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1.1 概念范畴界定
1.1.1 研究前提背景
1.1.2 “民居研究”的概念范畴
1.1.3 “生态营造”的概念范畴
1.2 研究进展综述
1.2.1 传统民居建筑环境研究
1.2.2 生态学视角下的传统民居研究
1.3 研究内容方法
1.3.1 主要内容思路
1.3.2 实证方法逻辑
第2章 渊源与流变:传统民居建筑环境生态智慧的理论构建
2.1 传统民居建筑环境生态营造智慧理论渊源
2.1.1 现代建筑的桎梏
2.1.2 绿色、生态、有机理论
2.1.3 场所精神、在地性理论
2.1.4 批判地域主义
2.1.5 没有建筑师的建筑
2.1.6 当代可持续发展理论
2.2 基于系统自组织理论的人居环境生态系统
2.2.1 自组织系统
2.2.2 开放性的耗散结构
2.2.3 传统民居建筑环境生态系统
2.2.4 传统民居建筑环境生态系统的协同发展
2.3 传统民居建筑环境生态品质的当代评价
2.3.1 传统民居建筑环境的品质评价
2.3.2 可持续的建筑环境生态指标量化方法
第3章 控制与适应:传统民居建筑环境生态系统的控制策略
3.1 传统民居建筑环境系统的生态控制原则
3.1.1 竞争胜汰原则
3.1.2 适应共生原则
3.1.3 循环再生原则
3.2 传统民居建筑环境系统的生态适应策略
3.2.1 被动适应:地理与气候
3.2.2 主动巧借:采光与纳阳
3.2.3 主动巧借:通风与降温
3.2.4 节制俭省:构造与取材
3.2.5 节制俭省:用地与造园
3.2.6 节能降耗:微气候调节
3.2.7 循环再用:集排与理水
3.2.8 符合伦理:人文与匠心
3.2.9 契合文脉:参与式建造
3.3 基于传统生态营造智慧的可持续设计实践
3.3.1 形式与机制的传承
3.3.2 技术与艺术的侧重
3.3.3 高技与低技的博弈
第4章 传承与新兴:传统民居建筑环境生态营造的传承演进
4.1 传统民居建筑环境生态营造的传承路径实证
4.1.1 传承演进路径的差异性
4.1.2 传承演进路径的相似性
4.2 演进与传承——以意大利特鲁利圆顶石屋为例
4.2.1 特鲁利的生态要素结构
4.2.2 特鲁利的生态舒适表征
4.2.3 特鲁利的演进传承之路
4.3 变迁与复兴以意大利马泰拉石窟城为例
4.3.1 马泰拉的生态要素结构
4.3.2 马泰拉的生态舒适表征
4.3.3 马泰拉的生态不舒适性
4.3.4 马泰拉的演进变迁之路
4.3.5 古聚落人地关系的新兴
第5章 要素与表征:传统民居建筑环境生态品质的量化验证
5.1 传统民居建筑环境生态营造的要素表征实证
5.2 生态要素结构实证——以北京门头沟爨底下传统聚落为例
5.2.1 地理——结合地利、随山就势
5.2.2 布局——灵活配置、功能合宜
5.2.3 材料——就地取材、经济简省
5.2.4 气候——顺应天时、调节气候
5.2.5 结构一构造独特、满足热工
5.2.6 理水——雨洪集排、合理高效
5.3 生态功能表征实证——以北京门头沟爨底下典型民居为例
5.3.1 爨底下典型民居概况
5.3.2 测试及模拟方案说明
5.3.3 生态舒适表征分析——大五间
5.3.4 生态舒适表征对比——四合院
5.3.5 实测及模拟结果评析
第6章 结语
6.1 传统民居建筑环境生态营造的传承利用评述
6.2 传统民居建筑环境生态营造的能效价值评述
6.3 传统民居建筑环境生态营造智慧的研究展望
6.3.1 要点总结
6.3.2 价值创新
6.3.3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展开