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医药信息处理的科学问题
0.00     定价 ¥ 6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030752895
  • 作      者:
    作者:崔蒙//高博//杨硕//朱玲//朱彦等|责编:李杰//刘亚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03-01
收藏
内容介绍
本书主要从中医药信息处理中的科学问题着手,着重论述了中医药健康稳态与中医药信息处理之间的关联关系。第一章主要阐述认识、现象、整体、时间四个中医药信息的主要特点,讨论稳态的表现;第二章主要从尺度与维度两个核心科学问题入手,讨论稳态构建的问题;第三章从规模、同步、组织、相似四个内涵探讨稳态实现的机制;第四章尝试分析人类与计算机的个体思维在中医药信息处理中起到的作用和获得的突破,讨论稳态认知的形成;第五章从个体与关联这两个中医药信息处理中最基本的出发点展开讨论,加深对稳态载体的认识。最后讨论了这些科学问题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列举尚未探讨清楚的问题,以期读者的思考与反馈。 本书是继“中医药信息学”丛书后又一次对中医药信息学的深入研究,探讨中医药信息处理实际工作中经常遇到的科学问题,对中医药信息学的研究者具有启发性,也可作为中医药科研人员的参考书。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信息特点:认识、现象、整体、时间
  中医药信息具有其本身的特点,这是由中医药学科体系的特征所决定的,尤其是天人合一的整体观、辨证论治的个体化诊疗思维等特征;中医药信息的特点主要包括其是认识论信息、现象信息、整体信息和时间信息等,只有充分认识中医药信息的特点,遵循其特点,才能处理好中医药信息。
  第一节 认识论
  一、本体论信息和认识论信息
  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和方式,它来源于事物,又并非事物本身,是一种相对独立的存在。信息由事物的运动而产生,也可以脱离产生它的事物,转录到别的载体。其中运动状态指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两重规律,运动方式则泛指内部和外部的一切联系。
  事物所呈现(所表述)的运动状态及其变化方式是本体论信息(钟义信 2013)。本体论信息是在没有任何约束条件之下产生的,不包含任何主体和主观因素。
  主体所表述的该事物运动状态及其变化方式是认识论信息,包括运动状态及其变化的外在形式、内在含义和效用价值。它与本体论信息有着本质上的联系,都关心“事物的运动状态及其变化方式”,但本体论信息由“事物”本身表述,认识论信息由“主体”表述,以主体的存在为前提,是对本体论信息的主观反映。没有主体也就没有认识论信息。
  一定程度上来说,本体论信息决定了认识论信息的存在。人类认识事物,包括实在客体和现象客体,必须从客体获取由客体所呈现出的本体论信息,这种信息由外部世界向主体输入,亦即感知信息。认识论信息就是主体感知本体论信息的过程。
  因为信息的不对称性,人类无法感知到绝对的全部的本体论信息,本体论信息和认识论信息之间的差异,是人的认知和客体真实之间的距离。
  因为被感知的客体是同一个,围绕其产生的认识论信息都会包含客体的部分真实,因此认识论信息又总会存在趋同性。
  多个主体对感知信息经过自身的处理、加工,形成独立的判断,做出个体的决策,再反馈于外部世界,是主体向外部世界(包括其他主体)输出信息,即再生信息(苗东升2010)。其他主体(包括输出信息的主体)对再生信息的获取过程,又形成了新的认识论信息。因此,本体论信息在确定的时空范围内是唯一的,基于此产生的认识论信息则是多样的,且是可以叠加的。
