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李强
序二/尹稚
序三/木下勇
第1章 绪论
1.1 快速城市化与儿童发展环境
1.1.1 快速城市化对儿童生活环境的影响
1.1.2 少子老龄化对育儿支援环境的挑战
1.1.3 数字信息化对儿童游戏环境的冲击
1.2 从儿童友好城市国际倡议到儿童友好社区建设
1.3 概念界定
1.4 本书结构
本章参考文献
第2章 需求:为何社区要对儿童友好?
2.1 社区是儿童成长的重要场域
2.2 社区对儿童发展的关键作用
2.2.1 环境支持
2.2.2 情感培育
2.2.3 在地教育
2.3 儿童友好对于社区建设的重要意义
本章参考文献
第3章 规划:如何规划儿童友好社区?
3.1 理论基础
3.1.1 儿童友好城市倡议
3.1.2 社区规划基础理论
3.2 系统特征
3.2.1 国际倡议的目标与核心
3.2.2 规划的五大内容
3.3 社会政策友好
3.3.1 政策基础
3.3.2 组织机制
3.3.3 过程管理
3.4 成长空间友好
3.4.1 公共空间改造
3.4.2 儿童安全出行
3.4.3 自然生态建设
3.5 公共服务友好
3.5.1 儿童福利
3.5.2 家庭教育
3.5.3 公共健康
3.5.4 发展服务
3.6 权利保障友好
3.6.1 加强困境儿童保障
3.6.2 完善儿童保护体系
3.6.3 重视社会宣传教育
3.7 发展环境友好
3.7.1 推广儿童友好理念
3.7.2 推进家教家风建设
3.7.3 倡导儿童友好关系
3.7.4 培养健康精神文化
3.7.5 净化不良网络环境
本章参考文献
第4章 设计:如何设计儿童友好社区空间?
4.1 安全性
4.1.1 从安全保障到支持独立活动
4.1.2 策略一:确保户外活动场地布局安全
4.1.3 策略二:设计安全无隐患的活动场地
4.1.4 策略三:创造步行友好的道路环境
4.1.5 策略四:使用安全无害的设施和材质
4.1.6 策略五:制定场地使用安全公约
4.2 趣味性
4.2.1 从空间趣味到使用趣味
4.2.2 策略一:设计丰富有趣的户外活动场地
4.2.3 策略二:营造活泼引人的室内活动空间
4.2.4 策略三:提供探索性的空间体验和创造过程
4.3 自然性
4.3.1 从景观感知到自然教育
4.3.2 策略一:构建安全可亲近的自然环境
4.3.3 策略二:营造全感官体验自然的活动空间
4.3.4 策略三:提供室内外自然教育场所和活动
4.3.5 策略四:塑造生态可持续的社区景观
4.4 多功能性
4.4.1 从功能复合到灵活转换
4.4.2 策略一:注重全龄友好的功能配置
4.4.3 策略二:应对多元需求的功能转换
4.4.4 策略三:设置完善的辅助配套设施
4.5 社会互动性
4.5.1 从亲子互动到社会交往
4.5.2 策略一:通过空间设计增强互动
4.5.3 策略二:鼓励参与式活动促进交往
4.5.4 策略三:培育责任感和职业意识
4.6 激发自主性
4.6.1 从自主掌控到自我实现
4.6.2 策略一:营造提升自主力的成长环境
4.6.3 策略二:提供培育创造力的游乐空间
本章参考文献
第5章 参与:如何鼓励儿童参与社区设计?
5.1 理论基础
5.1.1 关于儿童参与
5.1.2 关于参与式设计
5.1.3 常用工作坊模式
5.2 参与工具
5.2.1 团队规约
5.2.2 思维导图
5.2.3 SWOT分析
5.2.4 5W1H分析
5.2.5 方案可视化
5.2.6 参与式预算
5.2.7 儿童虚拟货币
5.2.8 公众表达
5.2.9 议事规则
5.3 活动策划
5.3.1 儿童议事会
5.3.2 儿童参与空间设计
5.4 综合案例
5.4.1 长沙丰泉古井
5.4.2 上海创智农园
5.4.3 日本川崎童梦园
本章参考文献
第6章 展望:儿童友好社区规划的发展方向
6.1 “顶层引导+精准分类”的政策制定
6.2 “儿童友好+全龄友好”的通用设计
6.3 “上下联动+多元协助”的社区治理
本章参考文献
附录1 长沙万科森林公园儿童友好社区建设指标
附录2 南京市江宁区儿童友好社区建设指标
后记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