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1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述
1.1.1 国外相关研究
1.1.2 国内相关研究
1.1.3 相关研究简评
1.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食品安全突发事件中政府信息公开模式的基本理论
2.1 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及政府信息公开
2.1.1 食品安全突发事件
2.1.2 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的特点
2.1.3 食品安全突发事件中的政府信息公开
2.2 食品安全突发事件中政府信息公开的必要性
2.2.1 保障公众知情权的客观要求
2.2.2 防止公权力滥用的应有之义
2.2.3 防止危害扩大的必然选择
2.3 食品安全突发事件中政府信息公开的制度要素
2.3.1 信息公开的主体
2.3.2 信息公开的内容
2.3.3 信息公开的对象
2.3.4 信息公开的时限
2.3.5 信息公开的程序
2.4 食品安全突发事件中政府信息公开模式的架构
2.4.1 政府信息公开类型化分析的依据
2.4.2 政府信息公开模式的理论假设
2.4.3 两种政府信息公开模式的主要表征
第三章 食品安全突发事件中政府信息公开的比较法考察
3.1 域外立法现状
3.1.1 美国
3.1.2 欧盟
3.1.3 日本
3.2 域外立法的启示
3.2.1 注重构建信息公开的法律体系
3.2.2 强调立法规定的现实操作性
3.2.3 重视建立统一的信息公开平台
3.2.4 强化预警信息的及时发布
第四章 我国食品安全突发事件中政府信息公开的立法现状
4.1 食品安全突发事件中政府信息公开的立法概况
4.1.1 立法沿革
4.1.2 立法架构
4.2 食品安全突发事件中政府信息公开的立法内容
4.2.1 事件预警阶段
4.2.2 事件处置阶段
4.2.3 事件善后阶段
4.3 食品安全突发事件中政府信息公开的立法缺陷
4.3.1 立法缺乏系统性
4.3.2 立法内容存在空白
4.3.3 立法规定操作性差
第五章 我国食品安全突发事件中政府信息公开的实践图景
5.1 实践图景的分析路径
5.2 典型案例描述
5.2.1 上海甲肝流行事件
5.2.2 河北三鹿奶粉事件
5.2.3 成都七中实验学校事件
5.2.4 L市某幼儿园食品安全事件
5.2.5 Z市野生蘑菇中毒事件
5.2.6 案例描述的初步结论
5.3 问卷调查分析
5.3.1 问卷设计与调查实施
5.3.2 调查问卷的数据呈现
5.3.3 调查问卷的初步结论
5.4 实践现状的模式定位与困境
5.4.1 客观定位:偏于压力型模式
5.4.2 现实困境:与社会需求脱节
第六章 我国食品安全突发事件中政府信息公开模式的转型
6.1 政府信息公开模式:从压力型迈向回应型
6.1.1 迈向回应型模式的必然性
6.1.2 迈向回应型模式的可行性
6.2 政府信息公开回应型模式的基本要求
6.2.1 主体要求:广泛性与交涉性
6.2.2 内容要求:准确性与全面性
6.2.3 程序要求:及时性与持续性
6.3 政府信息公开回应型模式的现实阻梗
6.3.1 观念意识较为滞后
6.3.2 立法供给相对不足
6.3.3 体制机制有待改进
第七章 我国食品安全突发事件中政府信息公开回应型模式之实现
7.1 观念的更新:从权力本位转向以民为本
7.2 立法方式的调整:一般法律与专门法律相结合
7.3 制度的变革:以时间为轴的规则设计
7.3.1 事件预警阶段
7.3.2 事件处置阶段
7.3.3 事件善后阶段
7.4 配套机制的完善:以提升公开质效为核心
7.4.1 注重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结合互补
7.4.2 加强政府信息公开的平台建设
7.4.3 改进政府信息公开绩效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附录1 课题阶段性论文
比较法视野中的行政紧急权力立法规制模式
附录2 课题调研报告
成都市食品安全风险社会共治体系的建设现状
后记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