  中医药信息是中医药系统及其子系统存在及变化的状态,而我们所获得的信息仅仅是人类对中医药系统进行观察得到的信息(崔蒙2016)。不同的观察者、观察手段、观察时间都会影响获得信息的准确性。基于此考量,中医药信息的获取需要尽可能地全面,尽可能贴近本体论信息。
  (一)观察者效应
  被观察的对象会因为观察行为而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几乎没有不影响观察事物的观察方法,只是程度高低有所不同。
  说到底,观察这种行为,也就是观察者对被观察者的认识过程。把观察者作为主体,被观察对象作为客体,观察者想要获得的,是被观察者的本体论信息,但他通过观察而得到的,只能是关于客体的认识论信息。
  比如医生和患者,医生观察患者,从而对患者的状态(包括身体和精神等状况)作出评判,在这一过程中,医生会通过看、听、嗅、触摸,或者通过仪器来对患者进行全方位的观察,其自身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结构,会对观察结果产生根本性的影响。
  中医诊断学讲求“以常衡变”,在认识人体正常状态的基础上,才能及时辨别发现异常状态。这种“常”包括前一个时空患者的状态,即辨别发现状态改变是和前一个时空的状态进行比较。对于观察者来说,如果知识储备中没有人体的正常状态,那么异常的症状体征就很容易被忽略过去(类似地,对于观察者来说,如果知识储备中没有被观察者前一个时空的状态,那么目前的状态就无法确定被观察者是否处于新的稳态)。以诊脉为例,成人“平脉”的评定标准是一息四至或五至,但在三岁以下的小儿,一息七至才是平脉。只有在掌握这些知识后,才能够在诊脉时判断出一息七至是正常脉象还是异常脉象。
  对没有掌握人体正常状态的观察者来说,很难发现被观察者身体的异常状况(类似的没有掌握被观察者前一时空的状态,就很难确定其是处于哪一种稳态)。在分科越来越细致的今天,医生在某个方向上越深入,在广度上就越难兼顾,这样的情况也日渐增多。因而不同医生,在观察同一个患者时,会因为知识结构和知识储备的不同,做出不同的诊断。但认识论信息的描述对象毕竟是同一个客体,结果虽然各异,在概率上,仍会大致趋向于本体论信息。
  实际上,即使掌握了相同的知识也无法保证观测结果的一致性,虽然在诊脉时要求“平息”,每个人的呼吸频率终究无法完全一致,在24小时制成为普遍计时法后,成年人“平脉”标准被表述为“72~80次/分”。这是典型的采用仪器替代观察者的精细观察方法,但依然没有办法保证这就是“平脉”,尤其无法给出这就是“平脉”所具有的意义。
  不同观察者面对同一个观察对象,由于自身的知识储备不同、对象受到的干扰不同,可能会得到不同的信息,做出不同判断。一旦发现了这一现象,人类开始运用器械来消除观察者的偏差。从肉眼观察到X线透视,进展到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核磁共振成像(MRI),科技一直在进步,对人体的观察也越来越细致。但无论使用了多么精准的仪器,都是由人来操控、读取、辨析的,在这个过程中,其实得到的信息是仪器叠加了观察者的观察以及其自身的认知。使用仪器的观察者,因其经验和知识结构会对采集的信息进行不同解读,甚至因为专业细化,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更多观察者。如内镜室的观察诊断和取样,受内镜操作医生的认知影响,换一名医生来操作,可能会因为取样部位的改变导致取样的化验结果不同。这些由内镜医生获得的感知信息送到了主治医生手里,形成了一个感知—输出过程,这些结果又直接影响到主治医生的信息获取,主治医生对内镜报告的解读,又叠加了一重新的感知认识。这样一来获得的认识论信息叠加起来,离被观察者的本体论信息仍然存在距离。
  患者作为距离自身信息*近的第一位观察者,甚至也并不能完全准确获得自己身体状况的信息。这时,患者成为一个主体,对于自身本体论信息存在一个感知——输出的过程。他所感知到的并非自己作为客体的全部信息,总有一些原因导致自体反馈出错误的信息,自身的知识结构和经验、先入为主的判断、感知偏差、被忽略的症状,都会影响到自身本体论信息的获取,比如心脏的问题却感知为肩部放射痛,看到某种疾病的症状描述后总怀疑自己患有该疾病 即患者无法完全正确地感知获取自己的本体论信息。而患者在表述自我感知的过程中,又会因为自身差异,比如文化程度、表达能力、方言口语等等致使信息进一步偏移,*终导致医生获得的信息不准确不完整。
