牡丹江市中医医院讲师、卫生协会委员、针灸学会副主任。在学术上他主张勤求古训,博采众长,多年来探索针灸技法,发明了膝四穴治疗急性单纯性阑尾炎,疗效卓著,独具特色。
  姜淑明,天津人,1927年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姜氏13岁时开始随师学习针灸医术,熟记针灸之择要,首识针灸之纲领;次习针灸之问答,以释针灸之疑难;并考针灸之医案,以广针灸之实践。于1942年随师应诊于哈尔滨大成祥针灸诊所。余后数载,姜氏为提高医疗技术,奋发进取,孜孜不倦,先后在哈尔滨市中医讲习所和哈尔滨市中医进修学校学习。在1957年进入哈尔滨市中医二院针灸科,于中医二院工作27年,除临床治疗外,兼事教学。多年来,他多次为针灸带徒班、针灸师资班、针灸研究班级及针灸研究生班等讲授针灸专业课。其于讲课时,公开针技,热心传教于人。晚年期间,姜淑明受到黑龙江省祖国医药研究所(即今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领导重视,在暮年仍躬耕力行,积极投身所里工作,为祖国四化做出了卓越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高仲山等先后创建黑龙江省中医进修学校、黑龙江省祖国医药研究所等,在此基础上于1959年创建黑龙江中医学院(即今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汇聚龙江各地中医精英入校任教,培养了一大批龙江中医俊才,中医教育的规范化也使得针灸学科别开生面,重获生机,为龙江医派针灸流派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师古不泥,精研其道。张缙、于致顺、于耀才、孙申田、高维滨等在继承传统针灸技法的基础上,踔厉奋发,笃行不怠,锐意创新,卓有成效,为龙江医派针灸流派的发展与成熟做出突出贡献。兹将本阶段之垂范列举如下。
  张缙,1930年出生于辽宁省黑山县半拉门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针灸”代表性传承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中国针灸”传承导师,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首席科学家,黑龙江省首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1岁时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在卫生部第26后方医院。时值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他随医疗队赶赴前线,救治伤员。因感于中医学之博大精深,立志继承和发扬针灸医术,1955年,在卫生部全国高等医学院校针灸师资班结业。1956~1983年,在黑龙江省祖国医药研究所工作。1986年成为博士研究生导师,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带教博士研究生。张缙教授学术特色主要体现在针灸文献研究、针刺手法研究、经络循经感传研究等方面,耄耋之年仍笔耕不辍,研究针灸学相关问题,出版《针灸大成校释》《针灸大成研究》等著作,系统梳理了其针灸理论及实践学术思想;规范了“烧山火”和“透天凉”的操作,提出了“徐疾”“动推”等操作手法;根据循经感传规律性的研究,提出了“连动激发经气”的手法,提高了飞经走气法的成功率。此外,其提出的针灸学术分科,被认为是针灸学术发展的一个历史里程碑,有利于“学院派”教育;另提出新的医学模式、第四医学新概念,即长寿保健医学。张缙教授从事针灸研究及教学工作60余年,治学严谨、教书育人、治病救人,业峻鸿绩,对中医针灸国内发展及海外传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于致顺,1931年出生于辽宁省大连市。1950年毕业于大连医学院(现大连医科大学)。1956~1959年于天津中医研究院第一届西学中班学习。此后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从事中医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1991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先后担任针灸系主任、副主任,针灸研究所所长,附属医院副院长等职务。社会兼职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针灸学会第一、二届理事,中国针灸学会针法灸法分会常务理事,中国针灸学会头穴组长,黑龙江省学位委员会委员,黑龙江省针灸学会副会长,《世界针灸杂志(英文版)》常务编委等。自1983年开始带教研究生以来,先后指导硕士研究生14名,博士研究生12名。先后出版专著8部,参与编写教材、专著8部,在各级杂志发表论文60余篇,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和黑龙江省中医药科技进步二、三等奖10余次。