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贵州道地中药材产地适宜性评价与品质提升关键技术/中国资源生物研究系列
0.00     定价 ¥ 149.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030738783
  • 作      者:
    编者:孙超//张珍明//林昌虎|责编:罗静//岳漫宇//薛丽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03-01
收藏
内容介绍
本书是一本系统研究中药材产地适宜性与品质提升关键技术的综合性专著。本书首先简要介绍了贵州自然条件与中药材(经济)发展现状、贵州土壤类型与分布,以及产地适宜性评价的基本原理;之后围绕贵州道地半夏和太子参等多种中药材,对其进行了产地适宜性评价,提出了能够调控中药材品质最合理的耕作方式,因地制宜地提出了贵州道地中药材在不同适宜产地的施肥建议,构建了贵州道地中药材的污染控制与快速检测体系。 本书可供中药学、作物学、土壤学、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科技工作者、研究生和本科生等在开展相关研究时使用,同时也能为决策者提供一定的科学参考。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贵州自然条件与中药材(经济)发展现状
    贵州简称“黔”,是我国古人类发祥地之一。春秋以前,贵州为荆州西南裔,属于“荆楚”或“南蛮”之一部。至春秋时代,境内部族林立,著名的有牂牁国,其政治中心叫夜郎邑(今安顺一带)。春秋末年,牂牁国衰落,牂洞江(今北盘江)流域另一支“濮”人兴起,占领了牂牁国北部领土,仍以夜郎邑为中心,定国号为夜郎。
  第一节 贵州自然条件概况
  一、气候条件
  气候资源是四大主要自然资源之一。组成气候资源的光、热、水、气为植物生长提供*基础的物质和能量,既不能缺少,也不能被取代。贵州地处亚热带低纬度高原山区,气候类型为亚热带高原季风湿润气候类型。气候复杂多变,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严冬、酷暑和旱涝(以旱为主)较多,而80年代后期以来(尤其是90年代)暖冬、旱涝(以涝为主)较多。贵州热量较丰富,由于海拔高差较大,气温垂直变化明显,大部分地区年均温在14℃,东部边缘地区年均温16~17℃,北部赤水和南部边缘地区年均温达18℃。西部是贵州低温区,年均温低于12℃;常年降水充沛,但时空分布不均,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大部分地区降水量在1100~1300mm;光能资源的年总量并不丰富,且各地光能资源年内分布不均,4~9月日照时数偏多,占年总日照时数的71%~77%,能充分满足植物的光照需要(钟有萍等,2018;吴战平和许丹,2007;王孜昌和王宏艳,2002)。
  二、地形地貌
  贵州地势相较于其他省份十分复杂,同时囊括了山地、丘陵及盆地,甚至还有高山、峡谷等。虽然说该省主要由高原、山地、丘陵、盆地这4大地形组成,但实际上有92.5%的土地面积是山地及丘陵。地形众多、崇山峻岭、连绵起伏、山脉纵横交错。其中,贵州喀斯特地貌*具有代表性,如溶洞、石林、石沟、石牙、石缝等各式各样,千姿万态。
  贵州地形地貌复杂,气候和植被区域性分异明显,土壤类型多样,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分布显著。且地处我国西南喀斯特(岩溶)地区的中心地带,分布着世界上*为典型的喀斯特景观,分布面积*广、*为集中。元古代浅变质岩系构成其基底,古生代至中生代沉积岩形成其盖层,经燕山运动使白垩系以前的整个沉积盖层发生强烈褶皱、断裂。盖层的沉淀是该地势高原形成的根本,且其褶皱的断裂发展和新构造运动促进了地质结构大幅度提升,让贵州变成了高原,而且在不一样的地质构造单位上有着不一样的地貌,该地区地貌差别也非常明显。贵州以高原、山地为主,地形东边低西边高,由中间向四周倾斜下降(除西部外),平均海拔为1100m。自古以来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说法。喀斯特地貌总面积为109084km2,占贵州面积的62%。从东南向西北地势呈上升趋势,因大陆及海洋气候的共同影响,在特征上具有亚热带季风气候特点(陈默涵等,2016;贵州省综合农业区划编委会,1980)。
  三、地形地貌对土壤类型的影响
  由于地质背景不同,以及气候和植被的区域差异,形成了不同类型的土壤。土壤具有明显的水平和垂直分布差异,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干旱季节性变化极其显著。贵州气候和地理的复杂性直接影响土壤的发育与土壤类型的分布,其中红壤、黄壤、黄棕壤等是贵州的地带性土壤,其面积约占土壤总面积的60.29%,受母岩特性制约的岩性土壤(石灰土、紫色土)占土壤总面积的23.14%,人工耕种熟化的水稻土及其他土壤约占16.57%。贵州的土壤总面积高达158741km2,占该省面积的90%以上。调研结果显示,省内有15个土类,36个亚类。主要土壤类型有:黄壤、红壤、黄棕壤、石灰土、紫色土、水稻土等。在此基础上,应该建立更加完善的土壤分类系统,使得系统可以被交叉引用。岩溶山区特殊的地质地貌因素造就了生态环境脆弱的基础,土壤资源极其珍贵。土壤地带性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红壤-黄壤地带。中部和东部的大部分地区主要的植被类型是湿性常绿阔叶林,该地区分布着大量的黄壤,其范围包括了整个贵州高原的主体。西南部多呈现偏干性的常绿阔叶林带,与西北地区具有很大的差异,包括土壤、湿度、环境和作物等,都有很多的不同,但是各自也保持着自身的特色,在对其进行了解的时候不能就单方面来研究,需要考虑很多的因素。例如,西南部为偏干性常绿阔叶林带,以红壤为主;西北部为具北亚热带成分的常绿阔叶林带,多为黄棕壤。但是,可以明显看出,贵州土壤资源不足,因此,提高土壤利用效率迫在眉睫,这对于更好地发展贵州农林业生产十分重要(陈默涵等,2016;张瑞萍,2008;高华端,2003;陈旭晖,1997;庞纯焘,1982;邹国础,1981;杨云,1980)。