  如果具备相应的经验和知识储备,患者对于自身症状的感知和认识就会更接近自身的本体论信息。日常生活中,医生总能更快察觉出身体的不适,就诊时的描述也更为准确。长期慢性疾病患者可以更早发现身体的警讯,过敏患者会在喉咙发痒的时候就准备好喷雾剂。有句俗语叫“久病成医”,即指有经验的病人,能够及时发现和应对自身的异常状况。
  因为观察者的干扰,导致了观察结果不同。而在临床中,因为问诊的存在,导致感知—反馈的过程不断叠加,在这个过程中,患者作为被观察者,还会受到另一种干扰。
  被观察者一定会被观察者影响到,在做出选择时或者判断时,也容易因观察者不同而影响结果。在医生问诊时,患者也在应答医生,他们可能会因为某些顾虑,或某些习惯偏好,隐藏自身信息或误导观察者。比如因为对医生的水平和经验不信任而拒绝正面回答问题,因为抵触心理而拒绝暴露患处或拒绝回答某方面问题。又如“白大衣高血压”,患者在看到医生后因精神紧张而出现了血压升高,就是典型的被观察者干扰的现象。
  医生的经验也会影响患者导致观察结果偏移。医生会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和结构,对诊断结果做出预判,并根据预判,在观察过程中对被观察者做出引导。他们在问诊中会有偏向,会不断围绕预判进行信息收集,使诊断结果向自己的设想靠拢。因此,在临床诊疗中,经验是不能被忽略的重要因素,丰富的经验可以尽量降低观察者效应的干扰,距离本体论信息更进一步。
  在中医药信息的处理过程中,还有多重观察者效应叠加迭代的问题存在。患者观察自己,对医生描述;医生观察患者,得出诊断结果;医生将病案记录下来,他的学生和读者观察了医生的观察,又将心得体会总结下来传递给下一任观察者。如此在一次次的传递中,观察者们形成的名为“经验”的认识论信息里,不断叠加着观察者效应,如果所有观察者能够保证自己的认识论信息足够准确,那么“经验”将会越来越接近本体论信息;如果观察者们不能保证自己认识论信息的准确性,迭代的信息必然偏离*初的本体论信息越来越远。但即使是*接近本体论信息的“经验”,在成为被观察对象后,也无法保证观察者或学习者能够正确领悟和理解,这种表述信息与接收信息之间的偏差,也被称为信息噪音。
  观察者,是认识论信息不确定性的原因之一。
  (二)片面性
  观察者会受到自己知识结构影响,受限于方法、技术、科技水平等各种主客观因素,对信息收集不够全面。日渐发展的科技在努力填补这一点,更精密的仪器,更快捷的知识获取途径,更准确的机器学习和辅助诊疗系统,都在致力于消除认识的片面性。
  采用人工显微镜观察血象并计数的方法,受到视野和人工的局限,准确度较流式细胞仪为低;薄层CT比起X线透视能更早发现问题;24小时动态心电图能够捕捉到短暂的心跳异常。但片面性并没有消失。人类向未知探出的触角越长,围绕在已知之外的未知越广阔。
  中医的研究对象是一个开放环境下的复杂巨系统,即处于自然和社会环境中的人体整体,更加难以把握其全部信息。
  患者想要对自体信息进行完整收集,便需要以常衡变,他需要掌握完整的医学知识,知道自体正常时候应该呈现出什么状态(包括随时空变化而呈现出的稳态),在季节更替、地理变化、社会环境变更的时候会呈现什么反应,哪些是正常的,哪些是异常的,身体能够自我调节的阈值是多少,上限在哪里,生长壮老已的生理发展怎样才算合理,乃至于自然社会环境改变时,及时判断流行病发生时机以及自体可能会出现的危险倾向。他还需要有极为准确而高明的表达能力,可以推测出自己的病因并对医生正确描述出来。这简直需要患者是一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学贯古今的全知全能者。这当然是不现实的。事实上不可能有拥有全部知识的患者,也不可能有完全准确描述出病情的患者,大部分的患者对于自己的身体情况,只是如盲人摸象一样,抓到了一个尾巴,碰到了一只耳朵,再将这尾巴和耳朵当作是蛇或蒲扇传递给医生。