他的手法研究“针刺家兔足三里捻转强度对小肠运动的影响”被评为1979年黑龙江省卫生厅三等成果,“头部腧穴治疗脑血管病偏瘫及穴位特异性的研究”获1984年黑龙江省优秀科技成果三等奖,“头穴治疗中风的临床研究”获1988年黑龙江省中医管理局三等科技进步奖,硕果累累,不胜枚举。于老在学术上一丝不苟,对事业精益求精,在其近50载之临床、教学和科研生涯中,以传承弘扬针灸为己任,成就斐然,为龙江的针灸事业之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于耀才,生于1938年,黑龙江省庆安人,针灸专家,1961年毕业于黑龙江中医学院医疗系并留校,后历任附属医院针灸教研室主任、副院长、院长。于耀才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对针灸治疗脑中风、腰骶神经根炎、运动损伤、神经衰弱等有独到之处。他与同行共同研究完成了“百会透曲鬓治疗脑血管性偏瘫的临床与实践”的研究,1984年获黑龙江省政府科技成果三等奖。他领衔的项目“针刺治疗脑血管疾病特异性研究”“针刺补泻手法的动物实验研究”,分别获黑龙江省卫生厅、黑龙江省高校教育局奖励。先后撰写15篇论文,发表于省内外医学杂志,著有《针灸学》《运动与健美》《刺灸学》等。同时还担任全国针灸临床研究中心理事、黑龙江省针灸学会常务理事。
  孙申田,1939年出生,国医大师、全国名老中医专家、著名针灸教授,针灸学专业*早的博士生导师之一,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全国首批名中医,全国优秀教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61年,作为黑龙江中医学院第一批优秀毕业生,孙申田留校任教,被分配到针灸教研室,从事教学与临床带教工作。孙老医技精湛,融会中西,从医数十载,精于神经系统疑难杂症的针灸治疗,尤其重视头针疗法在临床中的应用。于20世纪80年代将针灸学与西医神经病学、神经定位诊断学、神经解剖学紧密联合,确立了以治疗神经系统疾病为主的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针灸学科发展方向,为针灸学科的发展创造了新的模式,也为现代神经病治疗学增添了新内容,开创了现代医学临床治疗的新途径。在学术上,孙申田教授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对针灸学经典理论研用颇彰,精辨证,循经远取,动静结合;重手法,一针为率,气至有效,针药结合。独*“提拉滞针法”治疗面瘫,“经颅重复针刺刺激疗法”治疗中风等“孙氏针法”,临床收效显著。孙申田将这些成果加以整理,发表学术论文逾百篇,出版学术专著10余部。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国高校科技进步二等奖,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二、三等奖,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科技进步一等奖,累计获得黑龙江省厅局级以上科学技术奖20余项。孙氏针法研究成果有口皆碑,驰名中外,为中国乃至世界的针灸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高维滨,1944年出生于哈尔滨,1970年毕业于黑龙江中医学院,曾任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针灸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荣获黑龙江省优秀中
展开
目录
目录
总序 
总前言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龙江医派针灸发展简史 1 
第二节 龙江医派针灸流派学术思想 7 
第三节 经络辨证思路与方法 10 
第四节 针灸辨治方法 14 
第二章 内科病证 25 
第一节 头痛 25 
第二节 面痛 34 
第三节 面瘫 45 
第四节 面肌痉挛 53 
第五节 眩晕 59 
第六节 中风 68 
第七节 痫病 78 
第八节 颤证 84 
第九节 心悸 95 
第十节 胸痹 103 
第十一节 不寐 111 
第十二节 痴呆 117 
第十三节 哮喘 126 
第十四节 便秘 133 
第十五节 泄泻 140 
第十六节 呃逆 147 
第十七节 呕吐 154 
第十八节 胃痛 167 
第十九节 癃闭 178 
第二十节 水肿 185 
第二十一节 压力性尿失禁 192 
第二十二节 郁证 199 
第二十三节 肥胖 208 
第三章 骨伤科病证 218 
第一节 项痹 218 
第二节 漏肩风 225 
第三节 扭挫伤 234 
第四节 腰痛 245 
第五节 脊髓损伤 253 
第四章 皮肤科病证 259 
第一节 瘾疹 259 
第二节 蛇串疮 265 
第三节 压疮 270 
第四节 斑秃 275 
第五章 妇科、儿科病证 282 
第一节 月经不调 282 
第二节 痛经 289 
第三节 绝经前后诸证 297 
第四节 小儿脑瘫 305 
第五节 小儿遗尿 311 
第六章 五官科病证 319 
第一节 耳聋、耳鸣 319 
第二节 鼻鼽 329 
第三节 眼肌麻痹 338 
参考文献 343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