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传统村落景观的地方性知识图谱研究
0.00     定价 ¥ 18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030763723
  • 作      者:
    作者:张中华//张沛|责编:张文//高丽丽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09-01
收藏
内容介绍
传统村落是乡土空间中一类特殊的聚落类型,传统村落景观蕴含着丰富的地方性知识,彰显出先民营建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的技术方法和地方智慧。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提取、分析、优化、传承传统村落景观地方性知识,不但有利于推动传统村落保护与振兴,而且对于普通乡村的演化发展以及规划设计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本书从地方性知识的视角出发,在系统阐释地方性知识内涵的基础上,梳理传统村落景观与地方性知识之间的内在关系,构建由传统村落景观地方性知识点、地方性知识链、地方性知识集组成的传统村落景观地方性知识体系。其中,地方性知识点和地方性知识链分别表征了传统村落景观营建的技术方法和逻辑思路,地方性知识集揭示了传统村落景观地方性知识的形成机制。基于此,本书对陕西省关中、陕北、陕南三大地理单元中传统村落景观地方性知识体系特征进行挖掘与整理,并以点带面,选择区域传统村落集群发展、生态治理、乡村振兴等专题构建相对应的传统村落景观地方性知识体系。 本书适合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中的城乡规划、风景园林专业研究人员阅读,也可供广大城乡规划设计工作者、社会研究工作者等参考。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导论
  为构建起传统村落景观“人 -地”关系语境下的地方性知识图谱,推动我国传统村落景观高质量保护传承与发展,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和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挖掘传统村落潜在文化遗产资源,助力传统村落经济社会的振兴与发展,本章主要探讨传统村落景观地方性知识图谱构建的整体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对象与内容、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背景
  (一)传统村落景观“无地方性”危机的蔓延
  当前,各国之间的交流突破了国家壁垒、民族界限和地方限制,促进了不同地方文化间的对话,展现出文化全球化的态势。世界各国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导致一些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失去平等性和交互性,在此过程中出现了西方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进行文化传播的不对等和单向度输出,导致一些国家的本土文化知识安全和意识形态面临严峻挑战。用哲学家海德格尔( M. Heidegger)的话来描述,这种现象就是“无家可归成为整个世界的命运”(Heidegger,1962)。
  弗兰普敦( K. Frampton)在《走向批判的地域主义 —“抵抗建筑学”的六要点》中提出:“全球化的现象,既是人类一大进步,又起了某种微妙的破坏作用 ”(Frampton,1983)20世纪初期,以欧美国家为*掀起了全球标准化“现代建筑”建设思潮。在此之后,我国的一些城乡聚落空间中逐渐体现出“现代建筑”营建理念。之后,这种以“技术至上”为设计手段、以混凝土为标志的现代主义标准化营建模式迅速在我国大量出现,造成本土文化景观新旧混杂、单调乏味、千篇一律、失去个性(张漫宇等, 2002),导致聚落营建理念由原来的“天人合一”“人地共生”转型为“技术 —人—自然”的一维设计模式。由此产生的结果是对中国本土营建智慧的伤害,对本土历史文化的无视,对地方性的抹杀以及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
  全球化标准建设模式对我国“地方”“本土”“民族”“家园”“故乡”的景观特征和文化价值产生了强烈的冲击,造成当前乡村聚落景观同质化问题的大量出现。中国传承千年的本土营建知识伴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变得愈发模糊,集体记忆也在逐渐消失。针对这一系列问题,带有本土化规划与建设思想的地方性聚落景观营建理念再次回归大众视野,不仅折射出全球化标准建设存在的局限性,也反映出人们对传统乡土文明价值的重新审视。
  (二)中国传统农耕文化亟须保护与传承
  中国自古以农立国,传统农耕生产不仅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也为中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多元的精神财富。传统村落是我国农耕文明的重要历史见证,以“渔樵耕读”为代表的传统农耕文化是中华民族先人从采集、游牧的游居生活方式,进化到农耕文明定居生活方式的重要标志。同时传统村落是承载中华民族社会生产实践的空间,也是传统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精神来源。
  2000—2010年,我国自然村由原来的 363万个锐减到 271万个,共减少 90多万个,其中包含大量历史文化悠久的传统村落(央广网, 2017)。《中国传统村落蓝皮书:中国传统村落保护调查报告( 2017)》指出:截至 2010年,中国(长)江(黄)河流域传统村落仅存 5709个,比 2004年统计的传统村落数量减少 3998个,平均每年递减 7.3%(胡彬彬等,2017)。
