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教学改革
一 基于在线教学背景下的高校新教学多模式的探讨(杜艳平,王小慧,窦水海,王兆华)
二 新工科背景下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工程训练教学新体系研究与实践(曹建树,马丽梅,隋金玲,丁杰,梅梅,关少亚)
三 基于新工科的印刷包装产业领域机电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续明进,袁英才,张皓)
四 新工科背景下地方特色高校机械类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袁英才,续明进,赵吉斌,张皓,房瑞明,李彦文)
五 新工科背景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校企合作共建模式研究(李汉勇,荆丰梅,雷俊勇,李建立,李敬法)
六 面向新工科的车辆工程专业卓越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王传涛,杨建伟,周素霞)
七 环境工程专业培养德才兼备人才的思路、存在问题与解决途径(王楠楠)
八 新格局下机械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浅析(王晓华)
九 基于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的个性化教育与因材施教的课程教学与实践(俞建荣,朱加雷,曹建树,王殿君,刘强,陈亚,邓双城,黄松涛,王伟,罗雨,张慧杰,李守根)
十 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张明鸣,王燕)
十一 工程实践类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研究与实践——以工程管理专业为例(周庆辉何艳菁赵世粱)
十二 面向“一带一路”机电装备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王燕,张明鸣,李光)
第二篇 课程建设
十三 新工科背景下“运筹学”课程建设研究(窦水海,杜艳平,李宏峰,王兆华)
十四 浅谈“结构主义”对工程制图课程教法的影响(李茂蛊,仵亚红,丁乔,孙轶红,陈景皓)
十五 工程材料及成型技术课程建设现状研究(肖军杰,危怡,王雪寒,吴梵)
十六 面向工程认证的液压传动与气动技术教学方法改革与探索(柴承文,王仪明,武淑琴)
十七 “机械制图”线上教学课程设计的探索与实践(仵亚红)
十八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改革与建设初探(文伟力,卜凡华)
十九 本科生机器人课程教学模式的探讨(卜凡华,文伟力,谢朝霞)
二十 基于Matlab的非线性控制系统相平面法教学研究(郭庆云)
二十一 面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工程制图与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蒋小珊)
二十二 留学生工程制图课程教学改革探索(李光,张阳,王晓华,赵世英,武淑琴)
第三篇 课程思政
二十三 “印刷设备概论”课程思政的思考与实践(陈虹,柴承文)
二十四 课程思政建设背景下“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马添翼)
二十五 思政元素融入图学类课程教学的实践探索(仵亚红,李茂盛)
二十六 汇聚思政元素、立足能力培养——“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索(李晋尧,张明鸣,王燕,陈科山,何广林)
二十七 机器人技术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探索(焦慧敏,杨梅)
二十八 融入课程思政的工程力学课程工程认证实践(沈韶华,房瑞明,袁英才,蒋小珊,廖小波)
二十九 将课程思政融入课程教学工作的思考(林玉龙)
三十 立志中国制造2049,寻找最具魅力的北印人(周安亮)
三十一 以课程教学设计促进高校党史教育长效化机制研究(张勇斌,杨梅,郭庆云,张明鸣,蔡吉飞)
第四篇 实践教学
三十二 课外实践环节中工程教育因素融入方法研究——载重型AGV项目研究中的工程训练(张皓,远子涵,樊壶淼,边敏,王平,焦慧敏)
三十三 “成果导向、项目驱动”的工程训练教学模式改革(关少亚,马丽梅,丁杰,曹建树,隋金玲)
三十四 基于工程实践项目的数控铣与3D打印融合式教学方法研究(殷业财,马丽梅,张剑锋,隋金玲)
三十五 基于C语言程序设计的自动化专业创新能力培养教学模式研究(李婷)
三十六 基于真实项目在自动化综合实践课程中的设计与应用(刘晓清)
三十七 专业课程的仿真实验设计研究与实践——以“电机与拖动基础”课程为例(边敏)
三十八 培养学生“智能制造挑战赛”线上竞赛能力的实践探索(赵世英,齐元胜,马延强,王睿哲,王睿喆)
三十九 基于“慧鱼”创意套件的机电产品创意课程应用与实践(白建军)
第五篇 教学管理
四十 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开展在线教学的探索与效果分析(赵吉斌)
四十一 高校大类招生模式下实施专业分流工作的思考(李彦文,仵季红,白建军)
四十二 网络时代的班级建设思考与实践(杨梅,胡晓婕,布剑秋,宋守超)
四十三 创新班级建设的探索与实践(李帅,贾若冰,蔡博通,王家宁,吴悦,王松龙,过子昂)
四十四 网络考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蔡吉飞)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