  第二节 中药材(经济)发展现状
  中药(含民族药)产业是我国传统优势产业之一,近年来,多地政府将中药产业作为地区重点支柱产业扶持发展。作为我国重要的药用资源基地,贵州充分发挥地区特色优势,着力打造地方品牌,使贵州中药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截至2021年9月,贵州中药材种植面积707.73万亩、产量128.45万t、产值146.62亿元,10万亩以上中药材种植大县达25个,200亩以上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基地达1296个、面积72万亩,种植规模万亩以上单品47个,产业累计带动8.5万户中低收入农户、25.5万中低收入者增收。但相比邻省云南,虽然种植面积相当,产值却只有云南的一半,究其原因:一是贵州山地中药材产品附加值低;二是基础薄弱,现代化发展水平不高;三是缺少大品种,市场竞争力不强;四是产业链条短,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够;五是产业机械化、信息化水平低。贵州省委、省政府已明确要把贵州建成全国道地中药材重要产区(潘建,2021;任小巧等,2014)。
  第二章 贵州土壤类型与分布
  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层,它以不完全连续的状况存在于陆地表面,可以称为土壤圈。土壤是独立的历史自然体,有着自己的生成发展过程。在土壤的发展过程中,受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所以土壤是生物、气候、母岩、地形、时间和人类生产活动等成土因素综合作用下的产物。由于各成土因素作用的不同,产生出多种类型的土壤。各种类型土壤形成过程的实质是地球表面物质的地质大循环与生物小循环的对立统一(严健汉和詹重慈,1985)。
  第一节 土壤功能与作用
  土壤圈作为地球圈层中的一员,是各种物质、能量进行转换的重要场所,同时为生长在土壤中的植物源源不断地提供其所需的各种营养元素、矿物质等。因此,土壤对陆生植物的生长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从农业生产的角度看,土壤的本质属性是具有肥力,即土壤具有从环境条件与营养条件两方面供应和协调植物生长发育的能力。土壤温度和空气以及土壤孔隙属于环境因素,土壤养分和水分属于营养因素。而土壤的缓冲性、多孔性和吸收性是反映调节作用的主要特性。土壤肥力是土壤理化、生物特性的综合反映,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可以变好,也可以变坏。从环境科学的角度看,土壤是人类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要素,它具有同化和代谢外界环境进入土体的物质的能力,使许多有毒、有害的污染物质变成无毒物质,甚至化害为利,这就是所谓的土壤净化力,所以土壤是环境的重要净化体。土壤作为一个生态系统,具有维持本系统生态平衡的自动调节能力,可以称为广义的土壤缓冲性能,它是土壤综合协调作用的反映(严健汉和詹重慈,1985)。
  生产功能。影响植物生长的因素主要包括温度、光照、水分、养分和空气,其中温度与光照向植物提供热能和光能,水分、养分和空气是植物生长必需营养物质积累的源泉,水分与养分大部分是植物通过根系直接从土壤中获取的,小部分是植物通过叶片从空气中获得的,因此,土壤环境在植物生长过程中占据着关键的位置。
  生态功能。生态系统是指在自然界一定的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整体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生态系统可大可小,小至一个鱼塘、一块草坪,大至海洋、湖泊、森林,甚至地球上所有生物、非生物的集合,都可称之为一个生态。土壤圈作为自然环境的五大圈(土壤圈、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之一,属于中间圈层,是生物与环境间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重要场所。在陆地生态系统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环境功能。从环境学的角度看,土壤不仅是一种资源,还是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依据其独*的物质组成、结构、空间位置,在提高肥力的同时,还通过自身的缓冲、同化和净化性能﹐在稳定和保护人类生存环境中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土壤在自然界中处于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之间的过渡带,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中心环节,也是连接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的纽带。同时,土壤也是各种污染物的*大承受者。
