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寻求城市美好生活
一、城市的哲学探索与知识体系
二、空间的伦理反思与实践精神
第一章 空间界说
第一节 空间的意义
一、空间与人类活动
二、空间与身体存在
三、空间与社会存在
第二节 动力、分类与机理
一、动力机制
二、空间类型
三、内在机理
第三节 属性与功能
一、空间属性
二、空间功能
第二章 空间秩序
第一节 空间秩序的城市革命
一、秩序的特性
二、交易:城市秩序的内部推动力
三、制度:空间秩序的核心要素
第二节 城市空间秩序的历史演变
一、古代城市秩序及其等级性特征
二、现代城市秩序及其功能性特征
三、后现代城市秩序及其去中心化特征
第三节 城市形态的秩序表达
一、城市形态和视觉秩序
二、城市形态和社会秩序
第三章 空间正义
第一节 正义理论的空间转向和城市生成
一、正义概念的核心意涵
二、正义研究的时空之变
第二节 城市权利:进入城市的伦理保障
一、城市权利的核心意涵
二、城市权利的哲学特性
第三节 城市权利的道德确证
一、城市权利的道德属性
二、平等权与分配正义
三、差异权与承认政治
第四章 空间活力
第一节 城市空间的多样性
一、空间多样性的文化前提
二、空间多样性的形态表现
三、空间多样性的功能显现
第二节 城市空间的易读性
一、彰显文化形态
二、保留城市记忆
三、留住城市乡愁
第三节 城市空间的有机性
一、城市空间的生活逻辑
二、正规空间的有机利用
三、非正规空间的有机利用
第五章 空间生产
第一节 空间生产的伦理意义
一、空间生产与空间消费
二、空间生产与幸福生活
第二节 空间生产的资本规制
一、资本的意义和局限
二、资本的空间化
三、空间的资本化
第三节 空间生产的权力嵌入
一、政府权力与空间生产
二、规划嵌入空间生产
第六章 住有所居
第一节 住宅的哲学意义
一、西方的场所精神
二、中国的“弥异所”观念
三、占有和寄居
第二节 住宅的意义与属性
一、住宅的生存论意义
二、住宅的存在论意义
三、住宅的居住属性
第三节 居住空间的社会张力
一、空间分化
二、居住分异
第四节 住有所居的伦理建构
一、马克思主义的住宅批判
二、住宅问题的伦理学解析
三、住宅问题的价值论思考
第七章 空间共享
第一节 公共空间的主要形态
一、公共空间释义
二、街道空间
三、广场空间
四、赛博空间
第二节 公共空间的伦理功能
二、公共空间与人生幸福
二、公共空间与公民素质
三、公共空间与都市文明
第三节 公共空间与公共领域
一、公共领域的结构性要素
二、我国公共领域发展滞缓的原因
三、我国公共领域发展的现实路径
第八章 区域正义
第一节 城市区域的伦理审视
一、区域失衡的表现
二、区域失衡的伦理后果
第二节 正义缺失的伦理矫正
一、认知图式的伦理矫正
二、发展观念的伦理矫正
第三节 国外理论与实践的伦理镜鉴
一、紧凑城市理论的伦理评估
二、日本首都圈发展的伦理镜鉴
三、借鉴国际先进的都市圈治理经验,推动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
第九章 空间想象
第一节 时空与共同体
一、共同体的空间想象
二、天下观念与华夷秩序
三、共同体的“二律背反”
第二节 命运共同体
一、命运之界定
二、马克思“类思维”及其意义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三节 中国智慧与方案
一、谋求全球正义的伦理目标
二、坚持弘义融利的价值取向
三、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实践准则
结语:走向空间融合
一、城乡融合发展的合规律性
二、城乡融合发展的合目的性
三、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的伦理自觉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