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黄河下游滩槽协同治理系统理论与技术(精)/黄河流域系统治理理论与技术丛书
0.00     定价 ¥ 28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030441256
  • 作      者:
    作者:江恩慧//王远见//李军华//赵连军//张群波等|责编:杨帅英//程雷星|总主编:江恩慧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10-01
收藏
内容介绍
本书运用理论研究、数理统计、数值模拟、物理模型等手段,突出河流系统整体性,引入系统理论方法,搭建流域系统科学基本框架;剖析黄河下游河道滩槽协同治理的战略需求,构建黄河下游河道滩槽协同治理系统理论与技术体系;提出游荡性河道河势稳定控制系统理论方法和自然-社会协同的滩区可持续发展模式及管控机制。为实现黄河下游河道河流系统行洪输沙-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多维功能的协同发挥奠定理论基础,拓展传统泥沙学科的研究范式,推动学科发展。 本书可供水利、自然地理和环境保护等相关专业的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及高等院校师生参考。
展开
精彩书摘
第1章黄河下游河道滩槽分布及治理现状
  1.1 黄河下游河道滩槽概况
  黄河干流全长 5464km,内蒙古自治区河口镇以上为上游,河口镇至河南郑州桃花峪为中游,桃花峪以下至入海口为下游。黄河下游干流河道长786km,流域面积为 2.3万 km2。历史上为保护两岸广大黄淮海平原不受洪水淹没,在河道两侧修筑临黄大堤。临黄大堤两岸的堤距很宽,宽阔的河道起到了滞洪作用,并发挥了有效降低昀高洪水位的作用以避免漫堤。但是,宽阔的河道也减小了水深和流速,促使大量泥沙沉积成滩。经过多年的泥沙沉积,滩面高程逐步高于堤外地面高程,局部昀大高差达 10m以上,成为著名的“地上悬河”。黄河下游河道典型横断面特征如图1.1所示。
  图1.1 黄河下游河道典型横断面特征(双合岭断面)
  1.1.1 黄河下游河道滩槽特征
  黄河下游河道由主河槽和滩地组成,根据河道特性可分为游荡性河道、弯*性河道以及游荡向弯*过渡的过渡性河道,不同类型的河道,滩槽特征具有显著差异。黄河下游游荡性河段起于河南孟津区白鹤镇,止于山东东明县高村,河道全长 299km,流经洛阳、焦作、郑州、新乡、开封、菏泽、濮阳等地市。游荡性河道的堤距一般为 10km,昀宽处为 24km,河槽一般宽 3~5km,滩区宽度普遍大于 5km。高村至陶城铺河段为过渡性河道,河道长 165km,堤距一般在 5km以上,河槽宽 1~2km,滩区宽度约 3km。陶城铺以下为弯*性河道,河道长 322km,堤距一般为 1~3km,河槽宽 0.4~1.2km,滩区相对较窄,河势比较稳定,是人工控制的弯*型河段。
  黄河下游游荡性河道滩槽冲淤变化较大,具有“宽、浅、乱”的特点。天然情况下河道内沙洲密布,水流分散,汊流丛生,有时多达 4~5股。河道整治工程控制较好的河段河势比较稳定,主流基本为单股,如神堤以上、花园口至马渡、辛店集至高村等河段。河道整治工程控制较弱的河段,常出现二、三股河,河道泥沙冲淤变化剧烈,河势游荡多变,大洪水期间常发生“淤滩刷槽”的现象。历史上洪水灾害非常严重,重大改道都发生在本河段,也是黄河下游防洪的重点河段。根据地理位置、河岸边界条件及其形成等特点,黄河下游游荡性河段河道可划分为白鹤—京广铁路桥、京广铁路桥—东坝头、东坝头—高村三个河段。
  白鹤—京广铁路桥河段长 98km,河道宽 3~10km。河出孟津焦枝铁路桥以后,水流突然展宽,大量卵石和粗砂沉积,洛阳公路桥以上床面基本由卵石和粗砂组成。洛阳公路桥以下卵石埋深逐渐加大,床面由粗砂组成,在自然条件下,心滩多为浅滩,出没不定,溜势极为散乱,有时水面宽达 3km。