  工程功能。土壤的工程功能首先表现在:一方面,土壤是道路、桥梁、隧道、水坝等一切建筑物的“基地”与“地基”,“地基”的首要条件是坚实稳固的基础,事实上,不同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土壤,其土壤性质如土壤坚实度、抗压强度、土壤黏滞性、可塑性、涨缩性、稳定性等是完全不同的,因此,在工程建筑选点、设计前,对土壤“基地”的稳固性做出评价是必不可缺的;另一方面,土壤又是工程建筑的原始材料,几乎90%以上的建筑材料来源于土壤圈。其次,土壤还是陶瓷工业的基本原材料,一个精制的陶瓷制品总是由一种“特质”的土壤加工而成。
  第二节 贵州土壤类型
  贵州的土壤是在复杂的地貌、气候、植被、母质等自然条件及人为活动的影响下发育形成的,土壤类型较多,从亚热带的红壤到暖温带的棕壤都有分布。其中,黄壤分布面积*广,遍及贵州高原的主体部分。同时,境内还广泛发育石灰土和紫色土等岩性土,其中又以石灰土分布较广,紫色土呈斑状或条带状零星分布于贵州各地。
  一、贵州土壤类型、面积和分布概况
  根据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的统计资料,贵州全省土壤面积为23871.17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90.36%,其中耕地7352万亩(毛面积,净面积5597.29万亩),林地8948万亩,牧地7505万亩。根据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分类系统并结合贵州实际,贵州土壤共划分为4个土纲,6个亚纲,15个土类,36个亚类;144个土属,417个土种(表2-2-1);其中土类是基本单元,土种则是基层分类单元。在土类以上归纳为土纲,土类以下则续分为亚类,亚纲是土纲的辅助单元,土属是土类和土种之间的过渡单元,土种以下还可再续分为变种。这次土壤分类依然遵循土壤发生学和土壤地带性学说的原则,即将土壤形成因素、成土过程与土壤属性作为土壤分类的依据。贵州地带性土壤有红壤、黄壤、黄棕壤和棕壤4个土类。红壤主要分布在东部海拔600m 以下的地区和南部800(东段)~1000m(西段)以下地区,黄棕壤分布在东中部1300m 以上和西部1800m 以上地区,红壤与黄棕壤之间的广大地区,即贵州高原的主体分布着黄壤。在西部2400m 以上地区还分布着棕壤,但面积很小,仅占土壤面积的0.35%。此外还有石灰土、紫色土、石质土、粗骨土等初育土,沼泽土、潮土等水成土和半水成土,以及人为土——水稻土等11个非地带性土类。其中以石灰土的面积*大,除黔东南东部和黔北的赤水等少数县(市)外,贵州各地均有分布,面积占全省的第二位。其次为水稻土,除西部海拔2000m 以上高寒地区外,全省各地都有分布。紫色土呈斑状或条带状零星分布,主要分布在北部和西部的部分地区。水成土——沼泽土局部分布在地形低洼处,潮土主要分布在河流两岸,面积都不大。石质土等初育土多分布在坡度较陡的坡地。贵州主要土类及开垦为耕地的面积情况见表2-2-2。由表2-2-2可见,虽然贵州有15个土类,但红壤、黄壤、黄棕壤、石灰土、粗骨土、紫色土这6个土类就占全省土壤面积的九成以上,由这6个土类开垦的耕地也同样占全省耕地面积的90%以上,其中又以黄壤的面积*大,黄壤占全省土壤面积和耕地面积都将近50%(贵州省烤烟土壤区划项目组,2015)。
  表2-2-1贵州省土壤分类系统__
展开
目录
目录
第一章贵州自然条件与中药材(经济)发展现状1
第一节贵州自然条件概况1
第二节中药材(经济)发展现状3
第二章贵州土壤类型与分布4
第一节土壤功能与作用4
第二节贵州土壤类型5
第三节贵州土壤特征11
第三章产地适宜性评价12
第一节土地适宜性评价12
第二节道地中药材产地适宜性评价12
第四章贵州道地半夏、太子参等7种中药材产地适宜性评价与种植区划18
第一节贵州道地半夏、太子参等7种中药材产地适宜性评价18
第二节贵州道地半夏、太子参等7种中药材种植区划30
第三节三个典型县域中药材产地适宜性评价与种植区划34
第五章贵州道地半夏、太子参等6种中药材耕作方式优化与应用示范40
第一节材料与方法40
第二节研究内容43
第三节结果与分析43
第四节结论77
第六章贵州道地半夏、太子参等6种中药材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集成应用示范80
第一节半夏主要养分地力评价与测土配方施肥80
第二节太子参主要养分地力评价与测土配方施肥85
第三节山银花主要养分地力评价与测土配方施肥87
第四节何首乌主要养分地力评价与测土配方施肥89
第五节钩藤主要养分地力评价与测土配方施肥91
第六节玄参主要养分地力评价与测土配方施肥93
第七章贵州道地中药材污染控制与快速检测体系构建98
第一节中药材中重金属的快速检测方法研究——以太子参为例98
第二节贵州石斛重金属含量研究104
第三节贵州太子参污染研究与元素指纹图谱105
第四节贵州山银花污染研究与元素指纹图谱145
第五节贵州何首乌污染研究164
第六节贵州钩藤污染物与微量元素研究173
第七节贵州玄参污染研究181
第八节贵州土壤重金属污染分析188
总结与展望196
参考文献197
附图201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