  上述研究数据表明,当前中华民族农耕文化亟须保护与传承。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国家到地方层面开始站在新的历史角度,从留住地方文化根脉、守住民族文化之魂的战略高度,关心和推动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景观的保护工作,并制定了一系列方案和实施政策。2013年 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农耕文化是我国农业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不能丢,而且要不断发扬光大。”(中国经济网,2020)著名学者冯骥才说:“五千年历史留给我们的千姿百态的古村落的存亡,到了紧急关头。”(央视网,2012)
  为保护传统村落景观,传承和弘扬中华农耕文明,我国先后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伟大目标。在此背景下,我国在借鉴国内外遗产聚落保护经验基础上,提出多种保护措施,以实现对现存传统村落景观的保护。 2003—2022年,我国先后公布对 7批 487个历史文化名村,6批8171个中国传统村落予以保护 ①,这些历史文化名村及传统村落覆盖全国 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类型包括乡土民俗型、传统文化型、革命历史型、民族特色型、商贸交通型等。
  同时为进一步加强我国传统农耕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推动城乡高质量发展,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和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从 2014年开始,我国出台了一系列国家层面的传统村落景观保护文件。例如, 2014年 4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和财政部多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切实加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对传统村落景观进行真实性、完整性和延续性保护;为落实国家层面下发的《关于切实加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的指导意见》,陕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编制《陕西省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对当前陕西省已被列入的 113个***传统村落及 323个省级传统村落,提出了保护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具体要求。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明确提出“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的传统格局、历史风貌、人文环境及其所依存的地形地貌、河湖水系等自然景观环境,注重整体保护,传承传统营建智慧”。
  (三)应用地方性知识进行地方活化再生
  当前,快速城镇化与现代化思维严重破坏了传统村落农耕文明的自然生态环境和文化精神内涵,西方文化和全球性知识霸权以普适的面貌长驱直入,严重破坏了传统村落的传统文化和地方性知识。党的十九大以来,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国家重大战略决策被庄严地写入了党章,为新时代传统村落的振兴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重点。如何吸取传统村落地方营建智慧和发展经验,应用地方性知识理论,发挥地方性知识在乡村产业振兴、文化振兴及生态振兴中的作用,是当前亟须解决的问题。
  传统村落所处地方自然资源多样,地方特色农业资源充沛,依靠地方性知识自力更生,发展地方特色产业,提高经济收入。同时传统村落紧扣区域主题特色,充分利用丰富的土地资源、气候条件等地域优势,发挥传统村落的传统农业资源和自然生态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发展多样化特色种养,积极发展特色食品、制造、手工业等地方特色产业。
  在当前城镇化、工业化加速的时代背景下,传统村落文化遗产的社会价值、产业价值、精神价值将变得更为重要。传统村落历史文化资源是实现地方文化振兴的核心吸引力,也是区别于其他古村落资源的核心优势与竞争力(李国庆等,2021)。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审议通过的《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提到,
  “立足乡村文明,吸取城市文明及外来文化优秀成果,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赋予时代内涵、丰富表现形式。切实保护好优秀农耕文化遗产,推动优秀农耕文化遗产合理适度利用。深入挖掘农耕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充分发挥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划定乡村建设的历史文化保护线,保护好文物古迹、传统村落、民族村寨、传统建筑、农业遗迹、灌溉工程遗产”。因此,结合乡村振兴战略背景,应用地方性知识深入挖掘地方*特的人文历史资源、地方风俗民情,整合乡村自然旅游资源,融合地方特色产业,丰富传统村落旅游内涵,将传统单一的农业产业转向市场导向下多元融合发展的新型业态,充分挖掘传统村落地方性文化景观资源的优势,助力传统村落经济、社会和文化振兴发展,成为本书研究的重要背景,也是本书运用地方性知识进行传统村落经济再生活化的目的及出发点。