  京广铁路桥—东坝头河段全长 131km,堤距 5.5~12.7km。由于堤距较宽,溜势分散,泥沙易于淤积,加之主溜摆动频繁,新淤滩岸抗冲能力弱,又进一步加剧了主溜塌滩坐弯,形成“横河”“斜河”顶冲大堤,威胁堤防安全。1986年以来,下游来水来沙条件发生了较大变化,河槽淤积加重,逐渐出现了高滩不高的现象,“二级悬河”的态势也逐渐明显。1996年 8月 6日,花园口洪峰流量达 7600m3/s,原阳高滩大面积漫水,100多年来不靠水的左岸大堤大范围偎水,堤根水深 1~3m。
  东坝头—高村河段长 70km,是清咸丰五年( 1855年)铜瓦厢决口后形成的河道,两岸堤距上段昀宽处超过 20km,下段昀窄处也达 4.7km。由于长期不利的水沙组合和边界条件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因此主槽淤积大于滩地淤积,形成典型的“二级悬河”,是黄河下游防洪的薄弱河段,素有“豆腐腰”之称。
  由于这些滩地广阔而肥沃,宜于耕种,因此滩区居民为了居住与生产,在其上筑小堤防御中小洪水,这些小堤当时称为“民埝”,即现在的“生产堤”。在中小洪水年份,仍然因水流滞缓而使泥沙在生产堤之间大量沉积,形成“嫩滩”,习惯上将枯水河槽与“嫩滩”并称为主河槽。主河槽是中小洪水的惯常行洪输沙通道,广阔的滩地既是大洪水行洪滞洪沉沙的场所,又是滩区 189万群众生活的家园。
  1.1.2 黄河下游滩区功能
  黄河下游滩区在防洪中具有行洪、滞洪削峰以及沉沙的功能。在行洪、滞洪削峰方面,洪水超过一定限度时,滩区是排洪河道的一部分,和主槽一起将洪水排泄入海。黄河下游滩区面积广大,当发生漫滩流量以上洪水时,水流进入广大滩区,下游滩区就成为一个天然的大滞洪区。黄河下游河道上宽下窄,排洪能力上大下小,艾山以下河道安全下泄流量为 10000 m3/s,而花园口设防流量为 22000m3/s,历史上曾发生过 30000 m3/s以上,超出艾山安全泄流量的洪水,须在艾山以上宽阔的河道(含滩区)中滞蓄,以保证艾山以下堤防的安全。 在历次抗御大洪水中,滩区对削减下游洪峰发挥了重大作用。1954年、1958年、1977年、1982年和 1996年的洪水中,黄河下游宽滩区在削减洪峰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表 1.1)。根据花园口站洪峰流量大于 15000m3/s的三次洪水分析,花园口至孙口河段的平均削峰率为 35%,大大降低了孙口以下河段的洪峰流量。
  表1.1 黄河下游各河段滩区削峰情况
  此外,黄河下游滩区还具有沉沙功能。黄河河水泥沙携带量大,进入下游河道,水流减缓,泥沙不断沉积,致使黄河下游河道不断淤积抬高,形成“地上悬河”,这是造成历史上灾害频繁的根本原因。宽阔的滩区可以扩大泥沙沉积范围,减缓河道淤积抬高的速度,从而延长河道的使用年限。如果没有滩区的沉沙,下游河道主槽淤积速度更快,河槽排洪能力将更难维持。滩区的沉沙作用也减少了进入河口的泥沙,减缓了河口地区的淤积、延伸、摆动速度,从而减轻了因河口延伸对河口以上河道的溯源淤积影响。
  目前黄河下游河槽淤积萎缩严重,主河槽行洪能力降低,一旦发生较大洪水,滩区行洪流量将明显增加,容易发生“横河”“斜河”甚至“滚河”,导致河势发生变化,同时漫滩水流在滩区串沟和堤河低洼地带形成过流,出现顺堤行洪,严重威胁下游堤防的安全。
  1.2 黄河下游河道滩区分布特征
  黄河下游河道内分布有广阔的滩地,总面积为 3544 km2,占河道面积的 84%(刘燕等,2017),涉及河南、山东两省 14个地(市) 44个县(区),滩区内有耕地 25万 hm2,村庄 2056个,人口近 200万。下游滩区多由大堤、险工以及生产堤所分割,共形成 120多个自然滩。其中,面积大于 100 km2的有7个,50~100 km2的有 9个,30~50 km2的有12个,30 km2以下的有 92个。
  黄河下游宽滩区指京广铁路桥以下、陶城铺以上河段的滩区,面积约 2740 km2,约占下游滩区面积的 78%,如图 1.2所示。按其河道形成的历史原因,常分为京广铁路桥—东坝头河段滩区、东坝头—陶城铺河段滩区。其中,原阳县、长垣县、濮阳县、东明县 4个自然滩的滩区面积均在 200 km2以上。
