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社区森林恢复方法与模式/林学基础研究系列
0.00     定价 ¥ 12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030741868
  • 作      者:
    作者:姜春前//朱臻//沈月琴|责编:张会格//刘晶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03-01
收藏
内容介绍
实现社区层面的森林恢复是打通“两山”转化通道、推动山区可持续发展,继而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本书在总结国内外森林恢复的理论基础、进展与实践基础之上,以浙江、安徽典型社区为案例,总结了案例点森林退化历史及影响因素,基于遥感数据分析了当地森林恢复资源的时空变化,通过实地调查访谈等方式系统评价了当地森林恢复水平,分析了相关利益主体对森林恢复模式的选择与认知,在此基础之上设计了适合社区层面的森林恢复技术流程、一般模式及相关策略。 本书可作为生态保护修复、森林可持续经营、林业经济和农村发展等研究领域的广大科研工作者、相关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和相关专业研究生及本科生的参考资料。
展开
精彩书摘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毁林、森林退化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发挥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具有组成复杂、生物种类丰富、稳定性强、功能完善等特点。森林不但能够为人类社会提供重要的木质原材料,而且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改良土壤、减少污染、美化环境、抵御自然灾害、保持生物多样性、维系生态平衡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人口增长和经济快速发展,导致了对森林人为干扰的加剧,如毁林、采集和狩猎等,使得森林面积减少,质量下降(Ren et al.,2007)。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FAO)在2020年7月21日发布的《2020年全球森林资源评估》指出,2015~2020年间,全球每年的毁林量约为1000万hm2,尽管全球毁林速度已有所减缓,但毁林仍在持续;自1990年以来,全球森林面积减少了1.78亿hm2,同时,共有4.2亿hm2森林遭到毁坏,即树木遭到砍伐、林地被转而用于农业或基础设施。同时,受木材贸易、农业扩张和火灾等因素的影响,森林的片段化问题加深(Potapov et al.,2017)。2000~2013年间,全球完整森林景观①的面积减少了7.2%。在我国藏东南、滇西北、川西及内蒙古大兴安岭等保留有部分完整森林的地区,亦出现了较严重的退化问题,完整森林面积减少了约11.5%(Potapov et al.,2017)。毁林、森林退化和片段化问题的加深导致了全球范围内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环境破坏(Aerts and Honnay,2011),严重威胁着生态系统安全,加剧了全球气候变化。面对环境危机和挑战,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被认为是当前应优先发展的领域,它有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人类社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关系的改善(Benayas et al.,2009;Aronson and Alexander,2013)。
  1.1.2 国家相关战略的实施为森林恢复提供了有利的契机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这是立足我国国情对城乡发展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乡村振兴”战略与“文化”、“生态”问题密不可分,要提升生态文明水平,建成生态、生活、生产和谐共生的乡村,森林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战场”。森林恢复与保护是应对环境危机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的重要举措,是实现国家生态安全、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中国政府在森林恢复与保护方面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一方面,我国实施了一系列林业重点工程,并逐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中国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是世界上在森林保护和恢复方面空前巨大的生态工程(Liu et al.,2008)。通过自然更新和植树造林,中国逐渐实现了森林的净增长(Xu,2011)。截止到2020年,我国森林面积2.23亿hm2,森林覆盖率23.04%,是世界上营造人工林面积*大的国家。截止到2020年年底,我国已建立国家公园试点10处,初步建立起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保护生态系统原真性和完整性成为主要目标。另一方面,我国提出要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当前,减缓气候变化有两大主要途径:一是工业和能源领域提高能效,降低能耗,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即减排;二是保护修复森林、草原、湿地等,增加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即固碳。森林生态系统是固碳主体,贡献了约80%的固碳量。我国现有森林每年吸收9亿多吨碳,净吸收量达到了每年工业碳排放的8%,而伴随着森林蓄积量和森林质量的提升,森林固碳的发展潜力巨大,森林碳汇成为寻求碳减排的自然解决方案。此外,为实现国土空间重点生态区保护和管理,我国实施了绿色生态屏障建设。森林生态系统作为重要绿色生态屏障,始终发挥着以实现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为主要目标,提升生态系统服务、维护生态安全的重要功能。这一系列战略举措,都为生态文明建设指出一条明路,也为森林恢复与保护创造了契机。
  1.1.3 南方集体林区的生态地位是进行森林恢复的重要缘由