  来自于患者的认识论信息是不全面的,也可能根本是错误的。这些信息无疑会对医生的认知产生干扰。过于依赖患者主诉而未能发现其身体另外的警讯,过于相信患者主诉而未能及时发现真正的症状,过于关注患者自身信息而忽略了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对于人体的影响,都会干扰医生对患者这个客体的观察,得出不完整的甚至错误的结论。
  就算能够修正和补齐来自于患者表述信息的缺失和误差,作为医生来说,想要获得完整的准确的患者本体论信息,也需要成为一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学贯古今的全知全能者。在这个方面上,前人的经验会有一定的参照性和纠错功能,不是针对于某一名患者,而是针对某一人群某一类疾病情况进行修正补全。但对于某个个体而言,这一类经验未必合适,因此又有“三因制宜”等针对个体因素的认知经验。如“用寒远寒,用热远热”“暑月不用麻黄”就是在提示观察时需要关注自然环境对于人体的影响,“尝贵后贱”导致的“脱营”就在提示关注社会环境对于人体的影响,时局不稳或战争大疫流行期要注意观察患者的心理状况,这些都是前人传递下来的经验(认识论信息沉淀后的经验)。这些经验有些至今仍有良好的借鉴作用,有些则随着科技生活水平的发展已经不再适用了,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修订。
  但总体来说,医生既然不能成为全知全能者,无论多少经验用以查缺补漏,也难以获得正确完整的患者信息。
  在治疗方面也是如此,对于中药、方剂、针灸、按摩、导
展开
目录
目录
序一
序二
序三
序四
序五
写在前面
本书架构
第一章 信息特点:认识、现象、整体、时间 1
第一节 认识论 1
一、本体论信息和认识论信息 1
二、信息不对称 6
第二节 现象 8
一、现象与本质 8
二、不确定性与确定性 10
三、关联与因果 12
四、个体与群体 13
第三节 整体 14
一、整体和系统 15
二、整体和局部 16
第四节 时间 17
一、过程 17
二、动态演化 18
三、时间点 20
第二章 核心问题:尺度与维度 22
第一节 尺度 22
一、尺度的概念和范围 22
二、尺度现象与推绎 25
三、尺度的特性 28
四、尺度中的涌现 30
五、尺度中的稳态 31
第二节 维度 32
一、维度与规模、同步、组织、相似 33
二、维度与现象信息、整体信息、时间信息、认识信息 35
三、维度与不确定性 37
四、维度与机器思维 37
五、中医的维度 38
第三章 科学内涵:规模、同步、组织、相似 44
第一节 规模 44
一、规模与复杂系统 44
二、规模与中医药信息 49
第二节 同步 52
一、同步与自组织 53
二、形气神的协同与自组织 54
三、人体功能的随机性与协同性 55
四、协同学与中医体质 55
五、症状与同步 58
六、症状药物与同步 58
七、同步到稳态 58
第三节 组织 60
一、自组织理论 60
二、他组织促进自组织 62
第四节 相似 65
一、关于相似 65
二、取象比类 71
三、象思维 83
四、关于取象比类与象思维 90
第四章 思维:人类与机器 92
第一节 中医思维 92
一、发现暗知识,协调默知识 92
二、个人经验的重要性 93
第二节 人类思维与机器思维的碰撞 94
一、人类思维 94
二、机器思维 96
三、医学人工智能 98
第三节 中医思维与中医信息处理 102
第五章 基点:个体与关联 103
第一节 个体 104
一、患者个体 104
二、医生个体 106
第二节 关联 110
一、关于关联 110
二、中医药信息处理中的关联 111
三、关联模式的多样化 112
四、非线性系统中的关联 115
写在后面 117
参考文献 125
致谢 130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