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分为6章。第一章简单介绍了课题设立的背景、具体实施情况及取得的主要成果。第二章创新性地将以传统的哀牢山成矿带为主体,包括与其相邻的众多重要金多金属成矿区在内的整个哀牢山地区为研究对象,定名为哀牢山金多金属成矿集中区(简称哀牢山矿集区),从地质学、岩浆岩石学、遥感地质学、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等角度,阐述和讨论了矿集区内不同构造一成矿单元基础地质特征。通过遥感地质解译,首次发现与矿集区基本对应的巨型环形构造体系,并提出本区深部软流层岩石圈存在多期脉动式上涌现象。第三章通过详细解剖哀牢山矿集区老王寨、大坪、马厂箐、金厂、长安、白马寨、个旧等大中型金多金属矿床(田)的构造控矿样式和成矿地质特征,结合成矿流体示踪研究,查明了相关矿床成因,建立了矿床成矿模式。第四章在前述研究基础上,总结分析了哀牢山矿集区金多金属成矿时间分布和物质成分组合规律,建立了哀牢山矿集区金多金属成矿动力学模型。第五章首次对哀牢山复合造山带(矿集区)成矿产物变化和保存的影响因素及其结果进行了研究,总结了各重要金多金属成矿区的矿化网络结构及其找矿标志体系;在全面阐述典型矿床勘查发现史的基础上,从矿集区成矿规律出发,讨论了区域矿床找矿策略,建立了以不同层次和矿种勘查区为对象,以找矿方法组合为核心的找矿勘查模型。第六章以哀牢山矿集区金多金属成矿规律为基础,结合该区特殊的地质地理景观,以区域化探、遥感、深部地球化学等技术方法为支撑,开展了基于多学科信息融合的找矿预测技术方法开发和实验研究。并介绍了其具体应用效果。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