  南方集体林区人口密集,森林资源丰富,当地农户对自然资源依赖程度高,林业开发利用历史悠久,人地矛盾突出,同时也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的热点地区,是我国的关键生态屏障,实施森林恢复是实现南方集体林区生态安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键。
  南方集体林区多位于北纬30°附近,在这一纬度范围内的全球其他地区,多为贫瘠沙漠带。而在此处的中国南方集体林区,存在大面积的亚热带原始森林,也是我国天然林重要分布区之一。原始茂密的森林为野生动植物的生长提供了绝佳的环境,存有世界濒危野生保护动物2种、中国特有野生保护动物近10种,同时栖息着多种鸟类,且野生植物种类齐全,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基因库,在维持生物多样性、提供生态服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南方低山丘陵带作为我国绿色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维护南方生态系统安全的重任。同时,南方丘陵乡村为传统山区农村,当地农户对自然资源依赖程度高,农户生计主要以山林资源为主,且南方集体林区人口稠密,因此长久以来不合理的开发使得大面积的森林遭到砍伐,生态平衡受到破坏,水土严重流失且自然灾害频发。如何积极推进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已成为影响南方集体林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
  1.1.4 亚太森林恢复与可持续管理组织为区域森林恢复提供了技术支持及*佳示范
  随着人口不断增长和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对森林资源和森林生态系统服务需求不断提高。为推动森林资源恢复与可持续管理,增加森林总量、提高森林质量、增强生态功能,2007年9月,在澳大利亚悉尼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APEC)第15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中国、美国和澳大利亚共同提出建立亚太森林恢复与可持续管理组织(Asia-Pacific Network for Sustainable Forest Management and Rehabilitation,APFNet,简称“亚太森林组织”),并写入《关于气候变化、能源安全与清洁发展的悉尼宣言》及行动计划。亚太森林组织于 2008 年 9 月在中国北京成立。
  亚太森林组织致力于协助亚太区域各经济体和人民促进森林可持续经营和森林恢复,旨在通过能力建设、示范项目、信息共享、政策对话和示范项目等手段,加强区域合作,促进亚太区域森林面积的增加,提高森林生态系统质量,减缓气候变化,满足区域内不断变化的社会、经济和环境需求。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一是亚太森林组织自成立以来,不断完善能力建设活动内容,通过开展主题培训、设立奖学金项目,建立林业教育协调机制、林业人力资源对话机制,探索建立林业科技交流机制,为培养区域林业人才作出了杰出贡献。二是亚太森林组织通过项目实施,示范并推广森林恢复与可持续管理*佳实践,提高亚太地区森林可持续管理水平,促进区域林业协同发展。三是亚太森林组织依托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举行高级别对话会议,并致力于推动大中亚林业合作机制、亚太林业规划交流机制及大湄公河次区域跨境野生动物保护对话机制的发展,从而促进亚太地区各经济体林业政策对话,加强信息交流,推动政策变革和林业改革。四是亚太森林组织积极利用重要国际会议等多边平台,举办边会、展览,宣传森林可持续管理理念,分享项目成果及经验,发展壮大伙伴关系。
  亚太森林组织自2016年起,在中国南方低山丘陵区支持开展示范项目“中国南方低山丘陵区森林恢复和可持续经营示范项目(Demonstration on Sustainable Forest Management and Restoration in Hilly and Low Mountain Area of Southern China)(2016P2-CAF)”,旨在探索中国南方丘陵地区退化林地恢复与可持续经营的*佳实践,改善林区居民生活水平,为亚太地区开展森林恢复和可持续经营提供示范和借鉴。
  1.2 研究意义
  1.2.1 森林恢复是实现“生态宜居”、建设“美丽中国”的有效举措
  “乡村振兴”战略明确提出要将生态宜居作为农村发展的重要标志,要提供良好的乡村生态环境,提升乡村的生态文明水平,建成生态、生活、生产和谐共生的乡村。同样,实现“美丽中国”是要还大地以青山绿水,还人民以美丽家园。而实现“生态宜居”和“美丽中国”,*基础的元素是森林,*大的潜力和后劲也是森林,森林质量水平的提升是实现“美丽中国”的关键。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不仅给城市与乡村提供洁净的空气、美丽的景观,也发挥着生态涵养、调节气候等重要作用,是实现“美丽中国”的关键。
  从整体看,中国仍然是缺林少绿、生态脆弱的国家。目前中国的森林覆盖率(23%)不及世界的平均水平(30%),沙化土地超过国土面积 1/5,水土流失面积超过国土面积1/3,森林资源和生态总量严重不足。森林恢复,从增加森林面积、提升森林质量和森林可持续经营入手,推动退化森林恢复,是实现“生态宜居”、“美丽中国”战略的重要抉择,为推动“美丽中国”战略自下而上实现开辟了新的路径。
  1.2.2 森林恢复是打通“两山”转化通道、实现生态振兴的重要目标
  我国林地、草原、湿地、荒漠化土地占国土面积70%以上,分布着全国60%的低收入人口,这些地区是生态建设的主战场。“两山”理论是要建立有效的绿色转化机制,因地制宜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实现可持续减贫和绿色发展的共赢。
  “两山”背景下的生态环境建设与修复、绿水青山的实现,以及“两山”理论转化的关键都在于森林系统恢复与保护。另外,生态振兴是通过实施重大生态工程建设、加大生态补偿力度、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创新生态振兴方式等,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低收入人口的支持力度,以实现经济欠发达地区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生态振兴不仅是要实现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的目标,打破“环境诅咒”,也要改善经济欠发达地区生态脆弱的现状,实现生态系统恢复。截止到2020年,我国已经通过实施生态补偿振兴、国土绿化振兴、生态产业振兴和生态环保振兴四种方式,带动经济欠发达地区收入水平明显提升、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同时经济欠发达地区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森林恢复成效显著,生态系统得到恢复。