  (四)陕西传统村落景观同质化及“地方性”特色营建诉求
  近年来,陕西省的乡村聚落更新改造、环境整治和生态宜居等建设工程如火如荼地进行,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开发也位列其中。在此过程中,传统村落整体人居环境虽然得到有效改善,但是各地在建设和发展传统村落过程中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其中传统村落景观的同质化问题及“地方性”特色营建越来越受到学界关注。当前,陕西部分地区传统村落景观濒临消失,而部分保留下来的传统村落景观风貌缺乏地域特征(梁园芳等, 2019)。究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在传统建筑保护修复方面,粗犷式地修建仿古建筑,忽略了历史建筑的“原真性”,传统建筑结构、材料装饰和营建技艺都难以体现;在保护与开发方面,部分村落为寻求发展,盲目引入传统村落旅游项目,热衷于重金投资建设仿古步行商业街,在建设过程中陷入了同质化、低水平重复建设“怪圈”,修建完成后非但没有吸引更多游客来此参观,反而造成村落原始肌理的破坏;设计手法片面简单,寻求视觉标新立异,对传统村落景观的地方性缺乏深入挖掘与解读,具体表现在建筑形式复制及规划设计手法的相互模仿,进而导致传统村落景观的日渐趋同。针对传统村落景观严重同质化现象,导致传统村落失去了原有的地方特色,原始村落的历史文化、农耕记忆、田园生境荡然无存这一问题(李晓峰等, 2015),当前,无论国家还是地方层面,都需要对传统村落景观的地方性特色营建进行深入思考。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1. 进一步丰富地方性知识理论
  本书对人类学中的地方性知识理念的概念认知、类型划分、演化机理及适用语境进行梳理,结合传统村落景观的相关理论,进行传统村落景观地方性知识图谱的构建,从而更好地彰显传统村落地域文化景观特色。

展开
目录

目录
前言 i
第一章 导论 1
一、研究背景 1
二、研究意义 5
三、研究对象 6
四、研究内容 9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12
六、研究创新 15
七、本章小结 16
第二章 传统村落景观研究的思想流变 17
一、景观 17
二、聚落景观 23
三、乡村景观 27
四、传统村落景观 30
五、传统村落景观研究的理论争鸣 34
六、本章小结 43
第三章 地方性知识的内在逻辑推演 44
一、地方的本质 44
二、知识的本质 47
三、地方性知识的内涵 53
四、地方性知识的衍生 57
五、地方性知识的适用语境 62
六、本章小结 66
第四章 传统村落景观的地方性知识体系构建—以陕西省为例 67
一、地方性知识体系构建框架 68
二、景观的知识特征识别 72
三、地方性知识收集 74
四、地方性知识分类 82
五、地方性知识体系 85
六、本章小结 110
第五章 陕西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及现实问题反思 111
一、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格局 111
二、传统村落空间分布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117
三、传统村落空间分布与人文社会环境的关系 121
四、现实问题反思 125
五、本章小结 132
第六章 关中地区传统村落景观的地方性知识体系特征提取 134
一、关中地区传统村落景观地方性知识点 134
二、关中地区传统村落景观地方性知识链 162
三、关中地区传统村落景观地方性知识集 167
四、本章小结 169
第七章 陕北地区传统村落景观的地方性知识体系特征提取 170
一、陕北地区传统村落景观地方性知识点 170
二、陕北地区传统村落景观地方性知识链 197
三、陕北地区传统村落景观地方性知识集 201
四、本章小结 203
第八章 陕南地区传统村落景观的地方性知识体系特征提取 205
一、陕南地区传统村落景观地方性知识点 205
二、陕南地区传统村落景观地方性知识链 230
三、陕南地区传统村落景观地方性知识集 234
四、本章小结 235
第九章 流域文明视角下传统村落景观的地方性知识图谱构建 238
一、理念引介 238
二、构建思路 243
三、研究区域 243
四、流域文明视角下传统村落景观的地方性知识点提取 259
五、流域文明视角下传统村落景观的地方性知识链构建 273
六、流域文明视角下传统村落景观的地方性知识集搭建 277
七、应用策略 279
八、本章小结 289
第十章 生态智慧视角下传统村落景观的地方性知识图谱构建 290
一、理念引介 290
二、研究对象 294
三、构建思路 295
四、特征提取 296
五、生态智慧视角下传统村落景观的地方性知识点提取 299
六、生态智慧视角下传统村落景观的地方性知识链构建 308
七、生态智慧视角下传统村落景观的地方性知识集搭建 310
八、保护应用策略 310
九、本章小结 313
第十一章 乡村振兴视角下传统村落景观的地方性知识图谱构建 315
一、乡村振兴与地方性知识 315
二、乡村振兴中的地方性知识分类 317
三、研究对象概述及问题 320
四、乡村振兴中的地方性知识点挖掘 322
五、党家村乡村振兴中的地方性知识链构建 328
六、乡村振兴中的地方性知识集搭建 331
七、乡村振兴背景下地方活化路径 332
八、本章小结 335
第十二章 基于文本挖掘的传统村落景观的地方性知识提取及应用 336
一、文本挖掘方法引介 336
二、研究对象与基本思路 339
三、《青木川》小说文本挖掘预处理 342
四、青木川镇景观的地方性知识提取 348
五、青木川镇景观的地方性知识应用 363
六、本章小结 366
参考文献 367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