  图1.2 黄河下游宽滩区示意图
  1.2.1 京广铁路桥—东坝头河段滩区
  京广铁路桥—东坝头河段滩地主要集中在原阳县、祥符区(原开封县)境内,滩区面积为 702.5 km2,耕地面积为 5.12万 hm2,村庄有 450个,人口约 47.2万,村庄稠密。其中,面积较大的主要有北岸的原阳滩和南岸的开封滩。由于主流摆动频繁、主槽淤积速度较快,河道内 1855年铜瓦厢决口河床下切形成的高滩已相对不高, 1996年 8月的洪水使 140多年来从未上水的高滩也漫滩过流。
  东坝头以上河段宽滩区平面示意图如图 1.3所示。
  图1.3 宽滩区平面示意图(东坝头以上河段)
展开
目录
目录
**篇黄河下游河道滩槽协同治理的战略需求
第1章黄河下游河道滩槽分布及治理现状 3
1.1黄河下游河道滩槽概况 3
1.2黄河下游河道滩区分布特征 5
1.3黄河下游河道滩槽治理历程 12
1.4黄河下游河道滩槽治理现状 15
第2章黄河下游河道滩槽协同治理研究进展 18
2.1基于系统观点的河流治理理论与技术研究综述 18
2.2游荡性河道滩槽协同治理方法研究综述 23
2.3游荡性河道河势稳定控制技术研究综述 30
2.4滩区可持续发展模式及管控机制研究综述 42
第3章流域系统科学及黄河下游河道滩槽协同治理的战略需求 45
3.1流域系统科学概述 45
3.2基于流域系统科学的黄河下游滩槽协同治理战略需求 54
3.3黄河下游滩槽协同治理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和技术问题 57
第二篇黄河下游滩槽协同治理系统理论方法与模式
第4章黄河下游滩槽协同治理系统理论方法 63
4.1黄河下游河道滩槽协同治理系统理论 63
4.2主控因子与滩槽协同治理目标的驱动 -响应机制 79
4.3黄河下游河道滩槽协同治理效应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 107
第5章黄河下游滩槽协同治理模式 124
5.1黄河下游河道滩槽协同治理模式与框架方案 124
5.2黄河下游滩区功能区划确定 140
第6章自然-经济-社会协同的滩区可持续发展及管理机制 170
6.1滩区自然 -经济-社会复合系统协同发展关联机制 170
6.2滩区自然 -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及仿真 197
6.3流域与区域协同发展的滩区管理机制与模式 219
第三篇游荡性河道河势稳定控制系统理论与技术
第7章游荡性河道河势演变约束和调控因子与目标函数厘定 239
7.1调控因子与约束因子甄别 239
7.2各因子*立性与融合度分析 241
7.3各因子内在关系网络结构与关键因子厘定 242
7.4河势演变与稳定控制广义目标函数构建 244
第8章游荡性河道有限控制边界对河势演变的作用机理 245
8.1河道形态与水沙分布的非对称性和非均匀性 245
8.2无工程约束下游荡性河道横断面及水沙因子分布非对称性和非均匀性 250
8.3有限控制边界作用下游荡性河段河势演变调整机理 256
8.4河势长期稳定控制的河湾流路形态 269
8.5河势“上提下挫”与水沙动力变化的响应关系 273
第9章水沙动力与有限控制边界的和谐效应及工程布局模式 282
9.1基于河势稳定控制的水沙动力与河道边界不和谐度理论表达 282
9.2游荡性河道河势稳定控制的单个有限控制边界工程外形布置模式 292
第10章多维约束下黄河下游游荡性河道河势稳定控制理论应用与检验 320
10.1 多维约束下的游荡性河道河势稳定控制系统模型及控制技术优化 320
10.2 黄河下游游荡性河道河势稳定控制技术实体模型试验检验 334
第11章主要认识与结论 355
参考文献 358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