  森林恢复不仅在实现“两山”理论转化和生态振兴的建设目标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促进了地区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对于实现在一个战场打赢生态保护战具有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1.2.3 森林恢复是实现自然资源利用、促进山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中国山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69%,山区分布着大量低收入人口,其中多数人口的生计方式仍然依靠自然资源,而长久以来的掠夺式开发使得森林遭到大面积毁坏,生态平衡失调,区域发展陷入“环境 -贫困”陷阱。要实现山区的可持续发展,首先是不能忽视森林生态系统这个重要基础。
  森林以其丰富的资源保证了山区人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了木材、经济产品、燃料等,是山区人民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尽管森林资源十分丰富,但森林资源的过度利用和利用的种种限制,导致森林资源没有发挥出应有的经济效应和生态效应。森林恢复以恢复森林资源为导向,通过造林和可持续经营管理的方式,实现退化林地的恢复。而退化林地的恢复使得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供给能力增强,森林资源优势得到维护,山区人民开发利用森林资源得到了保障。另外,森林的可持续经营管理,将森林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既可以提供新的生计方式,也可以减轻森林资源利用强度,是实现山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森林保护与林业经济发展的齐驱并进是山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经济驱动生态,生态保障经济”是山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选择。研究山区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尤其是在以森林资源为
展开
目录
目录
1 引言 1 
1.1 研究背景 1 
1.1.1 毁林、森林退化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发挥 1 
1.1.2 国家相关战略的实施为森林恢复提供了有利的契机 1 
1.1.3 南方集体林区的生态地位是进行森林恢复的重要缘由 2 
1.1.4 亚太森林恢复与可持续管理组织为区域森林恢复提供了技术支持及*佳示范 3 
1.2 研究意义 4 
1.2.1 森林恢复是实现“生态宜居”、建设“美丽中国”的有效举措 4 
1.2.2 森林恢复是打通“两山”转化通道、实现生态振兴的重要目标 4 
1.2.3 森林恢复是实现自然资源利用、促进山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5 
1.3 研究内容 5 
1.4 研究方法 6 
1.4.1 数据收集方法 6 
1.4.2 数据分析方法 6 
1.5 研究路线 7 
1.6 研究特色 8 
2 国内外森林恢复的理论基础、进展与实践 9 
2.1 森林恢复的理论基础 9 
2.1.1 概念界定 9 
2.1.2 森林恢复的相关理论基础 11 
2.2 国内外森林恢复的研究进展 15 
2.2.1 森林恢复及其影响评价 15 
2.2.2 森林恢复方法 19 
2.2.3 森林退化和森林恢复的关系研究 21 
2.2.4 研究述评 22 
2.3 森林恢复的国内外实践探索 23 
2.3.1 国内外森林恢复的实践 23 
2.3.2 森林恢复实践的启示 29 
2.4 本章小结 31 
3 案例点森林退化历史及影响因素分析 32 
3.1 案例点森林退化变迁历史 32 
3.1.1 高源村和昔口村 32 
3.1.2 百花村 34 
3.2 案例点森林退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36 
3.2.1 理论分析 36 
3.2.2 基于社区层面的森林退化影响因素分析 38 
3.3 本章小结 41 
4 案例点森林恢复的资源时空变化及现状分析 42 
4.1 案例点森林恢复的实施措施 42 
4.1.1 高源村 42 
4.1.2 昔口村 42 
4.1.3 百花村 44 
4.2 案例点森林恢复的资源时空变化分析 44 
4.2.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44 
4.2.2 案例点森林恢复下的土地资源时空变化的实证分析 47 
4.3 案例点森林资源质量的现状分析 60 
4.3.1 研究方法 60 
4.3.2 森林质量评价结果分析 62 
4.4 本章小结 66 
5 基于社区层面森林恢复评价研究 67 
5.1 理论基础 67 
5.2 基于社区层面的森林恢复评价体系设计 68 
5.2.1 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 68 
5.2.2 评价方法 69 
5.3 基于社区层面的森林恢复评价实证研究 70 
5.3.1 高源村 70 
5.3.2 昔口村 74 
5.3.3 百花村 79 
5.4 本章小结 83 
6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森林恢复模式选择和认知分析 85 
6.1 案例点森林恢复的模式选择及原因分析 85 
6.1.1 用材林大径材培育经营示范:昔口村 85 
6.1.2 经济林更新造林经营示范:高源村 86 
6.1.3 森林公园及动物栖息地保护与建设经营示范:百花村 86 
6.2 案例点森林恢复利益相关者的认知分析 87 
6.2.1 基于村和农户层面 87 
6.2.2 基于政府人员和专家层面 90 
6.3 本章小结 91 
7 推进森林恢复的策略研究 93 
7.1 森林恢复的技术流程与一般模式 93 
7.1.1 森林恢复的技术流程 93 
7.1.2 森林恢复的一般模式 93 
7.2 案例点对森林恢复项目的需求分析:基于农户和政府层面 96 
7.3 推进社区森林恢复的策略 98 
参考文献 100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